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掌健識 上海市醫學會健康科普基地
做健康的傳播者,一路同行,一起成長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小兒內分泌遺傳門診幾乎常年沒有「閒」的時候,寒暑假更是爆滿。每個工作日,總有許多家長陪孩子娃候診,其中不少孩子是因為「身高不夠」前來就診。
其實,很多孩子對照正常兒童的身高生長標準,身高還是在正常範圍,可能甚至僅比在同齡兒身高均值偏下一點的位置矮一些。,但父母就是覺得不夠高,說孩子「在班級坐前排」、「體檢不達標」、甚至」就是覺得矮」。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局面呢?筆者考慮可能跟以下三個方面原因有關:
參考標準不一。世界衛生組織(WHO)和我國都制定過「體重-身高生長發育曲線」,首都兒科研究所生長發育研究室發表的2005版「中國2-18歲男童/女童身高、體重百分位曲線圖」目前臨床最常應用。
上述參考數據並非每年都會更新。如今營養狀況好,各年齡段人群的平均高度可能在增加。因此,孩子對照生長發育標準還在正常範圍內,但在同班級中可能就顯得矮了。
父母對孩子身高期望過高,出現「身高焦慮」。我們門診工作中常發現寒暑假來看矮身材門診的孩子,真正需要幹預、符合矮身材診斷標準的,可能十分之一都不到。
多矮才算矮?
對於門診中「給孩子拔高」的要求,首先要合理評估身高,不主張不切實際地「拔苗助長」。所謂矮身材,是指在相似環境下,兒童身高較正常的同種族、同年齡、同性別的人群身高平均值低2個標準差(-2SD)以上或處於第3百分位數( P3)以下。其中部分屬於正常生理變異。百分位數和標準差是身高的兩種不同表達形式。
01身高位置
矮小症的身高位置低於第3百分位數(P3)或者-2個標準差標準差(SD):P3簡單說,即同一年齡、同性別、同種族的100個孩子,從矮到高排隊,站在最前面的第3個,就是P3,如下圖所示。
02生長速率
除身高位置外,生長速度對生長的評估也格外重要。
孩子出生頭兩年,長得特別快。第1年前3個月能長12.5cm。滿1周歲時,約能長25cm。1-3歲,平均每年能長10cm左右。3歲到青春期發育前,生長速度會較均勻,每年約長6-8cm,青春期會出現生長突長,每年可以達到8-10cm左右。如果3歲到青春期發育前,1年長不夠5cm,提示要去醫院檢查。
03生長曲線繪製
孩子出生後,連續測量身長或身高,並繪製生長曲線。如果孩子的生長曲線與正常參考曲線走向始終是平行的,說明生長良好。如果生長曲線增速放緩,逐漸與參考曲線走向偏離、走平或下降,或者生長速度比較慢,就要開始重視孩子的身高問題了,必要時及早就診專科醫生。見下圖。
矮身材如何評估?
