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四面環海,有非常美麗的海岸線,而大洋路,被譽為世界上最美的海濱公路。在懸崖峭壁中開鑿出來的大洋路,從誕生之初就因其壯觀的風景而被譽為「世界上最美麗的沿海公路」。
早上7點45,提前十分鐘到中國銀行處等車,先把我們接到市中心,匯合到一個大客車 ,五十座的客車基本滿員。
司導帶著我們穿越市中心,邊開車邊給我們介紹墨爾本市的地標建築,比如唐人街、舊劇院、教堂、母親河,還有皇冠賭場(CROWN)——以前的地標建築,現在已經被新建的高樓淹沒。這座城市屬於先規劃後建設,整座城市四四方方、道路也是方方正正、樓房都是90度直角,先畫好藍圖,再按圖施工。難怪,我這樣的路痴,女兒只是帶著我走了兩次,在盒子山就辨得清方向了。城市雖然歷史不長,也就一百多年,但完整保留了許多百年以上的建築,據說當地政府也花大力氣來保持這些古老建築的原貌。古老風貌和現代格調在這座城市裡和諧共存,所謂建設並不是推倒一切重新開始。
這座城1市有全世界最大的有軌電車網絡,從運營至今,雖然受到汽車工業的衝擊,卻奇蹟般的保留下來,現在則正好順應環保的趨勢。除了有軌電車,另外一個重要的交通工具就是火車,火車類似我們國家的地鐵,只是墨爾本的地鐵大部份都在地面上,因為這裡實在是地大物博,不需要穿山打洞。
澳洲有我們四分之三的國土面積,人口只有2400多萬。大部分的澳洲人都喜歡居住HOSE,也就是我們稱的別墅。房子一般不高,兩層、有籬笆花園,白色或是紅磚作牆,一幢幢好像童話中的小屋子,而且每一幢都有自己的造型,從色彩到風格,沒有一幢是一模一樣的。
今天的行程是大洋路沿途遊覽,參觀十二門徒和洛克阿德峽谷。司導說今天至少有六個多小時會在車上度過,是段很辛苦的旅程。大洋路,是為紀念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士兵修建的,於1919年開始動工,1932年全線貫通,全長近300公裡的海濱公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從英國歸來了約5萬名澳洲士兵,由於當時國家經濟蕭條,政府為了解決這批士兵的就業,就安排這批士兵開荒修路。在英語中通常將第一次世界大戰稱為「Great War」,這條路又是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士兵修建的,所以被正式命名為「 Great War Road」。
走過大洋路,才發現在這個地球上,除了教堂以外,還有個長達兩百多公裡的海岸線,讓人可以深刻感受到「上帝離我們真的很近」——這是澳洲人的豪言壯語,也是來這裡旅客的真實感受。
跨橋經過墨爾本港口上高速,兩岸都是蒼茫的牧場,四月是澳洲的秋季,草漸次的失去水份、一望無垠的蒼茫黃。十點半左右,到小鎮,司導只給了二十分鐘上衛生間的時間。草坪的書架上有福音書,有中文版的。路上遇到一對外國夫婦,友好的和我們打著招呼。下車的隨手拍,感覺就是一副綠意盎然的圖畫。
這樣的小鎮一路有好多,可惜沒有安排小鎮遊行程,都是坐在車上一掠而過。
路兩邊有高大的樹木,樹幹呈白色,好像被剝掉了樹皮,司導告訴我們這是桉樹,是考拉的最愛。
路兩邊有許多度假的房子,如果是遇到聖誕節或是復活節,這裡也是一房難求。但這裡大部份家庭都有房車,景點設有房車停放區。一般家裡的房子也夠大,平時不用時也有地方可以放。果然一路上遇到好多駕著房車出遊的外國人。
出門時天氣有些陰,近中午,陽光從雲層裡透出亮色,一點點的驅散陰雲,看來,老天是眷顧我們,想讓我們看到更美的大洋路。
進入大洋路有一塊木製的標牌,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經過這個路牌,算是正式進入大洋路。
司導給了我們四十分鐘時間下到海邊,近距離感受大海的美麗。跟團遊就是這樣,行程裡面界限分明的節點,人像是被框在風景裡。
沙灘軟且厚實,像一盤鬆軟的黃豆沙。
天藍海藍,海浪輕輕拍打著,好像活在圖畫中。
可惜只是作為遊客,被框在風景裡,而不能夠完全與風景融為一體。
在澳十餘天,覺得這個城市最美麗的就是它的天空,潔淨得沒有一絲雜質,真正的得天獨厚。
海岸線一路也是姿態各異,有溫和的沙灘、有嶙峋的礁石、有驚濤拍岸、有寧靜港灣、有一覽無遺的海岸線、有險峻詭異的峭壁,自駕車的遊客可以隨心地下去衝浪、散步、曬太陽……
上車前,司導細心的拿出刷子,讓遊客刷淨腳底的沙粒。在澳洲,車上是不允許吃東西的,也不允許喝那種加蓋的飲料。清晨有個遊客買了杯咖啡,也只得在車下喝完了才上來。守規矩,看似簡單,堅持下來且一視同仁的堅持下來就形成一個國家的人文素質。澳洲的警察執法不講人情,司導說自己是深受其害。聊天到有次他出門辦事找停車位,看了停車標識說明該處停車不能超過2小時。在停了1小時多一點的時間,因為事情還沒辦完,趕緊出來又投一次幣。兩個小時多一點事情辦好離開,誰知沒過幾天,罰單來了,心裡很不服氣,想著雖然停車不能超過2小時,但自己是繳了兩次費的呀,每次停車是沒有超過2小時呀。可警察是不會和你玩這種文字遊戲的,事實就是停車時間超過了2小時,申訴無效。女兒租的房子,也只是大門有鎖,自己的房間出門從來不鎖。我還有些詫異的問她,你不怕丟東西嗎,她白了我眼,覺得我這種想法真是很搞笑。在這裡,我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可是如果你身邊都是小人,一個人當君子又怎麼能夠生存呢?
