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揭開金字塔上最為神秘的斜向小通道的奧秘、豎井通道之謎和胡夫金字塔內防盜系統的具體設置、操控之謎。)
2002年,由埃及文物委員會主席哈瓦斯博士所策劃的、向全球現場直播的金字塔探秘考古活動,使得胡夫金字塔王后墓室內的神秘小通道之謎成為了令全球矚目的聚焦點,而通道內出現的又一個石門,再一次引起人們的好奇心和無限的遐想。
雖然最後沒有發現密室之類的、具有轟動效應的重大發現,但其探測的結果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科學考古成果。它客觀的給我們展現了南側小通道的詳細的內部結構,為我們研究和正確判斷小通道的用途提供了非常關鍵的佐證。
一、胡夫金字塔斜向小通道的探測活動
在胡夫金字塔的國王墓室和王后墓室的南北牆上都有一個神秘的斜向小通道,而且通道口的位置、高度和尺寸都非常相似。這些斜向小通道中,國王墓室內的兩條小通道都通到金字塔外。而王后墓室內的兩個通道卻都沒有通到金字塔外。
這四個神秘小通道的用途一直是引起人們極大好奇心的未解之謎。
在1993年的第一次探測活動中,首次讓遙控機器人進入南側通道。機器人沿通道行進64米後發現,通道上端被鑲嵌有兩個銅掛件的小石門堵住。
在2002年的那次直播的探測活動中,考古工作者們將一個名叫「金字塔漫遊者」的機器人送入南側通道內。
在上次發現的石門上鑽小孔後,送入攝像探頭。發現石門後面的通道離石門二十多釐米處,又被粗糙的帶有裂紋的石灰石塊堵死。
而對北側通道的深入探測是在2011年5月進行的。這次使用的機器人叫「絕地」,是一種可拐彎的蛇行機器人。
當「絕地」機器人經過兩次曲折,進入到64米後也和南側通道一樣,被鑲嵌有兩個銅掛件的小石門堵住。
雖然這幾次探測活動沒有發現眾人所希望的、具有轟動效應的密室之類的重大發現。但其探索結果為我們揭開斜向小通道之謎和金字塔上相關之謎,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第一手影像資料。
北側通道出現兩次曲折的原因應該是為躲避大迴廊結構和其上面很可能存在的「神秘大空間」結構。而且當初這兩個通道並沒有與墓室打通,而是都停留在離石壁約12cm處。
是英國工程師維恩曼·迪克神在1872年,看到國王墓室內的兩個斜向小通道後突發好奇,執意要在王后墓室裡找出類似通道。就用鑿子在與國王墓室通道口相應的位置上鑿開了這兩個斜向小通道。並在北側通道內發現一個石球和一個銅製器件(它們的用途將在後面的穿繩步驟中還有介紹)。
王后墓室內的這兩條通道的長度和角度基本一致。這也證明了前面「揭秘埃及金字塔:連載之四」上所提到的「胡夫對國王墓室上面的減壓室對國王墓室的安全保護作用感到放心後,就停止建造這兩個斜向小通道,放棄了王后墓室的「備胎」地位,更沒有啟用這兩個斜向小通道」的推論。
同時也證明了至少在建造王后墓室之前,胡夫已設計好建造國王墓室的推論。
而這兩個鑲嵌有兩個銅掛件的所謂的石門,應該是在建造施工中防止異物掉入通道裡的石板蓋,而銅掛件則是在外側便於拿起的把手而已。
而對於很多人包括一些專家學者們提出的石門後面可能存在所謂密室的猜測,也許只不過是一個獵奇的願望而已。
二、目前,學術界對斜向小通道建造用途的猜測
對於斜向小通道建造用途的猜測主要有三種:①通風通道;②通往密室:③指向星座,是法老的靈魂通道等。
