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櫻桃,估計會有一大撥櫻桃粉絲和我一樣,首先會想到它酸甜、清香的味道,也會想起唐代詩人張祜的「石榴未拆梅猶小,愛此山花四五株。斜日庭前風嫋嫋,碧油千片漏紅珠。」
作為百果之先的櫻桃,分布廣泛:美國、加拿大、智利、澳洲、歐洲等地的櫻桃多為「多肉肥壯」的大櫻桃,我國山東、安徽、江蘇、浙江、河南、甘肅和陝西等主產地的櫻桃主要是「小巧玲瓏型」,也就是每年這個季節我們能在市場上見得最多、吃得最多的小櫻桃……
今天不給大家詳細介紹櫻桃的產地和品種,主要想分享一下關於我和櫻桃有關的一些情懷和故事。
記得小時候老家院子裡有兩棵大大的櫻桃樹,聽媽媽說是爸爸和她結婚那幾年從其它地方移種的半大樹,同時移種的還有幾棵梨樹和桃樹。可能對於城裡或現在的孩子來說無非就是幾棵樹,可對於我這樣一個80後人士來說,小時候院裡的樹就是我和哥哥、姐姐們的樂園,每年大年十五過後幾天,只要是陽光明媚的天氣我們都會很關注院裡兩棵櫻桃樹的發芽和開花情況,櫻桃樹在打花苞前幾天,樹杆到樹枝在陽光的照耀下肉眼就能觀察得到一層油油的光,後隔幾天就能發現樹枝上的花蕾慢慢變大,隨後漸變飽滿,天氣好的情況下一個星期左右就能看到枝頭掛滿白花,花期從綻放到凋謝也是一個星期左右,伴隨夜裡飄滿一地的花瓣,枝頭嫩芽仿佛也瞬間綠了樹稍,此時抬頭細看會發現嫩葉下已掛滿了密密麻麻或錐、或錘型的嫩綠小櫻桃。
每年這個階段也是我最幸福的時刻,每天總祈盼不要颳風或下雨,有時一天會跑到樹下看幾次。每次雨後地上總是散落一地大大小小的小櫻桃,心裡總會有些失落和淡淡的憂傷。從櫻桃樹開花到成熟其實也就一個月多點的時間,可那時覺得時間好長,現在想想可能是當時每天到樹下看幾次的緣故吧,等待總是漫長的。
可「時間」有時候就是個矛盾體,好比過節前總盼望節日快點來臨,節日臨近或當天又覺得時間過得太快一樣。等待櫻桃成熟也是一樣的,清明節後樹上的櫻桃逐漸從深綠色變成亮綠色,直至穀雨前一周左右,樹稍及櫻桃樹向陽面陸續有部分櫻桃變成淺紅色。這個時候已經等待多時的哥哥們總能像猴子一樣,動作麻利、身手敏捷,迅速爬到樹上尋找可以下手的「獵物」,每次總能挑選一兩斤酸澀味基本退盡的新鮮櫻桃,在媽媽做好飯之前我們基本已吃了個半飽,因飯前吃櫻桃的緣故,吃飯時會覺得牙齒微微酸痛,甚至咬合無力,可第二天還會繼續採摘,繼續吃,直至樹上葉片「扒拉著肚子」一顆不剩,才會在意猶未盡中期盼著來年的「採摘季」。
後來因為翻修老宅,兩棵櫻桃樹、梨樹和桃樹全都坎了。那時我們也都已長大,為了各自工作和生計大家天南地北,為了自己和小家而忙碌。現在父母也老了,偶爾回老家看望父母,基本都是來去匆匆忙忙,沒有過多時間在老家停留,以前小院也早變成了水泥地,四周再也找不到一顆果樹,更別說櫻桃樹了。
前幾天在朋友圈看到別人分享去郊區摘櫻桃的說說,一剎那間想起童年有關櫻桃的點點滴滴,因此也專門帶孩子去郊區櫻桃園採摘,孩子第一次見到櫻桃林,激動得又蹦又跳,採摘結束後都等不及清洗,直接就吃了起來,看到孩子吃得那麼香,我特意選了幾顆紅透的嘗了嘗,仍然清香細甜,但卻總覺得少了點什麼,也找不到以前吃櫻桃時那種嘴裡輕酸、心裡美甜的感覺。我想,也許熟透的櫻桃口感差異其實並不大,可能不一樣的是人長大了,事情多了、閱歷也多了,而童年快樂的時光卻好比是存放記憶的酒缸,裡面始終有著不變的故鄉情、童年的苦和樂,而童年攀爬的櫻桃樹和日夜期盼採摘的櫻桃、還有一家人在一起的時光,通通早已變成一道永駐心田的風景,並全部打包存放於酒缸中,時不時還會去攪拌,攪拌中每次漂出的香味始終不一樣,可越是這樣,越是想攪拌,周而復始,這份記憶也越來越香醇濃烈,卻再也聞不到原來的「香」。
我想來年櫻桃再熟時我還會帶孩子去摘,也還會去品,讓童年的美好延續下去。
如果您也有和我相同的經歷,還望您給予點讚、關注、評論和轉發,我會繼續為您分享其它的親歷故事,感謝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