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Web報導】提起穿戴設備,大家現在首先想到的是智能腕帶或者更新鮮的智能跑鞋,但實際上最早之所以有穿戴設備的說法是因為智能設備不僅僅局限於手機和平板電腦,很多廠商進行了新嘗試,其中當作眼鏡使用的Google Glass是最受關注的一款,不過陰錯陽差最終這款產品只有開發者預覽版登場,而消費版本最終也沒能上市。
但近些年來隨著AR和VR領域的火爆,微軟也推出了類似的產品HoloLens,兩者實際上是有些相似的。但他們的命運卻截然不同。因為最近有消息微軟HoloLens已經在日本開啟預售了,而且是量產消費版本。雖然售價高達333800日元,折合人民幣大約20000元左右。
那麼問題來了,兩款產品的出現實際上外界對於微軟HoloLens的質疑聲音很多,而且期待的程度甚至不如谷歌眼鏡,為什麼卻能成功上市呢?其實有多方面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因為谷歌眼鏡項目的重置讓消費市場對於這類設備失去信心。
當然另一方面是因為兩款產品的設計和理念有所不同,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兩款設備的區別。
面向對象不同
相似的設備,當時谷歌眼鏡發展初期是打算走大眾路線的,儘管業內分析認為這款設備對於行業或者專業用戶可能更喜歡,但谷歌還是希望從大眾入手。實際上消費大眾對於這類沒有明確賣點的產品持有保守態度。而微軟這主要針對專業用途和商業用戶,畢竟產品售價超過了3000美元,並不是所有普通消費者都能負擔的。事實證明後者更切實可行,谷歌眼鏡項目再起之後也是針對商業用戶而且低調了很多。
「對於HoloLens,微軟在採取一種更加慎重的策略,這是對的。」投資增強現實和虛擬實境創業公司的Venture Reality Fund基金一般合伙人Tipatat Chennavasin指出,「你不會想要大肆宣傳,拉高人們的預期,然後卻讓他們倍感失望,谷歌眼鏡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業內分析人士認為,HoloLens在幫助維護工業級印刷設備上很有用。他解釋道,探查故障部件的工人可以在HoloLens屏幕上獲得具體的專門指導,又或者是專業技術人員展示如何修理的全息圖。HoloLens或許可用於倉庫商品的免手掃描等等。實際上類似的用途還有很多,顯然對於商業用戶來說它的價值和使用頻率更高。
另外微軟明確的認識到了頭戴式智能設備更多時間是呆在家裡或者固定的地方使用的,而不是拿去出街的,畢竟在外面其他人接受程度還有實用性需要考慮。谷歌眼鏡測試過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公共場所拒絕的案例。
更注重AR內容
最近兩年VR領域很火爆,但慢慢市場對於VR的重視程度逐漸降低,進而轉換到AR領域當中。為什麼?因為技術還沒有非常成熟,VR的體驗比較差,低劣的產品層出不窮讓消費者失望。AR很大程度上彌補了VR的不足,因此AR和MR(虛擬實境混合)有了更廣闊的生存空間。
很顯然微軟的Hololens幾句是AR領域的領先產品,雖然谷歌也是AR領域的設備,但設計的方向並不一樣。所以相對來說谷歌眼鏡比較輕視這部分內容。
實際上微軟Hololens是基於2010年為Xbox遊戲機推出的體感控制器Kinect得來的。inect可將用戶的手勢轉化成指令,另通過部署傳感器和攝像頭來給所創建的房間繪圖,從而為提供更加浸入式的遊戲體驗奠定基礎。Kinect技術在HoloLens上迎來了第二生命,HoloLens讓用戶可以通過名為「air tap」的離散手勢來控制全息圖。Kinect開發者Alex Kipman及其團隊也主導了HoloLens的研發。
最早微軟在公布該產品的時候就曾經以遊戲為展示,這種方式更加輕鬆而且容易吸引年輕人。微軟強調這是基於「我的世界」所設計的遊戲,但並非想做全息版本。玩家的體驗相當真實,房間內的桌子與牆面徹底變身遊戲場景。
比VR產品更靈活
試想一下,一款眼鏡相比Oculus Rift有類似的功能,但卻不需要笨重連接線和PC,也不用擔心隨意走動的時候撞到牆壁,這或許就是AR逐漸熱門的原因。不過AR賦予Hololens更多拓展能力。
在現實和虛擬空間中自由穿梭游離,讓智能終端設備和我們的生活不再是以平面形式連接,而是更立體的形式。它可以獨立運行所以相對來說更簡單方便使用和攜帶,沒有那麼強的及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