而王后墓室的兩條小通道的兩頭都被封堵說明,這些通道的作用並非是早先認為的用於通風,通風通道的說法不成立。
而作為國王墓室「備胎」的王后墓室的結構來說,國王墓室和王后墓室內的斜向小通道的建造目的應該是一致的。國王墓室內的兩條小通道一直通到金字塔外,而王后墓室內的小通道則因被放棄而被封死的。所以通往密室的說法同樣也是不成立的。
這次南側通道的第一個石門後出現粗糙有裂紋的石塊,明顯是砌築金字塔的粗料石砌塊,應該是石牆,而不是所謂的第二道石門。以此可以確定,北側的石門背後也同樣是會被粗料石所封死。
而認為它們指向星座,是法老的靈魂通道的說法也是不能成立的。這一說法應該是人們在無法推測其實用性用途後,就把它與天相神學或喪葬文化風俗牽強的聯繫起來。
提出國王墓室的南斜向小通道指向獵戶座,北牆上的斜向小通道指向天龍座;王后墓室的南斜向小通道指向天狼星,北斜向小通道指向小熊座。並提出這是為了讓法老的靈魂通過這些個通道奔向指向的天空星際。
這些理論明顯是臆測,而且是相互矛盾的。因為如果是這樣,那麼王后墓室的通道應該通到金字塔外,或者是王后墓室和國王墓室內的通道的指向應該完全一樣才對。但它們的指向角度卻完全不一樣,這明顯不合乎邏輯,而且探測中發現小通道內是曲折的,並不是直線。
如果是靈魂通道,是喪葬習俗,那麼在其他的金字塔上也應該有這種通道的。但在其他金字塔上卻從來沒有發現過有類似於這種象徵意義的通道,天空上鬥轉星移,隨著季節和時間,星座的位置也時時刻刻都在變化,所以也不能證明國王墓室的通道一定指向某顆星星。
而考古文獻也顯示,第四王朝的古埃及人所掌握的天文學知識非常有限的,所以這種理論也不具有說服力。以此可以判斷,上面的幾種說法是不能成立的。
三、斜向小通道真實用途的線索
為揭開斜向小通道的真實用途,先從施工技術條件來分析這些斜向小通道。要在金字塔內建造這些結構複雜的斜向通道,以古埃及的測量和施工技術條件下難度很大。
這說明墓室內修建的這些斜向小通道,一定是與墓室內的某種非常重要的需要有關;而且這一需要與墓室內的特殊結構設施之間應該存在著非常重要的關聯性。
而對於法老們來說,墓室是放置法老木乃伊和陪葬品的最重要地方。修建金字塔陵墓的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護這一墓室,保護他的遺體和陪葬品免受盜墓者的幹擾,使他在另一個世界裡得到永生。所以墓室的防盜問題應該是其最為重視的問題。
以此可以推測,這些斜向小通道的建造應該與金字塔的防盜設之間存在著非常重要的關聯性。
四、胡夫金字塔的防盜設施
通過研究胡夫金字塔的防盜系統的設置情況就會發現,它的防盜系統的設置是與以往的、任何金字塔的防盜系統是完全不一樣的創新設計。
它所採用的是從內向外封堵墓道的獨特方式。這一設計思想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是非常的先進和巧妙的。它的這一防盜設計主要包含兩道防盜設施。
第一道防盜設施
是將預先存放在大迴廊通道裡的三塊堅硬的花崗巖封堵石(很可能還有十幾塊石灰巖封堵石)順著上升甬道的斜坡道下放,把金字塔的上升甬道口和上升甬道嚴嚴實實的封堵。上升甬道口上的這一道封堵石到現在還保持著原有的封堵狀態。
〖安葬活動時,是通過在預先放置的封堵石上面的,利用兩側斜臺面凹坑鋪設的地板上(如圖)運送木乃伊和陪葬品。〗
第二道防盜設施
