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甘大啟老人正在烈士陵園擦拭墓碑。記者 胡笛 通訊員 熊先偉 攝
本報記者 胡笛 本報通訊員 熊先偉
今年7月25日,豐都縣慄子鄉雙石滾村村民、79歲的甘大啟光榮地成為了一名中國共產黨預備黨員。
「追求了54年,我的夢終於圓了!」
提到自己終於成為中共預備黨員,甘大啟言語間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
在豐都縣,要了解四川二路紅軍革命歷史,首先要找的人就是甘大啟。
豐都縣黨史辦原主任黃少文說,甘大啟是豐都黨史的「活化石」,他講起紅色歷史,不僅繪聲繪色,而且有根有據,客觀真實,甚至可以具體到某一天。
甘大啟大半輩子都致力於挖掘紅色素材、守護紅色資源、宣講紅色故事。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向革命先輩看齊,是他一生的願望。
近日,記者來到雙石滾村,探訪了這位老人。
49年,70本黨史筆記
「有人問我,你恁個大年紀還能活幾年,入啥子黨嘛?我就對他們說:『申請入黨,是我長久的心願,我追求了54年』!」初見甘大啟,他握著記者的手,激動地說。
慄子鄉曾是二路紅軍革命根據地,甘大啟從小受革命先烈事跡薰陶,對紅色歷史異常痴迷。「成為共產黨員,為人民服務」的念頭在他的心裡悄悄生根、發芽。
1958年,25歲的甘大啟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儘管沒能入黨,甘大啟卻總是想著為黨做點什麼。
當時,慄子鄉對二路紅軍革命歷史並沒有完整記載。甘大啟決定,挖掘紅色歷史、守護紅色資源,讓紅色文化傳承下去。
他從本不寬裕的生活費中硬是擠出一部分,購置相機等設備,利用業餘時間走鄉串戶,翻山越嶺,收集整理紅軍歷史。許多經歷和了解當年歷史的村民,有的遠遷他鄉,有的住在大山深處,要找到他們並得到配合,難度可想而知。
從1963年至今,他走訪調查49年,採訪數千名知情人士,足跡遍及涪陵、武隆、萬州、彭水等地,收集整理了70多本四川二路紅軍的史料。
批准入黨就是最好的「報酬」
走訪調查中,甘大啟收集到了更多的紅軍故事。共產黨人不怕犧牲、一心為民的進取精神和奉獻精神深深地感動了他,成為一名共產黨員的願望越來越強烈。搜集黨史資料期間,甘大啟再次向黨組織遞交入黨申請,但仍然未能如願。
2007年,豐都縣黨史辦決定完整記錄二路紅軍在慄子鄉的歷史。甘大啟得知後,不顧年事已高,不辭辛勞為黨史辦工作人員做嚮導,陪他們一路跋山涉水,並毫無保留地拿出自己收集整理的資料供他們參考。
感動於他的無私奉獻,黃少文總想給他一點報酬。「你們把二路紅軍歷史寫出來,我感到特別欣慰,怎能要報酬呢?」每次,甘大啟都婉言謝絕。
2012年5月17日,甘大啟第三次向黨組織遞交入黨申請,終於在7月25日成為一名預備黨員。甘大啟說:「這是黨給我的最好『報酬』。」
不能忘了我們的烈士
當年二路紅軍利用戰鬥間隙,在慄子鄉的巖石上用鹽水和著石灰寫下的「紅軍為窮人打仗」、「農民不交捐」、「紅軍不怕死」等標語,因風雨侵蝕,已變得模糊。
甘大啟看在眼裡,急在心上。為保留下這些革命遺蹟,甘大啟自己掏錢請人將標語鐫刻在石壁上,再塗上白色油漆。「看到這些標語,就像看到了當年英勇戰鬥的紅軍戰士,心靈便會受到感染和蕩滌。」
當年二路紅軍鬥爭環境險惡,很多犧牲的紅軍戰士被匆匆就地掩埋,連墓碑都沒有。甘大啟拿出自己的退休工資,加上在鄉裡募集到的一部分資金,把埋在農戶菜地一位叫李佔成的烈士遷進慄子鄉革命烈士陵園,並為他立了碑。「不能遺忘了我們的烈士!」甘大啟說。
從中學教師崗位上退休後,老人把收集到的二路紅軍歷史編成紅色故事,到學校去巡迴宣講。他說,想讓更多的孩子感受革命先烈浴血抗爭、無私奉獻的情懷,讓下一代明白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從而更加努力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