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第六屆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於廈門開幕,26場不同主題的展覽,呈現了來自中國、法國、美國、日本、比利時、新加坡、立陶宛等國家共87位藝術家的作品,為期38天的影像盛會由此拉開序幕。筆者今年是第四屆參觀這個展覽了,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寫一點屬於個人的觀展體驗和想法!
冬日的廈門溫暖如春,如果非要用一個色彩來形容這個城市,我想可以用橙色。明快,溫暖,大氣又帶點時尚,就像我眼中的集美.阿爾勒攝影季。
集美.阿爾勒攝影季迄今已是第六屆了,但是每一次給我的感覺都是不同的,這一次跟隨浙江省攝協觀摩團來廈門集美.阿爾勒,我想從色彩到空間的角度來淺談自己對攝影季的一點觀感體驗。
色彩關係
張大千先生曾經說過:「色彩像炸彈一樣具有威力,可是也像炸藥一樣,要用很好的方法去控制它。」在這裡他提到了關鍵的兩個點,威力,控制,在攝影當中,色彩作為視覺藝術的語言和重要的表現手段,顯得尤為重要,但是在節奏上如何更好的把握和控制,讓其發揮更大的優勢和價值,則是最難的一件事情。如果提到集美.阿爾勒攝影季,我想給很多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優秀的作品,其中色彩和視覺感官上的認知,應該也是一大亮點。
本屆的攝影季亦是如此,走進展覽中心門口,你的視覺首先就會被一些色彩所吸引,無論是牆上大幅的海報,還是展陳空間的色彩變化,都給人一種輕鬆愉悅卻又國際範的感覺。比如展覽館門口的兩張海報,一張是藝術家陳文令的作品《每日一頂》大面積的藍佔據視野,另一張是藝術家孫瑞祥作品《陌生的日子》其中一張拍攝花卉的濃烈的紅照片,在視覺上就非常搶鏡,站在巨幅海報前面,就會讓人有走進展廳一觀究竟的衝動。
展館門口張貼的海報
其次便是展館空間裡的色彩表達,攝影季主展場位於集美市民廣場一樓,空間相對來說比較寬敞,不過在設置展場的時候,主辦方非常巧妙地把空間做了間隔,並設計了視覺上的錯落感和趣味性,空間的展牆更不是一味地白,而是利用色彩來做反差和區分。
明快的黃,安靜的藍,醇厚的紅,清爽的綠,還有主色調大面積的白,這些色彩既互相交融,又獨立存在,和影像之間形成了襯託和互補。色彩將照片中的溫度,人物,影子,物件,情緒都恰到好處地融合到了一起,形成屬於自己的節奏和視覺語言,讓人在觀看的時候不至於產生審美上的疲勞,而且又增加了趣味性和互動的效果,這不得不說是攝影季的點睛之筆。
其實談到色彩,其本身就是性格和語言的傳遞,我們內心潛意識的選擇一般都是自己喜歡的色彩,尤其是在影像的表達上,許多人更注重色彩這個度的把控和權衡。
▼
展館和色彩的關係
本屆攝影季,就有好幾位藝術家的作品在色彩上「做文章」,讓人在觀看的同時先入為主,產生停留的興趣,比如在10場聚焦華人優秀年輕攝影師的「發現獎單元」展覽,由策展人於渺提名展出的青年藝術家馬海蛟的作品:《從符拉迪沃斯託克到西雙版納》,其中首次展出的新作《如果把綠色刪除,如果開始關心植物》以「綠色」和「植物」為雙重母題展開具有聯想和交織的敘述,人造綠植、用於摳圖用的綠幕、綠色交通信號燈、具有植物隱喻的藝術史圖像、播放著綠色流動文字的LED 屏幕交替在場景中,同時也在影像敘事中穿插出現。在這裡綠色是一種主色調,在展覽空間上,不僅是屏幕上播放的綠吸引人的眼球,其中空間的牆壁也粉刷成了綠色,和黑白色彩的照片,以及主題形成了很好的互動關係,讓人在觀看的同時又產生一種視覺上的新意和舒適感,這種綠會深刻地留在腦海深處,揮之不去,不過小的弊端就是很容易讓觀者在被色彩吸引的同時忽略主題的闡釋,所以在展覽當中視覺上好看了,還得讓主題進一步得到升華,這樣才能夠達到更好的效果。
▼
馬海蛟的作品現場
在發現展的現場,還有一位藝術家的照片在色彩上奪人眼球,讓人記憶深刻,那就是由策展人沈奇嵐提名的藝術家孫瑞祥的作品《陌生的日子》,展廳當中懸掛三張巨幅的照片,而且都是大面積的濃烈的紅,藝術家拍攝的花卉圖片經過無限放大並直接展示在觀者面前的時候,讓人在視覺上獲得了一種質的升華,花朵的神秘,色彩的濃鬱和奔放,就像藝術家對作品的表達,充滿了時尚優雅卻神秘的氣息,在這裡你似乎透過這些影像感受到了生命的綻放和藝術的熾熱,這樣的色彩運用無疑是成功的,筆者被吸引的同時,又細細地觀看了藝術家其他碎片式的影像,發覺這個年輕人對視覺的敏銳度和國際視野還是很寬闊的,雖然他拍攝的是身邊的一些日常,但是卻拍出了不尋常,如果沒有對影像的把控能力,還是很難做到的,就因為這三張紅色的照片,我去了這個展廳三次,還特地拍了好幾張照片,這也算是對我個人而言的一種吸引吧!