是在國王墓室入口水平甬道前的防盜系統小房間內。這裡的花崗巖封堵石塊早已遭到盜墓者破壞而不復存在。但在這小房間內依稀還可以看出其防盜設施的結構特徵。
很多學者依據東西牆壁上三個凹槽推斷,認為在這個空間裡曾經掛有三塊厚約0.5米,高約1.5米,寬1.2米的封堵石。
但如果要考慮到這是國王墓室的最後一道防線的重要性和上升通道口設置的三塊、每塊6噸多重的巨大封堵石,而且擁有浮力起重設施的條件下,在這裡放置一個更大更重的整塊花崗巖巨石應該是更為合理的。
所以合理推測,這裡曾經懸掛著長1.9米,寬1.2米,高約1.5米,重量接近10噸,兩側面各有兩條凹槽對應東西兩面牆壁上兩個凸出石條的花崗巖巨石石塊。
在這個小房間內建造有奇特隔斷牆結構應該是為了防止封堵石的上層直接暴露在外。同時放置吊掛封堵石塊時,隔斷石牆和南側空間作為砂箱,用漏砂方式來放置封堵石而設計建造的。隔斷牆北側的0.5米寬狹窄空間應該是為了讓操作人員爬過去解開捆綁在三個橫木樑的懸掛繩索而留的。
據合理推測的預先放置這塊封堵石的具體操作方法是;
先用泥磚或木板堵住南北兩側出入口形成一個漏沙箱,灌滿沙子。再將封堵石兩側的凹凸槽對準東西凹凸槽放置上去,再用4道繩組把封堵石和放在封堵石上面排列好的3根長1.6米,直徑0.4米粗的結實圓木橫梁捆綁在一起,並用木棒將捆繩絞緊住。
然後把下邊的南北出入口的封堵物移開,讓封堵石下的沙子流出。隨著沙子的流出封堵石也隨著下降,直到圓木橫梁搭載在西牆上設置好的半圓形凹槽部位上被卡住,再把下面的沙子全部摳出來。這時的封堵石的狀態是被懸掛起來的。
封堵石塊的底面離地面高度約為1.1米,和墓室甬道高度差不多一樣高。然後在東西兩側石牆凹槽內各放置3個支撐木柱,並在支撐柱和封堵石底間(或地面間)打入木楔,使這些支撐柱承受一定的封堵石的重量。
這樣形成6個支撐柱和3個橫梁通過4道繩索共同來承受封堵巨石重量的雙重保險,以保障封墓前墓室通道的安全暢通。
直到法老的遺體安葬完畢後封墓時,這塊防盜巨石才會被放下,入室通道就會被嚴密封堵。
也許當時的胡夫自信地認為,以當時先進的銅製鑿子等工具是難以打通這兩道堅硬的花崗巖巨石的防盜設施的,所以應該非常的安全。但後來的結果表明,這兩道花崗巖防盜設施還是沒能阻止盜墓賊的入侵。
在胡夫的這一防盜系統中存在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就是這兩道封堵石的最後安放如何操作的問題。
目前研究金字塔建造方式的學者們普遍認為當時的負責最後封堵任務的工匠們利用某種繩索的操縱方式先將墓室口的封堵石放下,再用撬棍類工具將封堵上升通道口的三個巨石順著上升通道放下去,堵死上升通道口後再通過秘密修建的豎井逃生通道逃出大迴廊,再沿下降通道爬出金字塔,然後封堵和隱藏金字塔入口。
這種說法有重大漏洞。如果真是這樣操作,那麼他們辛辛苦苦修建的第一道防盜設施就會形同虛設。盜墓者就可以很容易的通過豎井通道繞過上升甬道口的防盜設施,直接就可以進入到大迴廊裡。
這是因為人要從豎井逃出後,在豎井通道上根本沒法再設置防盜設施。下降通道處的豎井入口又非常的明顯,無法隱藏或掩蓋。最多就是用一些石塊從外堵住豎井通道的下端和下降通道,起不了多少防盜作用。
所以可以認為這條豎井通道的設計和建造的目的應該是為輔助地下墓室的建造施工,為建造巨大的地下墓室空間提供通風和人員的緊急通行而開闢的。
不可能是為最後完成封堵墓室的人員的逃生通道而專門設計建造。更不可能是有一部分人認為的建造者們偷偷地修建的。
