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指充分藉助物聯網、傳感網,涉及到智能樓宇、智能家居、路網監控、智能醫院、城市生命線管理、食品藥品管理、票證管理、家庭護理、個人健康與數字生活等諸多領域,把握新一輪科技創新革命和信息產業浪潮的重大機遇,充分發揮深圳信息通信(ICT)產業發達、RFID相關技術領先、電信業務及信息化基礎設施優良等優勢,通過建設ICT基礎設施、認證、安全等平臺和示範工程,加快產業關鍵技術攻關,構建城市發展的智慧環境,形成基於海量信息和智能過濾處理的新的生活、產業發展、社會管理等模式,面向未來構建全新的城市形態。
二、國際化大都市。所謂國際化大都市,就是指那些具有超群的政治、經濟、科技實力,並且和全世界或大多數國家發生經濟、政治、科技和文化交流關係,有著全球性影響的國際第一流都市。理解國際化大都市概念的關鍵點是「影響力」問題,這種「影響力」是奠基在一定經濟實力基礎上的,這種影響能力既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也是一個相對比較的概念。
三、綠色城市。走進綠色,擁抱森林,營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明城市,是全球化時代城市發展的新潮流。 綠色城市意味著汙染全部控制、資源高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綠色城市需要合理的規劃布局、完善的基礎設施體系,良好的環境質量。歐盟環境經濟項目顧問劉阿英博士強調,在儘可能少的能源消耗、儘可能低的排放汙染物的同時,綠色城市的建設需要市民們增強環保意識,保護生活環境。擁有綠色城市,就是擁有健康生活。 綠色是人類永恆的追求,森林是人們理想的家園。發展城市森林提升到城市品牌戰略層面來考量,以世界眼光和科學理念規劃建設城市的綠色未來。建設富有競爭力的綠色城市,讓一個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的美麗家園將以更加絢麗的姿態展現在市民面前,就要融入「綠色、健康、安全」的理念,就必須著力提升城市綠色競爭力。自然生態良好是城市最好的「名片」。
四、 立體城市(Three-dimensional city ;Three-dimensional urban)。立體城市是中國知名企業家、商界思想家萬通集團董事長馮侖於2009年12月8日晚在哥本哈根「中國商界氣候變化國際論壇」上闡述的新型城市建設計劃,該計劃的主要內容是:在大約兩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打造一個建築面積600萬至1000萬平方米,可容納15萬至20萬人口的高密度建築群。 立體城市的建築群,平均高度預計約為400米,最大高度為500米,而容積率高達5。人們在這裡居住和工作,城市所需的功能在其間都能得到體現。
五、全球城市(Global city),又稱世界級城市,指在社會、經濟、文化或政治層面直接影響全球事務的城市。全球城市一詞由沙森(Saskia Sassen)於1991年的作品中首創,與巨型城市(又稱超級城市,megacity)相對。
六、休閒城市。休閒城市,是圍繞休閒產業發展起來的城市,或者說是以休閒產業為主導產業的城市,以休閒文化作為城市的氣質與靈魂。擁有現代化的城市休閒理念、國際化的休閒環境和標準化的休閒設施,提供個性化的休閒服務,具備國際化休閒形象的城市。構建休閒城市,對於開發休閒產業的巨大市場,促進旅遊觀光、文化娛樂、體育健身、教育培訓、社區服務以及商貿零售、金融保險、電子信息等眾多產業的發展,將會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七、創新型城市是。創新型城市是指主要依靠科技、知識、人力、文化、體制等創新要素驅動發展的城市,對其它區域具有高端輻射與引領作用。創新型城市的內涵一般體現在思想觀念創新、發展模式創新、機制體制創新、對外開放創新、企業管理創新和城市管理創新等方面。
八、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指以低碳經濟為發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為理念和行為特徵、政府公務管理層以低碳社會為建設標本和藍圖的城市。低碳城市目前已成為世界各地的共同追求,很多國際大都市以建設發展低碳城市為榮,關注和重視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代價最小化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性的舒緩包容。
九、國際花園城市。「國際花園城市(社區)」競賽活動全稱為「全球最適宜居住城市與社區國際競賽」,是全球公認的「綠色奧斯卡」大賽,也是世界城市建設與社區管理領域的最高榮譽之一。該項競賽活動及獎項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所認可,國際公園協會(IFPRA)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共同主辦。競賽分別在「景觀改善、遺產管理、公眾參與、健康生活方式、環保實踐、未來規劃」等六大方面對全球城市與社區的最佳宜居實踐模式進行全面評估。
十、港口城市。位於江河、湖泊、海洋等水域沿岸,擁有港口並具有水陸交通樞紐職能的城市。港口城市的形成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地理條件、社會經濟條件以及國家經濟政策等的影響和制約。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在水運交通要衝(多在河口區)形成一些著名的港口城市,如番禺(今廣州)、明州(今寧波)、泉州等。其中地理位置和港口條件優越的城市(如廣州)得到了持續的發展,成為今日重要的經濟貿易中心。近代工業、交通的發展,航海技術的進步和國際經濟聯繫的加強,促進了原有港口城市的繁榮,也促進了新的港口城市的成長,如中國的大連、青島、煙臺、湛江等。港口是城市發展的有利條件。
