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1月6日下午,一場特別聚焦於中國的電影研討會在美國電影市場展(American Film Market,簡稱AFM)拉開了序幕。會議共分兩個環節進行討論,其中,第一個環節的議題被概述為:「在中國進行電影製作」。跨媒體娛樂公司Orb Media Group公司創始人及執行長Peter Shiao作為該環節的主持人。他並沒有進行冗長的到場嘉賓介紹,而是將會議直接引向了關於在中國進行電影製作及中外聯合製作方法的討論上。這個問題相當複雜,但Peter Shiao深信它並不會令人感到畏懼。事實上,他首次發聲便重點強調:中國目前正處於領會並接受國際化電影製作的發展過程中。
「人們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中國電影票房總數的半壁江山都在被進口電影佔據著。中國影片的利潤的95%來自於國內票房,與之相比,好萊塢影片的利潤僅有25%-40%來自於國內票房。中國電影並不像好萊塢電影那樣在世界範圍內進行傳播,因此,中國電影的創新和全球化真的可以作為一項產業來進行研究。」
這場針對中國的電影研討會是美國電影市場展(AFM)有史以來第一次使用多國語言召開的會議:部分發言人在用中文闡述自己觀點的同時,其他與會人員會通過耳機中播放的同聲傳譯實時接收信息。期間,苗曉天作為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該機構負責對外國攝製電影的立項及引進進行把關)的總經理提出了中外合拍影片進入中國電影市場需要注意的事項,並指出只有充分重視這些事項,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提升這些影片進入中國市場的機會。他說:「我曾經和很多外國的電影人有過接觸,他們似乎都對電影的審查流程不太了解。我們必須要審看合作攝製的完成影片,但是他們卻總是糾結於這個過程會有多麻煩,片子最終是否會過審。但其實這些事情都是不需要去擔心的。」
「遵照我們現行的合拍片律例,他們只需要在兩點上多加關注:其一,由於電影作品是中外合作的結晶,所以影片當中必須要彰顯中國元素;其二,我們必須要在主創人員中佔有一席之地,我們會關注領銜主演的人員構成,若在合拍影片當中我們看不到任何一個中國演員,這顯然是不合適的。
他還詳細列舉了幾個普遍存在的誤區。「傳統的中國文化與外國文化存在差異,當一部中外合拍片在文化價值取向上與中國文化產生衝突的時候,中國的電影市場對此顯然很難接受。因此,我們不能合拍這類片子。對於合拍片,中外雙方必須在電影價值觀方面保持團結一致,或達成協議——不僅從歷史的視角,還要從人性的視角上去看待它。」
上海師範大學教授、上海電影集團副總裁汪天雲認為,眼下是中美電影合作的偉大時代。「中美合作生機勃勃,商機無限。今年,中美合作的資金總數已經超過400億美元,而明年的前景將更加光明,我們將會突破500億美元。」
作為「中外合作攝製電影項目」的審核者,苗曉天表示,某些即將上映的影片所涉及的故事題材,屬於中美合拍片的理想選擇:「有人問我們什麼類型的故事適合作為合拍片的題材,而我認為這類題材就是最合適的,它們能夠顯示出美國人民與中國人民在過去這些年中努力合作的成果。現在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機,我們兩國的元首相互會面了,中美之間交流還會變得越來越頻繁,中國的市場迫切希望學習美國相關領域的技術能力。」
會議期間,影視特效公司的創始人兼執行長Chris Bremble分享了他對於中美合作拍片的觀點。這位專家是電影《捉妖記》的創作者之一,而電影《捉妖記》也是中國票房井噴爆紅的典型案例。Chris Bremble認為,中美電影之間的差距依然存在——好萊塢能在營銷和製作兩個方面為中國提供他們當前最為缺乏的東西:「好萊塢如今正在製作的這類影片——大型的、奇觀式的、有很高娛樂價值的影片——對於中國的電影製作公司而言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
「好萊塢成功的完成了這類影片的製作,而這些被我們認為是奇觀或者主題公園風格的影片也受到了觀眾的極大歡迎。但是,對於大部分的中國電影製作公司而言,這類影片超出了他們的製作能力,因為他們東拼西湊之後所能承受的最高製作經費也不過1億美元而已。」
經過了短暫的休息之後,這場關於中國的電影研討會進入到第二個環節:「中國電影市場與電影發行」。這個環節由Variety’s Asia的總編輯Patrick Frater主持。會議首先聚焦於中國電影發行體系的一些基本規定。這些規定,使得好萊塢的大型製片廠無法獲得在中國發行影片的權力,他們必須與一些中國政府所屬的發行公司聯合,才能使自己的影片登上中國的銀幕。
龍門娛樂(Dragongate Entertainment)公司的執行長William Pfeiffer指出了外國影片在中國國內發行時所受到的時間和數量方面的限制:「中國政府規定每年只能進口34部外國影片,這一規定會一直持續到2017年。其中,好萊塢出品的那些具有出眾視聽效果的影片,只能進口30部左右。與之相比,中國影片的上映則不受限制。」
Pfeiffer表示,對於那些不在中國本土製作的影片而言,還有一些附加的發行限制條款:「這些影片在特定的時期、影院和城市不能上映。與之相比,43%的中國本土影片在發行上是不受限制的。不過,中國每年生產的600部影片,大約只有200部能夠真正被發行,而能夠進入院線上映的影片只有其中的80%左右。」但是,其他的發行渠道可以讓觀眾們看到這些電影,這些發行渠道也給了投資人和電影製作人更多的機會。「渠道的多寡和電影人的從業經驗息息相關,但是VOD對於大部分電影人而言確實是一個非常好的生財之道。」
推銷電影從而激起人們的觀影欲望是電影發行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元素。但是在好萊塢看來約定俗成的宣傳營銷方式卻由於成本高昂很難在中國施展開來,甚至會被令行禁止。愛奇藝副總裁楊向華指出:「如今,中國電影很少在電視上做宣傳,因為費用實在是太高了,大多數電影並沒有電視廣告這筆預算。不過現在的年輕人(電影票的主力購買群體)主要是靠手機、播客、網際網路來獲取信息的,因此我們會通過微信或其他社交媒體渠道進行宣傳推廣。」
楊向華還指出,中國在移動技術的應用方面要比世界上的其他地區普及很多,這也使得手機相較電視而言成為了一個更棒的宣傳平臺:「與美國相比,現如今中國60%的電影票是通過手機賣出去的。」
在研討會即將結束的時候,Frater將話題引入到專家討論環節。隨後,與會專家們就包括娛樂媒體在內的大眾媒介對於電影的價值及影響力展開了討論。Pfeiffer在發言中說道:「中國媒體對於電影的報導在總體上是公正的,並且在態度上與對其他領域的報導沒有本質上的區別。中國媒體上的報導總是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不過全世界媒體也大多如此。」
電影導演江海洋指出,媒體中所蘊藏的機遇和影響力絕不僅僅體現在單一的電影文本上,它也指導著電影從業者們在未來做出的種種抉擇。「在中國,媒體是電影及電影人需要通過的第一道關卡,媒體的反響對於電影從業者,特別是對製片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當他們決定是否要做某個項目的時候,他們會找到先前與該項目類似的例子進行比對,看當時媒體的態度如何。如果媒體關於先前的項目持負面評論,那麼這就是他們現在手中項目的前車之鑑,他們會儘量避免這些短板出現。因此,媒體的意見對於電影從業者來說是一種最基本的電影質量判斷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