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光明網最新報導,日前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三十號07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這也標誌著遙感三十號衛星星座組網任務完成,中國建成了首個低軌衛星星座。
圖為我國發射遙感三十號07組衛星畫面
據悉,遙感三十號07組衛星採用多星組網模式,主要用於開展電磁環境探測及相關技術試驗。但是,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根據一些相關的圖像資料顯示,遙感三十號衛星星座探測範圍並非覆蓋全球,而是集中在北緯40度至南緯40度之間。更加直白一點來說,這個範圍包括西太平洋、中太平洋、東太平洋、大西洋中部和整個印度洋北部海域。
在此基礎之上,結合「電磁環境探測」的應用,可以發現一些端倪。眾所周知,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現代作戰形勢面臨著一個十分複雜的電磁環境。由此便催生了電磁環境探測技術。從這一角度來看,一些觀察人士認為遙感三十號衛星星座類似於美軍打造的「海洋偵察-監視」系統,也即現在的「聯合天基廣域監視系統」。
圖為水下潛艇
資料顯示,該系統運行高度在1100千米,衛星上除了搭載有電子偵察設備外,還搭載了雷達和紅外成像的多種偵察載荷,可針對水面艦船、水下潛艇、飛行器和地面車輛進行偵察和監視。分析人士指出,在該系統的運用下,其對於水面目標的定位精度優於2千米。可見,未來其將用來檢測我國臨近太平洋、印度洋地區的大片海域。
那麼誰在這裡活動地最為頻繁?毫無疑問,美軍。其中太平洋艦隊是美軍部署在印太地區的主要力量,其兵力管轄範圍包括整個太平洋地區和印度洋地區。據不完全統計數據顯示,僅僅是今年上半年,美軍就有超過3000架次飛機和60艘艦艇進入我國南部海域進行挑釁活動。就在本月,美國太平洋艦隊的「裡根」號航母就在我國南部海域周邊開展了一場「大規模傷亡演習」。與此同時,一艘「麥凱恩」號驅逐艦也現身南部海域,並組織艦員進行重機槍武器的操作演練。可見美軍在太平洋地區尤其是我國周邊的活動呈現前所未有的密集態勢。
圖為「裡根」號航母
就是在這樣的緊張態勢下,為防止美軍的介入,中國軍隊需要時刻緊盯美軍海上力量的動向。因此這對我國相關的監測設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次遙感三十號衛星星座組網完成,進一步完善了我國的監測系統。未來不光是美國的大型水面目標,就連水下的潛艇在我國的衛星監測系統下必定也無處遁形。(付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