十一、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環保模範城市」是遵循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並取得成效的典型,是我國城市21世紀初期發展的方向和奮鬥目標,是我國環境保護的最高榮譽。其主要標誌是:社會文明昌盛,經濟快速發展,生態良性循環,資源合理利用,環境質量良好,城市優美潔淨,生活舒適便捷,居民健康長壽。考核指標共有基本條件和考核指標兩部分。基本條件共3項,考核指標分社會經濟、環境質量、環境建設和環境管理四個類別24項指標。
十二、友好城市。友好城市或者姊妹城市指的是將地域上或政治上無關的城鎮或城市配對起來,以期達到增加居民或文化交流的目的。友好城市通常有類似的規模或是其他特徵,但也並非所有的例子都是如此。有時還有更大的區域進行這種配對,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海南省和韓國的濟州島。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的廣州市與日本的福岡市、美國的洛杉磯市、澳大利亞的雪梨市等十餘個城市也結成了友好城市。
我國自1973年開展友好城市活動以來,對外結好工作取得不斷進展,到2009年底,我國有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包括臺灣省及港、澳特別行政區)和345個城市與五大洲123 個國家的367個省(州、縣、大區、道等)和1133個城市建立了1586對友好城市(省州)關係。
十三、國家森林城市。是指城市生態系統以森林植被為主體,城市生態建設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各項建設指標達到以下指標並經國家林業主管部門批准授牌的城市。
十四、國家衛生城市。是由全國愛衛辦考核組驗收鑑定,而評選出的衛生優秀城市.其條件要求:申報城市必須是省級衛生城市,同時具備以下5個基本條件,才能申報國家衛生城市:1、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80%;2、城市生活汙水處理率≥30%;3、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0%,人均綠地面積≥5平方米;4、大氣總懸浮微粒年日平均值(TSP):北方城市≤0.350毫克/立方米,南方城市≤0.250毫克/立方米;5、城市除四害有三項達到全國愛衛會規定的標準。
十五、海濱城市:靠海的城市。在夏天的時候,由於水的比熱容大於沙石的比熱容,因而水在同等情況下吸熱多,海面溫度小於沙灘上的溫度,沙灘上的熱空氣上升,海面上的冷空氣來填補這個空缺,此時就是冷空氣吹向大陸, 晝夜溫差比較小,原因還是海水的比熱容大,冷天放出熱量,熱天吸收熱量,起到東暖夏涼的效果。另外,海濱有海洋生物放出的氧氣比較多,空氣比較清新。
十六、花園城市。「花園城市」(也稱園林城市)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國建築學家霍華德提出,1898年,霍華德發表了題為《明天的花園城市》專著。闡述了「花園城市」的理論,提出城市建設要科學規劃,突出園林綠化。他的「花園城市」模式圖是一個由核心、六條放射線和幾個圈層組合的放射狀同心圓結構,每一個圈層由中心向外分別是:綠地、市政設施、商業服務區、居住區和外圍綠化區,然後在一定距離上配置工業區,整個城市區被綠帶網分割成不同的城市單元,每一個單元都有一定人口容量限制(約30000人左右)。
十七、金融生態已經成為城市建設和管理的新課題。現在,金融生態作為城市發展的根基、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指標,已經廣泛受到關注和重視。中國金融生態城市評價委員會在結合國內外金融生態測評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率先創建了我國金融生態城市的評價標準體系。該體系將對我國金融生態城市做出全面、客觀、公正的評價,有助於城市規範金融生態的各項工作,切實改善金融生態環境,在招商引資中凸顯金融生態視角,藉助金融生態城市的品牌效應提升城市的競爭力,從而將和諧金融生態建設落到實處。
十八、可持續城市。可持續城市是指經濟增長、社會公平、具有更高的生活質量和更好的環境的城市。
十九、旅遊城市。 是指具備獨特的自然風光或者人文資源等獨特資源,能夠吸引旅遊者前往,具備一定旅遊接待能力的城市。
二十、文明城市。是指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的發展階段,堅持科學發展觀,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物質文明、政治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精神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就,市民整體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較高的城市。
二十一、山水城市。山水城市是錢學森於1990年首先提出的。山水城市是從中國傳統的山水自然觀、天人合一哲學觀基礎上提出的未來城市構想。吳良鏞認為「山水城市是提倡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相協調發展的,其最終目的在於建立『人工環境』(以城市為代表)與『自然環境』相融合的人類聚居環境」。鮑世行認為「山水城市具有深刻的生態學哲理」。
二十二、生態城市。生態城市從廣義上講,是建立在人類對人與自然關係更深刻認識基礎上的新的文化觀,是按照生態學原則建立起來的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的新型社會關係,是有效的利用環境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新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狹義的講,就是按照生態學原理進行城市設計,建立高效、和諧、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人類聚居環境。