在阿波羅灣吃午飯,12點20分到,司導給我們留了一個小時二十分鐘。一路上,我們這個團都非常守時,這也是一種大環境影響吧,習慣了守規矩,不守規矩就確實不正常讓人羞愧,而不是在我們國內的理所當然,有的時候甚至還有一種特權主義的得意。
阿波羅灣是大洋路的中間站,所有的公共設施基本都在這裡。中餐廳、西餐廳都有,一個人嘗試著進了西餐廳,幸好有中文菜單,指著菜單告訴服務生,服務生問是在這兒吃還是打包(當然這句話是猜的,只聽懂了一個單詞here)回答她here,她給了我一個桌牌號。沙拉和薯條還能接受,炸雞很一般,咖啡不錯,一餐22.5,不考慮匯率還是能夠接受的。女兒也不止一次提醒我,在這裡不考慮匯率,覺得生活還是很便宜的。
吃過飯,在對面的公園逛了逛。澳洲是一個動物比人口多的地方,在這座城市,處處能感受到人與動物的和諧。在餐廳裡,不時飛來小鳥,在地上啄食掉落的薯條,在博士山街道清晨不時會傳出類似老哇的鳥叫,火車站大廳裡飛來飛去的鴿子……
經過雨林、牧場,一個小時後到達十二門徒。天陰著,還下起了雨。
關於十二門徒,之前在網上查過,是經過幾百萬年的風化和海水侵蝕形成的12個斷壁巖石,形態各異,猶如人的面孔,因其數量及形態酷似耶穌的十二門徒而得名,被譽為沒有作者的天然畫卷。
公園有示意圖,說明門徒的一生。兩千萬年前,上世紀50年代,與海岸邊懸崖相連的巖石,被 海浪衝刷成內岬角形;海浪不斷腐蝕崖岬角底部,鑿出一個個洞穴,形成拱門;海浪衝垮拱門,巖石被分離了出去,門徒誕生;海浪不斷侵蝕巖石,最終消逝。
風景也是有生命的,最終會從哪裡來又回到哪裡去。
十二門徒在歲月的衝刷下,一個個的坍塌,目前只剩下七座。
最近的一次門徒的消逝是在2005年7月3日,其中一塊高達45米的大巖石發生崩塌,在崩塌前到少抵擋了6000年的海灣衝擊。一名15歲的雪梨少年和他的父母拍下了巖石崩塌前後的照片。兩張照片的時間分別是9點18分和19分。
按目前的侵蝕速度算,十二門徒的生命只有一百多年,在彼此的有生之年,相遇一次足矣。
人與風景也是有緣分的,世間風景那麼多,唯眼中所見為最美!
離開十二門徒,天氣陰轉晴,發現公園的門牌,很不顯眼。
二十分鐘後到達洛克阿德峽谷,和十二門徒類似的礁石地貌,只是背後有一個悲慘的故事——
1878年6月1日一艘名為「Loch Ard」的英國移民船在開往墨爾本的途中觸礁遇難,52人死亡,只有2人生還。後人為了紀念這些遇難者,將輪船觸礁的峽谷命名為「洛克阿德峽谷」(Loch Ard Gorge)。
沿著步道走,可以看到海灣內海水中矗立著兩塊巨大礁石,相對而立。原本這是一個形如拱門的礁石,叫做拱門島,後來頂部坍塌,形成兩塊獨立的礁石。
藍天如鏡,映著澄碧的海水,陽光下的礁石泛著金光。
下圖是在網上下載的項部未坍塌時連接為一體的礁石。
經過歲月的衝刷變成獨立的兩塊。
歲月才是最神奇的畫師
哪幅更美,還是當下。
內陸長大的孩子,對大海一直有種少見多怪般的新鮮。
想起去年的環臺灣島行也是看不夠的海,如果說臺灣環島小巧精緻,澳洲大洋路則可以說大氣磅礴,一個美得讓人窒息、一個美得令人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