▼
孫瑞祥的作品展覽現場
提到色彩,我想不得不談一些影像本身的語言,比如本屆獲獎的兩組作品,一組就是由策展人魯小本 提名並獲得「集美·阿爾勒女性攝影師獎」得主藝術家徐曉曉的作品《飲馬長城窟行》,這組作品色調非常淡雅,淺色系成為主色調,畫面敘述和影像語言把控得體而溫和。
在展覽現場該獎項評委之一、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總館長王璜生介紹:「徐曉曉的作品探討了長城和當下中國的關係,把長城作為了解中國的過去和現在的「中介」,打開了被過往長城話語所限定的中國故事的敘事空間。她獨特的圖像語言,包括展陳和攝影書在內的整體呈現,都令人印象深刻。」其實她的作品不僅探討了長城和當下中國的關係,同時也讓觀者通過大量的自然場景,空間,物體,人以及生活的環境等方面看到了不一樣的「長城」她的視覺表達給人一種緩慢而自然的氣氛,撲面而來的不是洶湧的澎湃,而是微風細雨一般的和煦,你在看照片的同時,似乎能夠走進這些普通的空間中去,隨同藝術家的視角打開另一扇窗,我想這一定是一位極為克制的藝術家,她對影像的克制,對色彩語言的克制恰到好處,所以才會產生這樣的奇妙關聯。
▼
徐曉曉作品展覽現場
而另一組作品則是今年的集美·阿爾勒發現獎獲得者沈綺穎的作品《流沙志》,她的作品探討了全球可用沙資源枯竭的問題。從2017年開始,沈綺穎輾轉全球多地,拍下沙丘或遺蹟的景觀:海中的島嶼、兒童玩耍的沙丘、從空中俯瞰雪山山頂……看似浪漫的風景背後,是全球化視野下,對人類生存問題的關注和思考。這組作品說實話,在現場很多人並不看好,能夠獲得大獎當時許多人都說出乎意料,因為照片表面都是看似簡單的風景,大尺寸的圖片在展廳中一目了然,而且表達的形式上也是四平八穩,如果沒有文字的說明和策展人的闡釋,很容易讓人忽略其本質和思想性的內核,不過筆者印象深刻的也是視覺上其色調的把控,整組照片色調淡雅,基本上以輕盈的淡藍色為主,視覺上比較舒服,這可能要得益於藝術家自身對美的一種自我理解,即使拍攝的是反應全球化環境的大問題,但是也沒有過於刻意地強調,影像語言也是張弛有度,而且在展覽的空間背景牆上,淡藍色成為了作品的背景色,展廳頂上透明的玻璃幕牆,在陽光的投射下產生了另一種視覺上的觀看效果,和照片形成了奇妙的互動,整個展示還是起到了加分的作用,不過發現獎的獲得應該是其宏大的主題和當下關注的大環境,以及自然,生命等人類共通的話題才引起評委的駐足吧,具體緣由筆者不去細細揣摩了,總的來說,能夠獲獎一定有其獨到之處。
▼
沈綺穎作品展覽現場
空間及其他
在每一個展覽的現場,空間其實是非常重要的語境。空間語言是藉助空間的傳播符號,即利用空間距離表達信息的一種方法。空間語言一般包括區域距離、空間位置和領域劃分。而在攝影當中,除了在二維平面上進行三維空間表現的一門語言藝術,在具體的攝影創作過程中,我們主要是通過恰當運用透視原理來表現空間的。不過在這裡筆者是想藉助集美阿爾勒的展覽空間來談一下對影像所產生的一種空間距離和視覺感受。
攝影季的展館被進行了不同規則的分割,讓本來空曠而無趣的空間產生了更多的關聯,首先便是空間比較大,能夠隨心所欲地進行設計和改造,聽說主辦方為了整個展覽的效果,基礎準備工作就用了好幾個月的時間,其次便是把空間進行了有效的劃分,每一個不同的區域都做了隔牆,但是展廳和展廳之間並沒有完全堵死,而是做了鏤空的視窗進行延伸,這就讓空間在觀看的同時又具有互動的效果,尤其是取景框形式的設計,讓觀眾很容易就停留下腳步,舉起手中的相機去拍攝定格這樣畫面。這些空間就像一個個獨立又開放的小畫廊,讓藝術家的作品在各自的空間裡靜靜生長,又獲得延伸的讀取,這樣的設計和打造無疑是一個展覽十分重要的關鍵點,整體性既沒有破壞,但是又具有一定的關聯性,給了藝術家和策展人一定程度上的尊重和施展的尺度,展覽的照片能夠得以更好的呈現,和空間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
在談完空間本身的基礎之後,筆者其實更想說作品和空間的關係,一個好的空間,能夠讓影像介入其中並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應,比如空間小了,作品大了就顯得侷促,如果空間很大,你的作品很小,就有頭重腳輕的嫌疑,所以把握空間的尺寸和度則顯得尤為關鍵。
