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諾基亞正式在中國發布N1平板電腦,今日拆機堂有幸得到這款產品的工程樣機,並帶來該機的首發拆解。在本文中,我們將著重為大家介紹這款產品的拆解過程,元器件布局以及設計亮點。
在本文中,我們將會發現以下拆解亮點:
1:屏幕與機身連接緊密,牢固,如果不加熱,很難開啟
2:耳機接口,按鍵都採用紮實材料,經過螺絲固定,保證常用部件的使用壽命
3:主板與機身的連接方式採用了膠粘以及螺絲兩種固定方式,更牢固,並且充分考慮了散熱設計
4:音量鍵採用類似機械鍵盤的平衡杆,鍵程與回饋力控制較好
5:採用上下天線布局,保證信號接收穩定性
6:CNC工藝背殼,開模細緻,邊角加固,防摔
正式開始拆解:加熱屏幕,製造縫隙
諾基亞N1的正面被一塊來自康寧的鋼化玻璃覆蓋,機身由鋁製一體成型。所以根據經驗,想要拆開機身,我們必須從最脆弱的屏幕著手。不難想到,屏幕與機身一定採用強力雙面膠進行固定,所以我們的拆解第一步便是利用熱風槍加熱屏幕邊框,降低屏幕雙面膠的黏度。
首先利用熱風槍加熱邊框,製造縫隙
我們先用熱風槍加熱屏幕長邊中間的位置,因為這裡是最容易打開的部位。
通過吸盤工具,我們成功在邊框製造了一個縫隙
加熱大概1分半鐘,放下熱風槍,開始利用吸盤工具適度用力沿屏幕長邊中間位置拉起,直到發現一條縫隙。
五個翹片,分離屏幕
上一環節,我們利用熱風槍加熱屏幕,並成功製造出了一條屏幕與機身之間的縫隙,而接下來,我們需要利用翹片將這條縫隙擴大。
首先利用縫隙插入第一顆翹片
然後利用更多的翹片擴大縫隙
首先,利用一片翹片插入屏幕縫隙,並向上緩慢滑動翹片令縫隙擴大。為了防止已經開口的屏幕重新與機身粘接,我們需要新的翹片沿著另一個方向繼續擴大縫隙,直到將屏幕與機身全部分離。
五個翹片過後終於屏幕可以和機身分離了
當插入第五個翹片之後,大部分屏幕邊框已經脫離雙面膠的束縛,但由於屏幕的屏線還與主板連接,所以我們只有斷開屏線插槽才可以大膽將屏幕與機身分離。
通過5個翹片,我們終於卸去了屏幕。
分離部件,挨個肢解
上文中,經過艱難漫長的工序,我們終於卸下屏幕,那麼接下來,需要將連接主板上的部件全部分離,一切為最終卸下主板做準備。
保護鏡片也集成在鏡頭模組上,有點讓人擔心
後置攝像頭正面特寫
後置攝像頭背面特寫
前置攝像頭正面特寫
前置攝像頭背面特寫
首先,我們先分離攝像頭,該機的前置攝像頭像素500萬,後置攝像頭像素800W。
機身頂部的Wi-Fi天線
天線背部特寫
接下來卸去N1的天線部分。諾基亞N1採用雙頻Wi-Fi模塊,所以共有兩個天線,分別位於機身上下兩邊。由於下面的天線與揚聲器集成在一起,我們只有將揚聲器卸下才能分開這個天線。
左右揚聲器特寫
諾基亞N1的揚聲器模塊採用強力雙面膠以及四顆螺絲兩種固定方式,充分保證了揚聲器的設計穩定性。並且揚聲器的音腔較大,佔據了機身絕大部分空間。
接口排線特寫
將揚聲器分離以後,諾基亞N1標誌性的Type-C接口排線便可以輕鬆從固定槽中取出。
取下主板,驚現拉膠
卸去了機身的主要部件之後,我們終於可以將視線回歸到主板上面。我們看到主板上共有三顆螺絲固定,但是當卸去三顆螺絲之後,主板還穩穩的固定在機身框架中,這是為什麼呢?
主板固定驚現拉膠工藝
原來在主板的下面還有一種名叫拉膠的固定材料在固定著主板。顧名思義,這種材料需要我們通過以一定角度拉出的方式才能取出,有點類似於韌性極高的泡泡糖。相比於強力雙面膠,我們還是喜歡這種方式固定原件,因為在保證同樣穩定性的同時,另拆解更輕鬆了。
三星eMMC 5.0 32GB快閃記憶體
爾必達2GB內存,下面疊層封裝有Z3580處理器
用於固定主板的拉膠共設計了五處,當我們一一將其取出,主板遍很輕鬆的拿出來了。接下來拍攝了主板上幾顆重點晶片的特寫。我們發現,該機的Z3580處理器是疊層封裝在爾必達2GB內存的下面,該工藝減少了內存與處理器之間的距離,加快了內存的響應速度。
分離電池,按鍵有亮點
接下來,機身上只剩下電池與按鍵接口部分沒有卸下來,我們的拆解也將步入尾聲。
諾基亞N1採用5300mAH 3.7V 19.61Wh容量的電池
電池背部採用大面積膠水
儘管拆解步入尾聲,但拆解的難度卻沒有因此降低。諾基亞N1的電池採用大量強力雙面膠進行固定,我們必須既小心翼翼又使出很大的力氣來「剷除」這顆5300mAH 3.7V 19.61Wh容量的電池,最終我們成功了。
按鍵特寫,採用平衡杆設計
去除電池無疑是繼分離屏幕之後最難的部分,接下來我們就可以輕鬆取下按鍵模塊了。值得特別提到的是諾基亞N1的按鍵微動採用非常精密的設計,甚至還有類似機械鍵盤上的平衡感設計,不僅帶來更精確的操作效果,而且鍵程與回饋力都控制的很好!
最後一步,分離耳機接口與麥克風集成的排線
最後一步,分離耳機接口與麥克風集成的排線。到這裡我們的拆解終於告一段落了。在接下來的頁面,我們將通過微距鏡頭詳細記錄諾基亞N1的機身內部通過CNC工藝打造的鋁製框架。
機身細節 微距特寫
機身細節 微距特寫
邊角的用料較厚,保證緩衝碰撞衝擊
出音孔打磨細緻
複雜的接口固定開模
按鍵孔特寫
機身細節 微距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