導致矮身材的原因非常多,導致矮身材的原因很多,20%~40%的矮身材兒童可以找到明確的病因,另外大概有60%~80%的人找不到明確的病因,具體常見病因有:
有的是家族性矮身材,此類型父母往往也矮;
有的孩子可能是內分泌激素不足造成的(如生長激素缺乏症、甲狀腺功能減低);
有的是體質性青春期延遲,就是老百姓常說的「晚長」,其父母往往也有「晚長」史;
極少數是骨病或染色體病造成的症狀性矮身材;
小於胎齡兒:大部分小於胎齡兒出生後出現追趕生長而達到正常範圍,但直到2~3歲時,仍會有10%~15%追趕生長失敗,其中約半數成年後身高會低於平均身高的2個標準差;
臨床上還有個專業名詞特發性矮身材,是指「出生體重正常,生長激素分泌正常,沒有系統性疾病、沒有營養性疾病、沒有骨骼發育異常或染色體異常,沒有情感障礙等疾病,但就是長不高」。
民間有種說法
「種豆得豆,種瓜得瓜」
這個說法同樣適用於身高問題。最終決定孩子身高的關鍵因素中,70%是先天的遺傳因素,飲食、運動、睡眠等後天因素,發揮相對次要的作用。當然也有「意外」。同樣一對父母,生下幾個孩子,身高可能都不一樣。俗語曰「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這也提示多數人是正常變異,不需要幹預,但不排除有少數人可能需要幫助。
臨床工作中,孩子的遺傳身高有一個簡單的測算公式。
男孩遺傳身高=(母親身高cm+父親身高cm)/2+6.5cm;
女孩遺傳身高=(母親身高cm+父親身高cm)/2-6.5cm;
當然也有「意外」。同樣一對父母,生下幾個孩子,身高可能都不一樣。這就像考試一樣,正常發揮的是多數,少數人可能超常發揮或失常。這提示我們,多數人不需要幹預,但不排除有少數人可能翻盤,還有少數人可能需要幫助。
評估矮身材原因
首先確認有無家族史,如父母也矮,或直系親屬普遍發育較晚。然後排查外界因素,如疾病、飲食、運動、睡眠等。父母帶孩子就診時,一定要告訴就診醫生上述信息。接下來,是完善各項檢查。
A、左手腕掌指正位X線片(即骨齡片)
通俗說,骨齡即骨骼年齡。骨齡可反應不同年齡骨骼成熟度,幫助判斷骨骼生長情況,並根據骨骺生長的程度,了解生長潛力。通常拍攝左手腕掌指正位X線片(即骨齡片),是臨床醫生判斷骨齡的主要方法。骨齡評估主要是觀察腕骨、掌骨、指骨、尺橈骨等骨化中心的成熟程度,這些各自的骨化中心會按照特定順序,在不同年齡出現。所以,不同的腕骨骨化中心的大小、形態和組合,代表不同的骨齡。正常情況下,骨齡與實際年齡的差別應在±1歲間,落後或超前過多即為異常。如果孩子骨骺線閉合,意味著骨骼再無生長潛力和空間。
B、常規檢查:
包括血常規,尿常規,血糖,肝腎功能,電解質、鈣磷鎂、甲狀腺激素,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生長激素激發試驗(了解生長激素分泌情況)。必要時完善性激素、HCG、AFP等檢查。
C、特殊檢查:
包括腦垂體磁共振(MRI)等,以排除垂體疾病造成生長發育障礙。部分孩子,特別是矮身材的女孩子,還需要做子宮卵巢B超及染色體檢查以排除特納症候群。
矮身材怎麼治療?
矮小原因明確後,部分孩子可以用藥物,如生長激素治療。生長激素的使用指徵非常嚴格,只有在明確適應證並排除禁忌之後才能用。
根據病因不同,生長激素治療的起始時間也有差異。在排除禁忌症的前提下,生長激素缺乏症導致的矮身材,一旦診斷,儘早治療;特發性矮身材的起始幹預時間是5歲;對於小於胎齡兒,國內目前比較統一的建議是如在4歲仍不能實現追趕生長,可開始治療;對Turner症候群患兒,可早至2歲時開始治療。但更多父母是等到孩子上初中才來就診。此時,對那些確實需要早期幹預的孩子而言,就是耽誤了。矮身材的治療如同其他疾病一樣,提倡早診斷、早治療、早得益。
更多孩子都是「人群中的大多數」,普通身高、普通體重,屬於「正常人群」。對這些孩子而言,外界因素就顯得相對重要了,均衡營養、多運動,夜晚早睡有利於長高。但是,真正矮身材的兒童,運動、飲食營養及充足睡眠對身高的幫助是有限的,家長還是需要帶孩子到小兒內分泌專科門診就診,由醫生指導診斷及治療。
(圖片源於網絡)
供稿:上海市醫學會兒科分會內分泌學組
作者:梁黎黎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兒內分泌遺傳科主治醫師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