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界現在有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這兩個消息都和中國有關。
好消息是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成功著陸月面,正按計劃開展月面採樣工作。壞消息是位于波多黎各的美國阿雷西博天文臺望遠鏡發生了坍塌,美國的外星無線電監聽計劃實質終止。
從今天起,天文學界得學會接受只剩中國一隻「天眼」的世界。
現場畫面。圖源:Twitter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於當地時間12月1日確認,被譽為地球「兩大眼睛」之一的阿雷西博(Arecibo)射電望遠鏡塌了,繼今年8月兩次嚴重電纜事故後,望遠鏡懸掛的接收設備平臺當天墜落並砸毀瞭望遠鏡反射盤(天線)表面,望遠鏡很可能已不能再使用,重建是目前最可行的方法之一。
坍塌前後的對比圖。來源:Twitter
NSF在其推特官方帳號上發文表達了遺憾之情,並表示會繼續探索其他協助科學界的方法,並與波多黎各的人民保持密切聯繫。
外國網友們也紛紛留言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外網網友評論。來源:強國網
「心碎……這是世界科學奇蹟之一,懷念阿雷西博……」
「顯然我們對於它的維護沒有足夠的關心,什麼時候我們停止了維護?它上一次用於科學研究是什麼時候?」
「為什麼NSF不能及時作出反應去避免這個情況呢?這個望遠鏡是黑暗中的燭光,點亮了探索宇宙的道路,也是一個重要的科學工具。它鼓舞著許多和我一樣的波多黎各人走上追求科學的職業道路,知道它報廢了真的很傷心,巨大的損失。」
在目前人類所擁有的眾多望遠鏡中,能最大程度拉進和浩瀚星空距離的望遠鏡就是射電望遠鏡,射電望遠鏡的原理與光學反射望遠鏡相似,但前者不僅可以收集來自太空天體的射電波,還可以測量天體射電強度和偏振量等。在20世紀60年代,國際公認的「四大發現」脈衝星、類星體、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和星際有機分子都離不開射電望遠鏡的幫助。
美國在科技領域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在射電望遠鏡的發展上,美國建造的阿雷西博望遠鏡曾經被譽為世界最大的「天眼」,美國的阿雷西博天文臺於1963年竣工,擴建後的阿雷西博望遠鏡直徑達350米,在電波天文學、大氣科學和雷達天文學等領域內有著重要的研究作用。歷史上,阿雷西博望遠鏡曾幫助搜尋危險的近地小行星,尋找外星生命的跡象,還發現了太陽系以外的第一顆行星。
1974年為慶祝改造完成,阿雷西博望遠鏡向距離地球25000光年球狀星團M13發送了一串二進位代碼,稱為「阿雷西博信息」,其中包含了關於地球以及人類文明的重要信息,比如DNA結構和組成、太陽系的位置等。
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若失去功能,那麼全世界在天文探索領域,將只能依靠中國貴州的另一隻「大眼睛」。
俗稱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ive hundred 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簡稱FAST)是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主導建設、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它由我國天文學家南仁東於1994年提出構想,於2016年9月25日落成啟用,2020年1月通過國家驗收,成為世界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
「天眼」到底拿來做什麼的呢?
中國「天眼」的三大目標是:脈衝星、星際導航、中性氫。另一個科學目標就是尋找星際分子,如果能找到跟生命體諸如碳、氫、氧、氮等相關的生命元素,這個區域就可能存在或者演化成生命、文明的星球。說不定,將來外星人就是由「天眼」找到的。
據早前報導,中科院國家天文臺透露,自今年1月中國「天眼」完成國家驗收以來運行穩定可靠,已取得發現逾240顆脈衝星等系列重大科學成果,並以其當今世界最強靈敏度射電望遠鏡的巨大潛力,有望捕捉到宇宙大爆炸時期的原初引力波。2021年起,中國「天眼」將面向全世界科學家開放使用。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天文臺臺長常進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明年開始將向國際上徵求觀測計劃,就是有一部分時間將會提供給國外科學家,所以競爭是很激烈的,只有我們認為會有大的成果的科學目標才被遴選出來。
美國「天眼」成為了歷史,而中國「天眼」運行至今已交出了一張滿滿的成績單,這也標誌著我國在科技領域的不斷強大。未來中國「天眼」會為人類探索宇宙奧秘帶來什麼驚喜,讓我們一同期待。
【來源】南方plus客戶端
【話題研究員】陳明詩 實習生劉宇榮
【本期策劃】王勇幸
【編輯】陳明詩
【校對】馮志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