而為了使第一道防盜設施起作用,這條豎井通道應該是在上面入口處鑲嵌入石塊,將其嚴實的封堵住,使之從下面無法打開。早先探險者們的探險記錄也支持這一推論。
據相關資料顯示,在早先金字塔探險家們的記錄中都沒有關於豎井通道和下降甬道的下半部的記錄,當時的豎井下半部和下降甬道的下半部是被碎石所填滿,而不是加工好的封堵石塊。
豎井的上入口處原本還有偽裝的石塊。而這更有可能是為了在檯面上運送滑橇架,直接用加工好的大迴廊斜臺面石塊鑲進出入口裡,堵死了出入庫。
後來打通豎井通道的是一位叫喬互尼·卡維利亞的探險家。他是在1817年嘗試從豎井上部入口向下探索,但因碎石太多而失敗。隨後他開始清理堆滿碎石的下降甬道,終於找到豎井的下端入口處。再向上挖掘,終於打通了豎井通道的。他還打通了通往地下墓室的水平甬道,發現了地下墓室。
這也說明豎井和下降甬道的下半部很可能在金字塔建造中隨地下墓室的廢棄而被廢棄,這兩個通道的下半部可能也隨後被建築廢棄物所填滿。
而豎井下半部分的碎石應該是從上入口填入的。而且豎井上入口處原本有偽裝的石塊也說明豎井不是最後的撤出通道。因為從下面狹窄的豎井通道裡是無法完成這一操作的。
那麼,以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要操作這些沉重防盜系統只有兩種選擇,一種是非常的殘忍,在下葬法老後需要留下一些人操作完成封堵系統的工作後自己被封在裡面為法老而殉葬;
另一種選擇是先在金字塔內的防盜設施上設置機關,在金字塔外通過操縱這個防盜機關來完成。這聽起來很像是神話。但從斜向小通道結構上可以確定胡夫法老是在金字塔的建造之初就已計劃好了這一如同神話般的防盜設施操縱方案。
這種方案需要修建塔內和塔外的連線通道。由金字塔外操縱穿過這個連線通道的繩索來啟動金字塔內防盜設施上的機關來完成封堵任務。
而神秘的斜向小通道正是這個連接金字塔內外連線通道。
國王墓室和王后墓室內的斜向小通道就是為這種穿入操縱繩索和拉動操縱繩索而設計建造的。王后墓室的通道是因為被放棄而被堵死。
再看國王墓室內的兩條斜向小通道的22cm x 23cm的截面尺寸,通過計算可以得出操縱這一設施需要130KN的拉力。
假設用直徑為30mm的普通麻繩作為牽引繩,那麼按照現代安全標準就需要17.5根繩絞緊在一起就能承受這一拉力。那麼將19根繩擰在一起使用時,它的直徑達到15cm左右,完全可以貫穿斜向小通道的。
還有一個最令人疑惑的通道角度不同的謎題,也通過這一推論得出非常科學、合理地解釋。
從理論上講,通過修建水平小通道所需要的工程技術要求最低,所需要使用的繩索也最短。但古埃及人卻採用技術要求非常高的斜向通道。
其原因在於;在水平或低角度的通道內,因為繩索的自身重量和通道石壁間的摩擦力,而無法向內穿入繩索。如果建造時預先放入進去,就可能要在裡邊放置十多個年頭,期間如被鼠類或蛀蟲破壞,或者在使用過程中發生斷繩事故,無法再穿入繩索,整個系統就要報廢。
所以聰明的古埃及人為了能夠保證順利的穿梭繩索,採用了斜向小通道方案。從王后墓室北通道內發現的小石球給我們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線索和物證。
他們在小石球上纏繞足夠長度的、結實的細線繩形成圓球狀的線球。從上端的出口處放進圓球狀的細線小線團,而線頭留在外面,讓線團邊放線,邊順斜坡通道滾入到墓室內,再將較粗一點的繩系在細繩上,直至將牽引粗繩穿入墓室裡。
