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家庭醫生
最近,有個小夥兒在後臺提了一個關於身高的問題,字裡行間儘是無奈。
小編,我前段時間帶我女朋友回家見了我爸媽,沒想到遭到了我媽的堅決反對。
她覺得我女朋友太矮了(她1.50米),怕以後生的孩子也很矮,我說我高就行了(我1.76米),她說你不知道「娘矮矮一窩」嗎?
想問下這個說法是真的嗎?我真的不想因為身高而分手......
看得出小夥子是真的很為難~
說來,因為身高而遭到父母反對的感情不在少數,在父母看來,後代聰不聰明,能不能長高是件很重要的事。
但是,於個人來說,這年頭找到一個喜歡的人真的太不容易了,要是因為身高而分手,那也太可惜了。
那麼,孩子的身高到底由誰決定?娘矮真的矮一窩嗎?
爹矮矮一個,娘矮矮一窩?
這個說法不科學。
根據《中華預防醫學》雜誌研究成果,男女性身高的遺傳度分別為0.89和0.87,男女性身高的遺傳度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
也就是說,父母對子女身高的影響是相當的。
舉個例子,孩子媽媽矮,但如果爸爸比較高,那麼孩子生出來也可能是高個兒。
所以,「娘矮矮一窩」的說法並不靠譜。
父母都矮,孩子還能長高嗎?
實際上,後代的身高,70%由父母的遺傳因素決定,還有30%則是由後天決定的。
也就是說,當父母的精子和卵子碰到一起,發展成受精卵時,一個人70%的身高,就已經定下來了。
很多身高不是很理想的夫妻,看到這裡可能心裡涼了一截——自己的後代是不是註定就是矮個子了?
不一定!
身高雖然大部分受遺傳影響,但還有30%的後天因素!
有人抱怨,後天因素才佔30%,太少了,還能逆天改命嗎?
北京協和醫院醫務處處長、內分泌科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潘慧醫生強調,30%的比重一點都不小!
比如籃球明星林書豪,他身高191釐米,比身高168釐米的父母,整整高出一大截。
而他能長這麼高,靠的就是後天的努力——青春期充足的營養、運動和睡眠,都是長高的關鍵。
抓住兩個「長高黃金期」,矮個兒也能逆襲成高個兒。
嬰幼兒時期(0~3歲)
這是孩子長高速度最快的周期。
初生嬰兒身長一般達50釐米,第一年能長25釐米,第二年長10釐米左右,第三年再長7~8釐米。
在此時期,餵養是重中之重,家長最好找醫生或看書,系統學一學。孩子頻繁生病、睡不好,對長個也有影響。
青春期(8~14歲)
這一時期內,孩子體內的性激素分泌增多,開始性發育。
只要孩子的骨骺未閉合,骨骼還在生長期內,通過調整飲食、作息等生活習慣,就極有可能比遺傳身高高出至少10釐米。
不過,需要提醒的是,青春期也是骨骺閉合前的快長期,一旦錯過,就無法再長高。
所以,爸媽想為孩子長高助力,不妨好好把握孩子的生長高峰期。在這段時間內,更加科學地規劃孩子的飲食、運動、睡眠等。
①好好吃飯
如今孩子不缺吃喝,但常常零食、飲料吃得不少,正餐反而被落下,營養失衡。
孩子不長個,基本是飲食不健康所致,所以青春期想長個兒,一定要保持營養均衡。
多給孩子喝牛奶,儘量給孩子準備豐盛的早餐,因為早上吸收好。
②別熬夜
優質的睡眠,能保證孩子體內分泌更多的生長激素,更好地長高。
人體生長激素的分泌高峰期,是晚上10點到次日凌晨1點。
一般建議晚上9點準備入睡,10點必須進入深度睡眠的狀態。
現在的孩子總喜歡熬夜看電視、玩手機,就是不肯好好睡覺,從而影響長高。
③多跳繩
運動有助於促進骨骼發育。各種跑跑跳跳的運動都可行,如慢跑、快走、遊泳、打籃球、打羽毛球等。
跳繩是比較好的「長高運動」,不妨每天跳繩10分鐘,1000~1500下。
④保持好心情
長期處於自卑、抑鬱、焦慮、精神壓力大的狀態,會影響到孩子生長激素的分泌,從而影響長個。
想要孩子長高,千萬別過度進補
有些父母看孩子沒有同齡人高,心裡著急,各種想辦法給孩子進補,比如給孩子燉小公雞、燉牛鞭、燉石蛙、燕窩、人參等,以達到長高的目的。
實際上,這樣可能會適得其反。
總是給孩子吃這些東西,會使其性腺軸提前啟動,第二性徵提前出現,通俗說就是「性早熟」。
女孩表現為胸部發育、月經來潮,男孩表現為長出喉結、鬍鬚,生殖器官發育並可能出現遺精。
伴隨著性早熟的,就是生長板提前閉合。
這大大縮短了孩子的生長時間,使孩子付出了以後都不會再長高的代價。
孩子長不高,想去打生長激素?且慢!
有些家長實在擔憂孩子的身高問題,想帶孩子去打生長激素。
這種做法還是慎重為好,因為對於生長激素的安全性,目前仍存在爭議。
有研究表明,打生長激素,也有導致性早熟的風險。
所以,如果想打生長激素,最好先諮詢醫生其中的利害關係再做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