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遊時空,觸摸光影。5月18日,「雲見光影」中國電影博物館·電影頻道融媒體直播活動在第44個國際博物館日如期而至。從《定軍山》到《流浪地球》,從老式膠片到環形巨幕,屬於中國電影的年代記憶,隨件件珍貴館藏「雲」上再放光彩——來自電影與電影人的久違互動,帶領你我重溫中國電影不朽前路,並繼續展望屬於科技與發展的未來。
「雲見光影」中國電影博物館·電影頻道融媒體直播活動由電影頻道、中國電影博物館主辦,1905電影網、電影頻道融媒體中心出品。「影博」恢復有序開放首日,作為東道主的中國電影博物館黨組書記、館長陳玲在歡迎各位嘉賓及「雲」上觀眾之際,也向到場影人發出館藏任務互動挑戰。帶著電影頻道的祝福,電影頻道融媒體中心總編輯王巖將「星辰大海——電影頻道青年演員計劃」海報及《影響·中國電影人訪談錄》贈予中國電影博物館永久珍藏。
化身電影經典角色的電影頻道主持人藍羽、郭瑋、映玲、李丹、李金澤、羅曼、巧筠,隨「影博」開啟而「甦醒」,攜電影人王曉棠、陶玉玲、李前寬、肖桂雲、郭帆、吳謹言、胡先煦、王嘉、鄧恩熙、王鏘、張婧儀,配音演員瀚墨,擬音師王子威,影視造型專家白麗君,動畫電影專家李劍平,影評人索亞斌、姬少亭等老中青三代電影工作者共赴光影時空之旅。
時光膠囊漸次開啟
王曉棠、李前寬、肖桂雲講述影史故事
二十一個展廳,承載中國電影百餘年的風採。跟隨青年電影人胡先煦與鄧恩熙的腳步,中國電影博物館主題各異的展廳,經由「雲見光影」融媒體直播間生動呈現於大眾眼前。
從西漢燈影戲到明代皮影戲,流傳海外的「中國之影」令人驚嘆;呈現視覺暫留原理的「幻盤」及走馬燈,則是現代電影的發明基礎;作為鎮館之寶的盧米埃爾攝像機,更是盧米埃爾兄弟拍攝世界首部電影原攝像機的唯一複製品……
從中國電影開山之作《定軍山》,到我國首部故事短片《難夫難妻》,在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索亞斌的細緻講述下,中國影史的發端隨承載文獻價值的劇照底片等資料為後輩影人所讚嘆。
望著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橋》及時代經典《白毛女》的珍貴資料,九歲從影起便踏入數字拍攝時代的胡先煦對於曾經的膠片歲月滿是驚嘆。回憶初入行時常一場戲要拍三四十條的經歷,現場模仿《白毛女》中喜兒扎紅頭繩片段的鄧恩熙,也對不畏條件艱苦的老一輩電影人敬佩不已。
沿環形梯走過1800平方米巨幕,電影《開國大典》擬真場景豁然出現。伴著已成經典館藏的影片工作檯本等帶來的回憶,影片「夫妻檔」導演李前寬、肖桂雲分享著兩人在片場因創作分歧「互不相讓」卻也始終共擔壓力的時代記憶。對於兩位後輩,李前寬給以勉勵:「德才兼備是演員的基本素質,對於青年演員而言,德永遠要放在才的前面。」
新中國「二十二大電影明星」之一的表演藝術家王曉棠也到場慶賀開館。帶著頭紗的宣傳照,記載著時年28歲的王曉棠最美的時代容顏。憶起在電影《野火春風鬥古城》中分飾兩角的經歷,王曉棠藉助隨身攜帶的「音笛兒」介紹著當年靈活塑造角色的「科學依據」,令兩位後輩受益不已。「機遇是可以創造的。」這句被她寫入紀念畫冊的話,無疑是對前輩影人開拓精神的最佳註解。
匠心守護影像之光
郭帆與幕後英雄揭秘技藝迷宮
中國電影博物館中模擬太空場景的VR體驗艙,令幾位電影頻道主持人置身科技影像海洋。而指向星辰大海的未來,也正被以工業精神為馬的中國電影人踏實趨近。
珍藏《流浪地球》微縮模型的展臺邊,影片導演郭帆驚喜亮相。「片子使用的航天服道具非常重,」面對熟悉的陳列展品,浮現在他眼前的是拍攝現場的重重不易,「七八十斤套在吳京身上,還要吊威亞完成太空動作,所有演員和工作人員都特別辛苦。」
直播現場,影評人姬少亭向郭帆傳遞著作為中國科幻迷的欣喜。「曾經我們以為科幻片中的太空衣等等都是被好萊塢所定義的模樣,但《流浪地球》讓我們看到了屬於中國科幻的亮色。」