這是利用細繩纏繞的球頭狀線團在斜向通道內向下滾動來克服與斜面間的摩擦阻力,能夠帶著細繩順利的穿梭進繩索,解決了穿梭繩索的難題。
再看兩個墓室的四個斜向小通道的方向角度。看似非常雜亂、無規律,但當我們分析這四個通道的角度和對應墓室的東西向軸線的關係可以發現一個很趣的規律;
首先看看王后墓室的兩個斜向小通道。這兩個小通道的斜向角度非常接近,南側通道的斜向角度是38°28′,北側通道的斜向角度是37°28′,都非常接近38°。
而大金字塔的外表面斜度為約52°,所以這兩個斜向小通道與金字塔外表面幾乎形成90°。這說明這條線路是王后墓室到金字塔外表面的最短距離。所需要的複雜的高難度工程量最少。
這說明王后墓室內的這兩條斜向通道的接近38°的角度設計就是選擇了這條最佳角度線。兩個角度略有相差應該是當時的落後測量工具和北側通道要繞過大迴廊而產生偏差引起的,而不是為了指向某些個星星。
再看看國王墓室的斜向小通道。它的南通道斜向角度是45°,而北通道的斜向角度則是31°30′。在這裡可以看出這兩個斜向小通道的斜向角度相差很大。
我們再看看這兩個墓室在金字塔內的位置和這兩個小通道的出口位置;王后墓室的東西向軸線和金字塔的東西向軸線基本一致,所以如果將王后墓室內的南北兩個斜向小通道繼續延伸,那麼這兩個斜向小通道的出口的高度基本是相同的,也就是出口高度基本上相互對稱。
而國王墓室的東西向軸線則偏離金字塔東西向軸線向南達10.55米,雖然國王墓室的兩個斜向小通道的角度相差很大,但這兩個通道的出口的高度卻只相差一層石塊。而北側通道的「31°30′」這個角度極有可能是古埃及人通過實際測試測出來的所需要的角度,是當時所使用的帶有細繩的球狀物體能夠順利穿梭小通道的最低角度。
由此可以推斷,需要滿足兩個通道的出口高度的相互對稱的同時,還需要滿足穿梭繩索所必需的最低角度是導致這兩條斜向通道所選擇的角度相差很大的原因。這也是與王后墓室內的斜向小通道的建造目的一樣,而角度卻不一樣的原因。
在國王墓室的入口處的西側,開鑿有通向這個大迂迴結構下部的狹窄通道,在這個通道內大迂迴斜向小通道段的底層被拆下,裸露出通道的凹槽。
這很可能是當時這個大迂迴結構導致了從上面放進來的繩索在此處被卡住,被迫開鑿這一通道,拆下斜向通道後將繩索穿進墓室,使之能夠進行正常操作,而不是盜墓者開鑿的。
那麼,為什麼古埃及人沒有為躲避大迴廊將斜向通道口向西方向移動?原因可能是考慮到墓室西側的放置石棺區和墓室中央的陪葬品放置區以及這個北側斜向小通道口到墓室口石牆壁的厚度,還有墓室到防盜設施房間甬道的長度和拉繩與防盜機關形成的角度等諸多的因素。
在這一防盜設施操作結構的完美的設計中,需要將穿梭進來的操縱繩索系在防盜機關上,同時在完成任務後還要將繩索解下抽出去。
這就需要兩個相對的斜向通道來完成,這也就是古埃及人在墓室內的相對位置上設置兩個斜向小通道口的原因。由此可以進一步推測,系在防盜機關上的繩索結可能是船工們常用的兩個活結組成的易結易解的「碼頭結」。
這種「碼頭結」的特點是,繩結的一頭繩索可承受很大拉力,作為牽引繩端;還可以通過另一頭的繩索的拉動就能輕鬆解開繩結,這一端作為解結繩端。
南側的斜向通道應該是牽引繩索通道,因為牽引繩索要將枕木從南側方向抽出。北側斜向通道是解開繩索通道,解開繩基本不受力,只起解開繩結的作用,靠幾個人力就可以解開繩結。
推測的穿繩方式是;繩索首先是從金字塔南側上端的斜向通道出口被伸進到墓室內,再將繩頭系在由金字塔北側上端斜向通道放進來的較細的繩索上,穿過墓室從北側斜向通道拉出金字塔外,橫穿過整個金字塔。
