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歲是中國古代天文和佔星中的一顆虛星,之後演變成一種道教和民間信仰的神祇。而民間認為肉靈芝就是太歲神的化身,所以肉靈芝在古籍當中被認為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可使人長生不老。
肉靈芝的組成非常複雜,而且各不相同,一般認為是細菌、真菌、黏菌等組成的混合生物體,藥用價值有待研究。不過肉靈芝已經形成一條複雜的產業鏈,網上就有不少人是做這生意的,甚至還有人工養殖肉靈芝的。
《山海經》稱肉靈芝為「視肉」、「聚肉」、「太歲」、「封」,認為其「食之盡,尋復更生如故」,「食一片復一片。」
《本草綱目》稱之為「視肉」、「肉芝」,收於「菜」部「芝」類,認為它「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並奉為「本經上品」。
《神農本草經》中記載:「肉靈芝,無毒、補中、益精氣、增智慧,治胸中結,久服輕身不老」。
《抱樸子》中記載,「諸芝搗末,或化水服,令人輕身長生不老。」
在河南工業大學生物工程學院李海月等人《太歲的研究進展》一文中表明:
太歲是一種多菌類複合體,其生物活性成分在抗癌、抗菌、細胞毒性及生理調控等方面具有重要功能。由於生物技術限制,目前對不同太歲樣品的生物活性成分及菌群結構只做了初步分析,通過多種方式分離鑑定太歲菌種構成,對做好太歲的資源化利用具有重要的意義,現在距規模化開發利用太歲還有許多開創性的工作要做。
國內關於肉靈芝的分類定位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中科院的邱曉嵐認為:太歲是非生命物體也非黏菌複合體。
南開大學的白玉華認為:太歲可能是真菌。
河北省微生物研究所認為:太歲是高等真菌。
吉林大學微生物專家認為:太歲是介於原生生物與真菌之間的黏細菌。
西北大學生物系專家對陝西周至縣渭河灘的樣品進行了分析研究,將其命名為「特大型黏菌複合體」。
可見,肉靈芝的組成非常複雜,而且有很多種,因環境而定,產生在不同環境裡,外形不同,成分也不相同。國內認為,出現在水裡的就是「水太歲」;出現在土裡的就是「土太歲」;出現在深層巖石裡的就是「石太歲」。但這樣分類太粗略了,肉靈芝種類有幾百種,世界各地都有發現。因為肉靈芝是由微生物構成,通常發育在陰暗潮溼的地方,池塘、小溪、農田、井裡都可能出現肉靈芝。
肉靈芝「不腐不臭」可能與其含有抗性菌株有關,研究發現其中主要微生物成分黏菌可通過自身分泌的抑菌酶吞噬細菌。
肉靈芝是微生物聚合體,含有核酸、蛋白質、幾丁質、酵母菌、多糖等,它被認為用藥用價值估計和多糖有關,多糖是一大類聚合糖高分子碳水化合物,它並不少見,比如從靈芝當中就分離出了兩百多種靈芝多糖,靈芝多糖是靈芝最有效成分之一,此外還有靈芝三萜,也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不過要將有效成分萃取出來,國內外的萃取技術已經很成熟了。
肉靈芝是否含有像靈芝多糖一樣的有效成分目前還在研究,在此之前,最好不要盲目相信網上出售的一些「太歲」製品,以免上當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