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國時報》2日社論指出:風風雨雨的2014年過去了,食安風暴、高雄氣爆,每一件事,都震憾島內民眾。然而,若要選出對臺灣民主政治發展影響最深最巨的重大事件,無疑問的,首推去年3月18日發生的太陽花學運。
事件發生已超過半年,且深刻影響了臺灣「九合一」選舉,對國民黨的命運產生了重大的衝擊,乃至對臺灣甚至兩岸關係都產生了漣漪效應。現在必須深刻剖析太陽花學運的本質,唯有準確解讀,各方的反省與應對才會準確。
事出有因,太陽花學運不是從石頭裡迸出來的孫悟空,可以說是眾多反對性議題的匯流,大致可分成七反:反程序不正義、反服貿、「反中」、反自由貿易、反分配不公、反財富集中,以及反馬英九。
這七反,有時間序列的關係,也有內核外核的層次。最大公約數是反程序不正義。去年3月17日,時任「內政委員會」召集人的國民黨籍「立委」張慶忠宣布,《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送「院會」存查,被批評為「30秒通過的黑箱服貿」,成為太陽花學運攻入「立法院」議場的「師出之名」。然而,這樣的師出之名,是有錯置輕重的選擇性的,相較民進黨在審查服貿時,霸佔主席臺、癱瘓議事的9個月,其程序不正義的程度更高。
當以「黑島青」為核心成員的林飛帆、陳為廷等人攻進「立法院」議場,建立了指揮中樞的「內核」後,反程序不正義的外衣即卸下,反服貿與「反中」登場,成為主旋律。林飛帆與陳為廷等學生領袖,毫不避諱地表明其支持「臺獨」、「反中」、反服貿,這個「內核」是太陽花學運中政治性色彩最強的一群。
這個主旋律,號召了包括反核四、反自由貿易等等各式各樣的社運與議題團體,佔領了議場外的「立法院區」,成為太陽花學運的「中核」配樂。
但太陽花學運最大的能量,卻是來自於最後的3個反,反分配不公、反財富集中,以及反馬。三反引聚了以年輕學生為骨幹、大批的民眾包圍「立法院」。根據臺北大學社會系部分師生所做的「誰來『學運』?太陽花學運靜坐參與者的基本人口圖像」調查顯示,參與學運的成員56%是學生,其餘不具學生身分之社會人士有44%,其中20~24歲的年輕人即佔44.5%。這四面八方的力量形成太陽花學運的「外核」,號召了廣大的共舞者,沛然莫之能御的大波浪於焉形成,衝垮了馬當局原已危如累卵的最後威信。
勾勒出太陽花學運的大致圖譜後,即可窺知太陽花學運的本質,其實是民眾不滿的綜合性出口。各別之反,都未必能掀起太陽花學運,但集「七反」之力,就可以形成推倒臺當局的海嘯。
而從這七反來看,在太陽花學運前,除了作為太陽花導火線的反程序正義外,反服貿、「反中」以及反自由貿易,都不能算是臺灣意見的多數、主流。
以反自由貿易來說,不管是臺灣先前加入WTO、APEC,或者馬當局上臺後籤署的包括臺灣與新加坡、臺灣與紐西蘭在內的幾個FTA,臺灣社會反對聲音都十分薄弱,甚至根本沒有。「反中」或反兩岸經貿的人或許不少,但也稱不上主流,不要說之前兩次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外界鹹認為國民黨是贏在兩岸牌,在太陽花學運前,民進黨自己的民調也顯示,國民黨的兩岸政策比民進黨更得到人民的支持。
不幸的是,以上的少數在太陽花學運中,卻被另外3個多數,亦即反分配不公、反財富集中以及反馬英九加持,在太陽花學運後,隱隱然開始以多數者自居。而這又可以再放回太陽花學運的內外核圖譜來看,太陽花的政治性的強度,是由內往外遞減;人民力量強度卻是由內往外遞增。外核強化、加持了內核,讓並非臺灣主流意見的內核,佔取太陽花學運的光環與力量。
這中間,馬當局在內政成績上不能讓民眾,特別是年輕人滿意,是最大的因素,內政端的不滿與失望,在太陽花學運後,竟演變成對兩岸經貿關係及自由經濟主義的否定,這不僅是國民黨的失敗,更威脅臺灣未來的長遠的成長與發展。
平實而論,太陽花學運帶來了社會的反思,也真實反映了年輕人的無希望感,相信未來執政者必將嚴肅面對,這可視為太陽花的機會面;但太陽花學運也帶來對代議民主的傷害,並對兩岸發展及經濟戰略方向投入了變數,這些則是風險面。
太陽花學運是既成事實,其效應還在持續發酵中,從臺當局到民眾,我們當然應該讓正面效應發揮作用,但也不要被內核的錯誤論述誤導。2016選舉將屆,兩大政黨必須藉由選舉辯論,針對這些議題提出明確主張,尤其目前氣勢處於優勢的民進黨,必須證明比國民黨更有能力處理反分配不公、反財富集中的民眾不滿,對是否支持反服貿、「反中」、反自由貿易也必須說清楚講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