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軍配備的制式武器有多種,其中專門克制遼人、西夏鐵騎的就是各種弩。《武備志》載:「中國之利器曰弓曰弩,自漢唐以後虜弓日強,遂不可復及,唯弩之用為最。」
北宋從建國之始,一直面臨著來自北方遊牧民族的軍事威脅。因為宋軍馬匹短缺,很難在野戰戰場上與遊牧民族抗衡,因此除了修築城池嚴防死守,也十分重視武器的生產與革新。這之中,弩因具有「射堅及遠、爭險守隘」、攻防兼備的特點,被宋朝格外重視,當時的弩有白樺弩、黃樺弩、黑漆弩、跳蹬弩等數種。
宋初,「京師所造兵器,十日一進,謂之旬課」,趙匡胤親自檢閱,尤其對弩的檢查絕不放鬆。趙光義也經常檢閱弩手的訓練情況,當看到有禁軍「挽強弩至一石五鬥,連二十發而有餘力」,十分欣慰。
北宋單兵弩的標準拉力是兩石五鬥至兩石八鬥,宋一石為92.5宋斤,一宋斤約合現代1.1市斤。抗金名將嶽飛「挽弓三百斤,弩八石」,著實是神力驚人。
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一個叫「李宏」的人發明了一種名為「神臂弓」的新武器。據《宋史·兵志》記載,神臂弓名為弓,其實是一種重型弩。一個合格的宋軍士兵必須有300斤左右的臂力,才能嫻熟地使用神臂弓。神臂弓「身長三尺二寸,弦長二尺五寸,箭木羽長數寸,射340餘步,入榆木半笴」。神臂弓的弩身由堅硬的山桑木製成,弩梢採用檀木,「馬面牙發」(扳機)則以銅製,弦用麻繩,在弩的前端裝有協助裝填的「幹鐙」。宋時,1步約為1.5米多,340步的最大射程即為510多米。在有效射程裡,神臂弓可以穿透榆木,深入半隻箭杆,顯然是威力巨大的殺人利器。神臂弓是宋軍的主戰兵器,金兵對之十分忌憚,攻宋急先鋒金兀朮曾心有餘悸道:「宋用軍器,大妙者不過神臂弓,次者重斧,外無所畏。」
宋軍與敵對壘時,一般是牌手在最前。宋軍使用的盾牌分為步、騎兩種,步兵使用的盾牌由木材製成胎骨,然後在外面蒙上皮革增強防護力。其形制是平底尖首,中間有縱稜,在裡面安有槍木。持放在地上,士兵可以將整個身軀躲避在盾牌後面。
南宋名將吳璘曾經總結過金兵的作戰特點:「金人有四長:曰騎兵,曰堅忍,曰重甲,曰弓矢。」如果沒有步兵的牌手在前遮擋,金軍的弓矢勢必會給宋軍造成大規模殺傷。
(上圖)宋代開弩圖
盾牌之後,就是手持長槍的步兵以及使用弓弩的射手。按北宋軍制,弓弩手在軍中所佔比例至少有五成。宋軍一般等到敵人進入神臂弓的射程後,先發一弩,如果射入敵陣,則神臂弓開始齊射。當敵人衝得更近些時,其他弓弩再輪番射擊。此舉縮短了弩的發射間歇期,達到了「弩聲不絕」「發發相繼」的最佳效果。這種以弩手為核心戰力的戰術,是兼顧各種弓弩的優點而創的,是宋軍以步制騎、克敵制勝的法寶。
當時金兵的戰術一般是:「凡敵人遇我師,必布圍圓陣當鋒,次張兩陣,左右夾攻,故謂之三生陣。」通常情況下,為了達到攻其不備、出其不意的戰術效果,金兵會使用輕裝騎兵對敵方發起突然衝鋒,以擊潰軍心不穩、立足不定的步兵,但在精幹、訓練有素的弓弩兵面前就會敗下陣來。
本文摘自《中國唐宋時期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