「褒獎不應只給我一個人,《流浪地球》是背後七千多名工作者的努力結晶。」對於中國科幻議題,謙虛的郭帆回憶起的,是在與國外特效公司交流時,對方對於「帶著地球離開」劇情的震驚與不解。「這種故土難離感,包括服裝中紅色調及工裝質感帶來的親切感,貼近的都是中國文化的核心。」
《流浪地球》46.86億的票房佳績,表彰的其實是屬於中國的電影工業。無論編導、表演等核心部門,還是配音、擬音、化妝等技術工種,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更被中國電影博物館所珍藏銘記。
「聲臨其境」展區,為《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敖丙獻聲的配音演員瀚墨與少兒配音大賽獲獎小選手重現著經典之聲;「造夢空間」環節,擬音師王子威及影視造型專家白麗君則分別從高度仿真的擬音製造及惟妙惟肖的化妝術層面展示著影人匠心。
「擬音師眼中,沒有一件東西是廢品。」與青年電影人吳謹言、王鏘共同重現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中修表音效的王子威,用不起眼的日常物件令難以現場捕捉的細微聲音成真。而令電影頻道主持人李金澤由24歲「秒變」48歲《林家鋪子》掌柜妝容的白麗君,則憑「易容術」般的高超技藝令在場青年影人不盡嘆服。
無論無名「音」雄,抑或化妝聖手,他們支撐中國電影工業隨科技奮進的匠心,將是這個時代永恆的精神文獻。
久違情懷提前綻放
陶玉玲攜青年影人展望影院片單
「九九那個豔陽天來喲,十八歲的哥哥呀坐在河邊……」伴著熟悉的《九九豔陽天》唱段,經典電影《柳堡的故事》影像出現在中國電影博物館6號影廳銀幕之上。
銀幕光照處,影片中的「二妹子」——著名表演藝術家陶玉玲正和青年電影人王嘉、張婧儀一道欣賞著自己當年的風採。「那個時候我還不是一個電影演員,非常感謝王蘋導演對我的發掘與培養,她是咱們新中國第一代女導演,很了不起。」
影院積極籌備復工復產的當下,影博率先用珍貴的膠片影像迎接著這份喜悅。「經典、膠片、免費,是我們的三大關鍵詞,」對於常年公益放映的影博院線,中國電影博物館影院部副主任謝野在「雲見光影」直播中介紹道,「很多觀眾都非常喜歡來這裡看電影,他們看的其實是一種情懷。」
在主持人李丹見證下,科技感與情懷並存的70mm IMAX膠片放映室中,那全國都屬罕見的70mm膠片放映機仍擔負著它的藝術使命。而距其不遠的4號影廳,則是全國唯一一家8K影廳,當年放映《阿凡達》等巨製的經歷至今仍令兩位青年影人及電影頻道主持人們難忘。
「上一次在影院看的電影還是《誤殺》。」王嘉談及的影院話題,牽動出電影頻道主持人對於近半年沒能踏入影院之遺憾的集體感慨。羅曼直言,每次路過電影院都會忍不住多看幾眼。被迫退掉全套春節檔電影票的巧筠,回想起來仍然心情複雜。而為保留那一份念想,郭瑋至今都捨不得退掉早早買好的那些電影票。「它們對我而言,承載著比較特殊的一種意義。」
電影院,對於熱愛電影的我們而言的確久違了。不過,全社會復工復產節奏的開啟及兩項利好中國電影政策的發布,仍令主持人映玲看到了希望。「我相信,很快就能看到我們中國電影的迅速復甦和再度繁榮。」
「我最想看到的是《奪冠》。」對於不久後即將復工的院線,張婧儀滿懷期待。主持人藍羽同樣抱持樂觀態度:「相信大家在能夠進入電影院的時候,還是會繼續買票支持我們的中國電影的。」屆時,普通院線也必將與影博公益經典院線一道,全力綻放屬於中國電影的情懷力量。
國際博物館日當天,「雲見光影」中國電影博物館·電影頻道融媒體直播活動在電影頻道微博及客戶端、電影頻道融媒體中心微博、1905電影網及微博、中國電影報導微博、今日影評Mtalk微博、「學習強國」學習平臺、人民日報新媒體、人民視頻、央視頻、央視網、快手、優酷視頻、今日頭條、抖音、嗶哩嗶哩、咪咕視頻、喜馬拉雅FM、虎牙直播、新浪新聞、鳳凰新聞同步播出,收穫不俗反響。據悉,電影頻道融媒體中心將繼續推出豐富多彩的融媒體直播活動;復工復產路上,電影頻道始終與中國電影溫柔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