2020年11月28日,中國未來研究會2020年學術年會在北京召開,會議主題:疫情對中國和世界的影響。
開幕式上,中國科協學會服務中心主任申金升同志到會致辭。 理事長金燦榮代表學會理事會致辭。中國未來研究會首席顧問、著名未來學家秦麟徵同志出席開幕式。
學術年會上,中國未來研究會理事長、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教授作了《新冠疫情後的世界圖景》的主題學術報告。報告分別從新冠疫情對世界經濟的衝擊、新冠疫情引發世界政治的變化、美國霸權與新自由主義的內在危機、新冠疫情下中國的機遇和挑戰等幾方面,闡述了新冠疫情後中國與世界所面臨的新格局與新走向。他指出,我國的當務之急仍然是恢復經濟生產。新冠疫情使得我國面臨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更加險惡,向決策者和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新挑戰;我國需要儘快從疫情中恢復,才能有底氣地應對挑戰。
中國未來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劉益東作了《開展風險未來學研究,確保人類永久安全》的主題學術報告。他指出:新冠病毒席捲全球,對人類安全和社會秩序產生前所未有的衝擊。目前不僅生物風險等科技重大風險愈演愈烈,更糟糕的是社會風險防控的多道安全防線存在嚴重漏洞,人類面臨前所未有的雙重挑戰,形勢異常嚴峻、緊迫。為此,他提議建立「風險未來學」這一未來學分支,並儘快開展研究,探討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科技發展模式,以確保人類的永久安全和永續發展。
百度深度學習技術平臺總經理、馬豔軍博士作了《人工智慧助力疫情防控》的主題學術報告。 人工智慧在疫情防控中廣泛應用,如疫情分析、篩查管理、醫學科研等。他指出,人工智慧開源開放驅動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人工智慧的基礎底座的夯實在於硬體生態的構建,人工智慧時代亟需複合型人才。
此外,上海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未來研究會長三角分會會長陳秋玲,復旦大學衛生發展戰略研究中心秘書長、中國未來研究會健康治理分會會長龔朝暉,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未來研究會一帶一路專業委員會會長程萍,中國政法大學公正司法研究中心主任助理、中國未來研究會法律維權委員會主任馬博偉,中智科技評價中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中國未來研究會一帶一路專業委員會專家孫希有,中國未來研究會常務理事、天津市未來與預測科學研究會副理事長張春津,天津市未來與預測科學研究會海洋研究分會會長毛福平等同志,分別作了題為《新冠疫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空間擴散效應》、《建設適宜公共健康體系——新冠疫情下的「危」與「機」》、《大數據識人斷事能勝過人的經驗嗎?》、《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疫情防控工作》、《疫情對社會轉型至小康社會全面建設敲響了警鐘》、《預警:未來50年,全球疫情將間歇屢發》、《淺議突發事件的應對應施行報送信息渠道「雙軌制」》的學術報告。
年會開幕式由中國未來研究會副理事長、清華大學教授顧朝林主持,學術報告由中國未來研究會副理事長,天津工業大學教授閻耀軍主持。來自全國近120名未來研究工作者出席會議。廣大未來研究工作者以強烈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匯聚北京,圍繞「疫情對中國和世界的影響」主題,從我國經濟、科技、社會發展多方面探討了新冠疫情對未來的影響。相信許多觀點對於決策層應有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