二十三、 數字城市。「數字城市」(英文:digital city)是一個概念,它是「數字地球」的一個組成部分,可以看作是一個系統工程或發展戰略,但不能看作是一個項目或一個系統。它可能包括了很多系統,但是要對它下一個確切的定義是很難的,也難以界定哪些是屬於數字城市的內容,到了什麼樣的信息化水平可以看作是實現了數字城市。但它並不是一個虛擬的東西,也不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東西,它是一個在未來城市建設和城市生活中隨處可見,隨時可用,無處不在的「系統」。「數字城市」是一個城市發展的戰略目標,並有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而且在發展過程中將會對城市建設、市民生活、經濟發展逐漸帶來效益和方便。
二十四、田園城市。田園城市的概念 霍華德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條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認為應該建設一種兼有城市和鄉村優點的理想城市,他稱之為「田園城市」。田園城市實質上是城和鄉的結合體。1919年,英國「田園城市和城市規劃協會」經與霍華德商議後,明確提出田園城市的含義:田園城市是為健康﹑生活以及產業而設計的城市,它的規模能足以提供豐富的社會生活,但不應超過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農業地帶圍繞,城市的土地歸公眾所有,由一委員會受託掌管。
二十五、文化城市。文化城市是以宗教、藝術、科學、教育、文物古蹟等文化機制為主要職能的城市。如以寺院、神社為中心的宗教性城市:印度的菩陀迦亞、日本的宇治山田、以色列的耶路撒冷、阿拉伯的麥加等;以大學、圖書館及文化機構為中心的藝術教育型城市,如英國的牛津、劍橋等;以古代文明陳跡為標誌的城市:中國的北京、西安、洛陽等,日本的奈良、京都,希臘的雅典和義大利的羅馬等。文化城市是歷史的產物,雖然以文化活動為主要功能,但伴隨文化發展出現人口集聚、市場繁榮、交通發達等趨向時,這類城市的商業、旅遊服務及運輸、工業等職能也應運而生,這就使一些文化城市向具有多功能的綜合性城市發展或向其它主要職能轉化。
二十六、無線城市。就是使用高速寬帶無線技術覆蓋城市行政區域,向公眾提供利用無線終端或無線技術獲取信息的服務,提供隨時隨地接入和速度更快的無線網絡,從而使在現有的第二代移動通信網絡上不能使用、未來第三代移動通信網絡上效果不夠理想的高速度的新業務、新功能被開發出來,例如用手機看電視、打網路遊戲、手機視頻聊天、用手機隨時召開或參加視頻會議、家庭數字網絡、無線傳輸文稿和照片等大文件、無線網絡硬碟、移動電子郵件,等等。是城市信息化和現代化的一項基礎設施,也是衡量城市運行效率、信息化程度以及競爭水平的重要標誌。
二十七、園林城市。「園林城市」是在中國特殊環境中提出的,它和我國傳統的私家園林有著密切的聯繫。它的前身是錢學森先生提出的「山水城市」,有些類似於歐洲國家提出的「花園城市」。他們都強調城市景觀的塑造,猶如繪畫一樣,用人為的審美情趣來建設城市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園林城市」凝聚著中國傳統的審美情趣,而「花園城市」則印記著歐洲國度的風情。
二十八、宜居城市。是指經濟、社會、文化、環境協調發展,人居環境良好,能夠滿足居民物質和精神生活需求,適宜人類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宜居城市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宜居城市是一個全方位的概念,強調城市在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等各個方面都能協調發展,人們在此工作、生活和居住都感到滿意,並願意長期繼續居住下去。狹義的宜居城市指氣候條件宜人、生態景觀和諧,適宜人們居住的城市。在實踐中,有的城市把生態環境建設放在宜居城市建設的首要位置,突出園林綠化的作用。
二十九、知識城市。知識城市(Knowledge City)指通過研發、技術和智慧創造高附加值產品和服務,從而推動城市發展的城市。這些城市在社會的各個領域,都執行一種鼓勵知識培育、技術創新、科學研究和創造力的發展戰略,將知識置於城市規劃和經濟發展的中心地位,將知識管理和智力資本規劃相結合,促進知識傳播和創新,為創造高附加值的產品和服務提供可持續的城市大環境,從而為城市打造在未來國際競爭中的核心地位。
三十、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區域內和全國社會經濟活動中處於重要地位、具有綜合功能或多種主導功能、起著樞紐作用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心城市的城市性質以政治為主多職能綜合性為主,除包括生產、服務、金融和流通等作用外,大多是政治和行政管理中心、交通運輸中心、信息與科技中心和人才密集之地。按其影響範圍大小,分為全國性、區域性和地方性等不同等級。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學界通常把對國家或省級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起主要基地作用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稱作中心城市,它們構成了全國經濟活動網絡的主要連接點,對全國國民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如上海、北京、天津、重慶等國家級中心城市。
三十一、資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礦產資源開發進入衰退或枯竭過程的城市,所以也有專家稱此類型之資源型城市為「資源衰退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