依據國王墓室內的結構和幾個明顯的受損痕跡,可以推測出胡夫金字塔的防盜系統的基本構造以及這些系統的操作過程。首先在墓室口的封堵石下面放置兩個兩端都有穿繩索孔洞的堅硬結實的枕木作為被操縱的防盜設施機關。
據推測,這兩個枕木的尺寸是高約0.7米左右,寬約0.3米,長度2米左右。在這一尺寸下,將這兩個枕木分別靠東西兩側牆腳放置時人可以通過之間的空間爬進爬出進行相應的準備工作。
取一段結實的粗繩,用從墓室外伸進來的牽引繩索在這段粗繩上打個碼頭結。打結的時候將南側斜向通道進來的繩索端作為受力的牽引端,北側斜向通道伸出去的繩索端作為解結繩端。
再把粗繩的兩端分別穿過靠近墓室的南端一側兩個枕木的孔洞分別在兩個枕木上綁好繫緊,這樣操縱繩拉動時兩個枕木能同時被拉動。
然後先將封堵石下的6個支撐柱撤下來,將兩個枕木分兩側擺放好。然後有人從隔斷牆北側的間隙爬上懸掛墓道口封堵石的上方,鬆開絞緊的繩索並將繩索解開,使封堵石下落到下面的枕木機關上面。
然後再取結實的繩索,將繩索的一端穿過兩個枕木北端一側的孔洞分別在兩個枕木上綁好繫緊。繩索的另一端要穿過墓室甬道口,繫到大迴廊坡道上的上升通道口封堵石的放石機關上,並將繩索分別絞緊。這樣兩道防盜設施之間形成聯動體系(如上圖),用一根牽引繩索的拉動來實現兩道防盜系統的啟動。
由於啟動放石機關的移動距離不到0.5米,遠小於墓室口的機關枕木移動的距離1.9米。所以在通過操縱繩索拉出墓室口封堵石塊下的機關枕木時,放石機關要先於枕木被抽出而優先啟動,下放封堵石來封堵上升甬道口。隨後隨著機關枕木的抽出,墓室口封堵石也被落下,堵死墓室口。
上面的這些準備工作和具體操縱機關都是在等到安葬法老遺體的活動結之後,才能進行。
實際操作時,因為墓室口的封堵石的重量將近10噸,所以枕木受到上下兩面的摩擦力能達到60KN左右。而要拔出上升通道口封堵石的擋杆的力量最大時(堵滿上升甬道時如上圖所示)有可能達到70KN,加起來需要130KN的牽引力。所以需要利用船坑內的浮力起重牽引系統來完成這一啟動防盜系統的操縱。
上面的這些準備工作都做好後,金字塔內的人員全部撤出,隨後就將留在南側斜向小通道出口外的牽引繩拉緊系在金字塔南側腳下灌滿水的船坑裡的浮動體上,並絞緊。然後將船坑內的水位下調來拉動系在墓室口封堵石下面的防盜機關枕木上的牽引繩索,將機關枕木從封堵石塊下逐漸抽出。
這時,系在這一機關另一端上的系有大迴廊內放石機關的繩索也被拉動而優先啟動,阻擋封堵石下滑的擋杆幾乎同時都被拔出,預先放置在大迴廊內的花崗巖封堵石依靠自身重力所產生的下滑力的作用下,順著上升甬道自然下滑,到達上升甬道口的收口處就被緊緊夾住,將上升通道口嚴嚴實的堵死。
這一過程中,先被拔出來的一些檔杆在吊拉繩索的彈力作用下向上彈飛,撞到上面的大迴廊疊澀結構上,留下很多的撞損痕跡(這些痕跡說明在大迴廊很可能存放過很多封堵石)。
而這一系統的上面的一些三角支架在被拉長的牽引繩索的彈力作用下會飛向墓室甬道口,重重的撞在墓室甬道入口處的石灰石的邊角上,撞掉了部分邊緣角,留下了現在也能看到的幾處被撞損壞的痕跡。
緊接著,墓室口的封堵石也隨枕木的抽出而落下將墓道口嚴嚴實實的封堵住。而兩個堅硬的大枕木在脫離封堵石塊的瞬間被拉伸的繩索彈力的作用下重重的撞向墓道口對面的南牆和南側斜向通道口,而巨大的動能造成巨大的破壞力,在堅硬的花崗巖牆壁上留下巨大的撞損痕跡。