在本屆攝影季當中,有幾組作品在空間的度上把握的很恰當,比如比利時藝術家菲利普·布拉格涅的《地球不是圓的》這組作品,大小不一的照片以平面展呈的形式,張貼於牆上,圖像本身的力量在空間裡凸顯,在觀看這組作品的同時,你需要反覆揣摩,反覆去取讀其影像背後的內涵。通過作者自己的闡述我了解到《地球不是圓的》這個名字源自一本極具影響力的書,書中闡述了一種極端的陰謀論,聲稱地球是平面而非球形。藝術家通過將紀實攝影的客觀與個人明確的主觀相結合,展示了他在創作實踐中採取堅定反思的立場。這樣一來,無論是陰謀的修辭,還是照片會自動傳達攝影師觀點的刻板印象都受到了質疑。在一個後真相和全球化信息的時代,菲利普·布拉格涅的作品代表了一種批判性的反思,思索我們與圖像之間的關係,以及圖像作為陰謀論代言者的潛在力量。所以在展覽的現場,幾張巨幅照片和其他的圖片形成了一種互動,尤其是一張代表地球表面的圖像,讓人仿佛身臨其境的感覺。在此空間的距離產生了作用,人和空間,和圖像之間的關係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
菲利普·布拉格涅作品展覽現場
另一組作品則是 「日本影匯」單元展覽:每年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關注一個亞洲國家的攝影境況。繼印度(2019)、韓國(2018)、印度尼西亞(2017)之後,今年集美·阿爾勒聚焦日本,由榮榮&映裡策劃的展覽《時代的洞察-日本寫真的現在》展出了川內倫子、片山真理、山城知佳子、志賀理江子四位活躍於國際藝術舞臺的日本女性攝影師的作品。其中給我印象深刻的是片山真理的作品,女藝術家由於先天性四肢疾患,9歲時她便雙腿截肢。此後,她用手工縫製的作品與施以裝飾的假肢創作自拍像。這次展出的作品是《on the way home》系列,拍攝的主題就是藝術家的自拍像,照片尺幅也很大,面對這些照片的時候,你能夠看到藝術家眼裡閃爍的那種光芒,清冷,寂靜,卻又帶著一種疏離的感覺。在展廳的時候,我看到一個女孩子,一個人靜靜地站在照片面前,沉默了很久,也對視了很久,或許她是從這些畫面中找到了內心的一種呼喚和渴望。就像片山真理的自述一樣:「攝影是一個生理動作。我的座右銘就是無論自己處於什麼樣的狀態,都要按下快門。每次我拿著沉重的相機,都能意識到自己身體的存在以及它的局限。即使我感謝我的身體,我仍然無法愛它的全部,如果一定要坦誠地說明自己的感受,我只能說除了厭惡之外沒有其他。但奇怪的是,一旦我的身體進入攝影,厭惡的感覺和拍攝的艱辛瞬間成為過去,被永恆的時間所取代了。這種印象就像我家鄉的風景,恆古不變,不能更改。這裡沒有痛苦,幸運,喜歡或者厭惡,所有我曾有過的想法和立場似乎都微不足道了。」這些話讓我們看到了身體上的缺陷帶給藝術家的痛苦,但是攝影又成為了解救自己的方式,在生命面前,很多東西都變的微不足道了!所以在這裡,空間不僅是一個距離,更是藝術家本身,以及圖像本身的呈現和觀眾之間的距離,空間的意義也因此發生了變化。
▼
片山真理作品展覽現場
展覽不是結束,而是從新審視自我,開啟另一段藝術之旅的起點,所有的作品都是藝術家的視覺轉換和思想呈現,觀者則需要透過影像,讀取其內核並汲取一二即可,所以觀展從另一種意義上來說,也是打開自我的一扇心門!
(文字/ 釋藤)
©作者介紹
釋藤 專欄作者、視覺評論、獨立策展人、欄目編劇。畢業於中國文聯策展人研究班,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浙江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作家協會會員。獲2017年大理國際攝影節最佳策展人金翅鳥獎,2015、2017、2019年麗水國際攝影節優秀策展人獎。
原標題:《視角 | 釋藤:從色彩到空間:淺談我眼中的集美 . 阿爾勒》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