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國科學家研製出無需粘合劑的高性能仿生木材
目前廣泛使用的人造板,多由含甲醛的樹脂粘合劑粘結木屑而成,有的可能會帶來汙染。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深入解析生物質微觀結構,利用天然結構的全新生物質表面納米化策略,構築出一種無需粘合劑的新型全生物質仿生木材。
科研人員介紹,在這種高性能仿生木材中,微米級的木屑顆粒上暴露著大量的納米纖維,這些纖維通過離子鍵、氫鍵、範德華力以及物理糾纏等作用,結合成一種互相纏繞的納米纖維網絡。無需添加任何粘合劑,木屑顆粒就被這些纖維網絡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形成高強度的緻密結構。
——新華網
2「悟空」服役期再次延長
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科研團隊12月17日宣布,鑑於衛星運行情況良好,項目團隊已與各保障部門商定,再次將其「服役期」延長1年。
截至12月17日,「悟空」已在軌運行1827天,繞地球飛行27822圈,共探測宇宙射線粒子93.6億個。
暗物質衛星「悟空」是我國首顆天文衛星。它於2015年12月17日發射升空,原定工作期限3年。此次已是「悟空」第二次「延壽」。
——新華網
3葉子為何「長著長著就扁了」
▲ 頂枝學說假設的主要形態特化步驟。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供圖
如今,我們所見的植物葉片大多數是扁平的。相關化石資料顯示,最早的陸生植物只有不斷分枝的枝條,並沒有葉片。那麼扁平葉片是如何產生的呢?
近期,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焦雨鈴團隊及合作者發現,應力反饋調控葉片扁平化發育和器官塑形,並首次提出了解釋葉片起源的「應力反饋學說」。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植物科學趨勢》。
——《中國科學報》
4化石研究發現「霸屏」小恐龍
▲ 烏比拉哈拉小恐龍的藝術渲染照 圖片來源:Paleocreations.com
據科學雜誌《白堊紀研究》日前報導,大約1.1億年前,在當今巴西東北部的一座古老潟湖沿岸,生活著一種兩足、像雞大小的白堊紀恐龍,它以狩獵昆蟲以及像青蛙和蜥蜴這樣的小型脊椎動物為生。
這種被稱為烏比拉哈拉(以當地圖皮印第安人的名字命名,意為「長矛之王」)的恐龍,其內部骨架與上一個侏羅紀時期的許多小恐龍無異,但其外形擁有豔麗的鬃毛,同時還具有從肩部突出的兩個完全獨特的、堅硬的緞帶狀結構。
——《科技日報》
5「糖衣」告訴細胞何時造血
▲製造的,而非天生的:造血幹細胞(如圖所示)來自於排列在血管中的細胞。圖片來源:Steve Gschmeissner/SPL
為了了解血管內皮細胞如何轉化成幹細胞,在動物的一生中產生血液,美國康乃狄克州耶魯大學醫學院的Karen Hirschi和Stefania Nicoli及其同事操縱斑馬魚的基因,以確定位於內皮細胞表面的一種糖組合,幫助控制細胞的命運。
研究小組確定,糖的正確組合能觸發一連串信號,開啟和關閉內皮細胞中的基因,指示它們轉化為血液幹細胞。近日發表於《科學》的這一發現為科學家在實驗室中改進這一過程奠定了基礎,並有可能生產出用於治療白血病等疾病的血液幹細胞。
——《中國科學報》
6八個轉錄因子促幹細胞變身「類卵細胞」
人類可以在實驗室中「製造」卵子嗎?根據英國《自然》雜誌12月16日發表的一項幹細胞最新研究成果,日本科學家團隊證明:一組8個轉錄因子,可以在實驗室中將小鼠幹細胞轉化為類卵細胞。這些發現進一步加深了人類對卵子發育的理解,在應用角度上,。
卵母細胞(未成熟的卵細胞)的發育分為多個階段,但參與這一過程的基因調控網絡尚不清楚。
——《科技日報》
來源:今日科協微信公眾號
中國科協各級組織要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推動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科協組織建設。接長手臂,紮根基層,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進軍科技創新,組織開展創新爭先行動,促進科技繁榮發展,促進科學普及和推廣,真正成為黨領導下團結聯繫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團體,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習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