這兩道防盜設施放置任務完成後,在北側的斜向小通道出口處,通過用人力將繩索向外拉拽,解開系在機關上的碼頭結後,再從南側的斜向小通道出口處將整條繩索拉出金字塔外,然後將兩個斜向小通道出口用白色石灰巖石塊封堵打磨消除痕跡。整個防盜系統的操作流程宣告結束。
以目前的證據顯示,當時胡夫金字塔的防盜系統,是按照原來設計方案正常啟動過。這說明胡夫法老的遺體應該是被安葬在金字塔的國王墓室內的石棺裡。胡夫沒有理由不選擇這間在當時來說是世上最為先進,最為豪華,最為堅固的墓室來安葬自己。
而被損壞的石棺上明顯的撬開石棺蓋的痕跡也證明,這個豪華石棺被盜墓者用破壞性方式打開的。
盜墓者首先選擇空間較大,便於多人一起用力的石棺的東南角砸出可插入粗木撬棍的較大缺口,插入撬棍,將沉重的石棺蓋撬起一角,然後往撬起的縫裡插入些木楔或小石塊墊起,逐步將石棺撬開。
在這一過程中石棺棺槨四周的沿邊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隨後石棺內的和墓室內的隨葬品都被洗劫一空,棺蓋也不知去向了。
以上
從胡夫法老以後建造的金字塔中再沒有出現類似胡夫金字塔的防盜設施結構,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1) 施工技術要求很高,建造難度很大,建造施工過程極為複雜,導致金字塔的施工代價過於昂貴;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過於龐大,隨後的歷代王朝的國力都難以支持。
(2) 胡夫法老設計的防盜設施並沒有達到他所想像的預期效果。
「馬蒙通道」是闖入胡夫金字塔內部的唯一通道。但這條通道是九世紀阿拔斯王朝哈裡發馬蒙強行開鑿的說法很值得商榷。
這是因為這條通道開鑿的過於精準,不知道金字塔內部詳細結構的人是不可能做到的。而三千五百年後的馬蒙卻能如此準確的開鑿出通道太令人不可思議,而且根據記載馬蒙進入金字塔時墓室內空無一物。
這些說明,極有可能是在安葬胡夫後的不久,盜墓者們在參與過金字塔建造並詳細了解其結構的人員的指引下,開鑿出這一通道,將墓室洗劫一空。後來這個盜墓通道被埃及王室派人重新用石塊精心填回並掩蓋。
3500年後,馬蒙發現這一通道的痕跡,重新將其打通進入到金字塔,但他所見到的只是空蕩的墓室和破損的石棺。這只是一種猜測,但這種可能性非常的大。這也是現在學界的主流觀點。當後任的法老們看到這種防盜方式付出巨大的勞民傷財後還達不到預期的防盜效果,就被後來的法老們所遺棄。
引世人矚目的金字塔內神秘小通道之謎也被揭開了。它的奧秘只是為操縱金字塔防盜設施的機關而修建的拉線通道而已。
但我們從中可以發現,小通道、國王墓室、墓室口的防盜設施小房間、大迴廊的結構尺寸設計和整個防盜設施的結構布局的設計,以及它們之間的銜接處理都做到了恰到好處,非常完美。
這也顯示了它們之間存在著非常緊密的關聯性,並與遺留在金字塔內的很多痕跡形成一個相互印證的證據鏈,支持這一推論的正確性。
這些令人難以置信的、簡單明了的天才設計和無與倫比的創造力,充分體現了古埃及人非凡的聰明才智和輝煌燦爛的古埃及建築技術的發展水平,以及能夠靈活運用基本科學原理的超凡能力。
下集連載預告:
完整徹底的揭開埃及金字塔千古未解之謎:之十
這是發表連載以來的第四個重磅揭秘文章,也是「完整徹底的揭開埃及金字塔千古未解之謎」連載文章 的最後一組未解謎團。
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