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青城山拍攝到一種被列入國家保護名錄的珍稀蟬類——中華紅眼蟬。這種蟬最早是在四川被發現的,關於它交配的鏡頭,應該是世界上第一次被拍攝到。」6月13日,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館長趙力拍下中華紅眼蟬交配的罕見一幕,並於昨日在自己的朋友圈予以公布。
交配畫面或是全球首次拍到
6月13日晚7點過,青城山,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館長趙力拍下中華紅眼蟬交配畫面,這很有可能是世界上第一次拍下中華紅眼蟬交配畫面。「因為中華紅眼蟬特別稀有,在2000年已列入國家保護名錄,所以凡是有研究人員或是愛好者拍到,就會成為新聞。」 趙力說,後來他搜索了很久,沒有發現先例,於是8天過後便發了朋友圈。
「當時我在青城山山門附近,聽到蟬鳴尋了過去,發現一共有三隻紅眼蟬站在水麻葉上,一雄一雌正在交配,還有一隻雄蟬在旁邊鳴叫。」趙力表示,這次發現純屬意外,他掏出手機趕緊將這珍貴的一幕定格下來。
交配時間長達幾小時
中華紅眼蟬通體漆黑,連翅膀也覆蓋著粗線條的黑色網絡,唯獨眼睛及周圍點綴著一小塊豔麗的鮮紅色,看起來十分華麗。
趙力將水麻葉連枝摘下,花了半小時,將還在繼續交配的兩隻中華紅眼蟬帶回博物館。「它們興致很高,一旦交配,絕不輕易放開。」趙力說,中華紅眼蟬的交配時長大概有幾個小時,與其他蟬類不同的是,它們交配時遇到人類也不逃跑。
據介紹,中華紅眼蟬最早在峨眉山被發現,因此又稱「峨眉紅眼蟬」。在成都周圍山區,也偶爾能夠見到它們的蹤影,它們和美國著名的「美國紅眼蟬」是近親。「但美國紅眼蟬種群數量龐大,而中華紅眼蟬數量稀少。」趙力說,兩種蟬體型相似,顏色稍有不同,較明顯的區別是:美國紅眼蟬鳴叫聲很洪亮,而中華紅眼蟬鳴叫聲「特別溫柔」,有點像蛐蛐。
種群數量生命周期仍是謎
目前學術界對中華紅眼蟬的研究還不多,其種群數量、生命周期等信息都是個謎,趙力只知道它們分布在中國南方,多年前種群數量有所下滑,近年又有了回升的趨勢。
「20多年前我第一次看到中華紅眼蟬是在武侯祠,後來就沒在城裡看到過了。」趙力說,現在城市裡看到它們的可能性極小。而通過這幾年在青城山的觀察,他發現中華紅眼蟬從青城山山門到天師洞均有分布,種群數量可能有所回升:「今年一共發現6隻,其中3隻被遊客不慎踩死。」
蟬類的壽命很長,中國的大多數蟬類在若蟲時期便可存活3至7年,美國紅眼蟬的壽命更是長達17年。「中華紅眼蟬的生命周期還沒人研究過,可能是3~7年,也有可能長達17年。」趙力說。
「傳統認識是蟬類大多生活在樹上,近年來對中華紅眼蟬的觀察說明,也有蟬類更喜歡生活在草叢中。」趙力說,他看到的中華紅眼蟬幾乎全部生活在草叢中。成都商報記者 王拓
原標題:中華紅眼蟬現青城山 罕見交配畫面被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