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加州大學副教授王啟明(Qiming Wang)領導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新型智能聲學材料,能讓聲音在材料中的傳播特性按需改變。王啟明說:「傳統聲學材料,一種結構設計對應一種聲學特性,用我們這種新材料,一種結構設計可以實現多種聲學特性。」
信源︱南加州大學
翻譯| 編輯部
圖源 |網絡
從耳機到潛艇的消聲裝置,聲音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我們藉助聲音來傳情達意,也通過聲音感受大千世界。聲音在不同介質傳播時特性不一樣,利用這些特性,科研人員開發出聲學「超級」材料,以更好地引導控制聲音的傳播效果,在具體應用中,可以阻斷聲音的傳播,或者讓聲音以更好地效果穿透材料。
但傳統聲學材料的難點在於幾何設計。聲學裝置大多由金屬或硬塑料構成,一旦成型,幾乎不能改動。舉個例子,潛艇都配備了消聲裝置,以阻隔潛艇內部聲音向外傳播,從而避免被敵方聲吶設備探測到,實現水下隱身,這時候,如果潛艇內的人員想要通過聲音來與外部交流就會遇到困難,因為消聲裝置把內部聲音向外傳播的路徑堵住了。
如今,南加州大學副教授王啟明(Qiming Wang)領導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新型智能聲學材料,能讓聲音在材料中的傳播特性按需改變。王啟明在桑尼·阿斯坦尼(Sonny Astani)土木與環境工程系任教,他說:「傳統聲學材料,一種結構設計對應一種聲學特性,用我們這種新材料,一種結構設計可以實現多種聲學特性。」
王啟明團隊還發現,這種智能材料還能實現基本電子器件的功能,例如開關和門電路,這就有可能用這種材料打造一種「聲音計算機」,實現複雜的受控聲音傳播。
單一器件內實現可調聲學特性
王啟明團隊發明的新材料由橡膠與納米鐵顆粒構成,藉助橡膠的柔性,新材料任意彎曲或對摺之後還能恢復如初,而鐵顆粒則讓新材料能響應磁場變化。
南加州大學副教授王啟明
為實現響應聲音信號的材料結構,王啟明及其團隊不斷研究材料組合,目標是讓新材料的米氏共振(Mie resonance)隨聲音信號傳輸而變化,從而讓聲音在材料中通過,或者阻礙聲音通過。
如果由新材料製成的橋墩一樣的小圓柱相互靠近,材料就會阻止聲音穿透;如果這些小「橋墩」彼此分離,聲音就能順利傳出去。
「利用外部磁場,我們讓『小橋墩』倒下或立起來,從而實現開關的狀態。」該研究的主要成員李解釋,這表明他們開發的材料能進行聲音傳播的狀態切換--傳播聲音或者阻撓聲音傳播,而且不像傳統材料那樣麻煩,傳統聲學「超級」材料要改變聲學傳播特性,要麼得有直接接觸,要麼需要壓力,才能改變其材料架構。
「聲音計算機」
現在,王啟明的團隊已經能用新材料來模擬三種基本電子元器件的功能,這三種基本電子元器件為開關、邏輯門,以及二極體。用變化的磁場控制聲音在材料中傳輸,就可以實現以上基本電子電路的功能。
我們舉幾個例子來說明。
開關功能可以體現在讓聲音的通斷上,例如降噪耳機。王啟明解釋,利用團隊開發出的新材料,就可以調整磁場以讓「米氏共振」小橋墩倒下,從而讓外部聲音通過,即降噪耳機的「透明」模式;也可以關閉磁場讓「小橋墩」站起來,從而阻止外部聲音通過。
邏輯門的原理則是根據不同輸入信號來進行決策。以潛艇為例,潛艇指揮官肯定希望根據更多信息來判斷下一步如何操控,而不是單一條件。比如,收到一個強信號與一個弱信號進行攻擊,收到兩個強信號則要逃避,為了收集上述的多種聲音信號,潛艇上通常裝配不同設備來收集信號,每種設備應對特定場景,這就需要用邏輯門為這些輸入信號來進行運算。例如,「與門(AND)」輸出為真,代表收到的兩個信號都比較強;「或門(OR)」為真,代表收到的兩個信號中有任意一個信號為真。王啟明表示,傳統聲學超級材料只能應對單一情況,要應對複合情況就要增加配置,而他們研發的新型材料,可以根據需要從「與」輸出切換至「或」輸出,在潛艇中,只要改變磁場,就能應對外界的複雜狀況,而無需額外配備其他聲學設備。
二極體是單向傳輸的器件。在聲學上,體現為聲音從高聲強向低聲強傳輸,傳統聲學超級材料也能實現這種特性,但是,在應用中不能改變其傳播方向。而王啟明團隊的新材料,則能讓聲音根據需要選擇單向傳播的方向,這種特性可以應用在潛艇的噪音偽裝,在行進時,指揮官通常希望潛艇發出的聲音沒有規律,一會兒向這個方向傳播,一會兒向另一個方向傳播,一會兒兩個方向都傳播,這就讓敵人難以探測。
王啟明篤定:「傳統聲學超材料,從來沒有這種變化的能力。」
以後的研究展望
王啟明及其團隊正在空氣中測試這種新材料,接下來,他們希望能在水下進行測試,以檢驗這種材料能否在超聲範圍內實現相同特性。
「橡膠是疏水的,所以在水下材料結構並不會改變,不過我們要測試材料在水下時還能否被磁場變化控制。」王啟明表示,水下阻力更大,會讓材料的表面增加摩擦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