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熱度最高的幾款手機可能就要數小米9、IQOO和三星S10了,我們今天就聊聊小米9,畢竟每次小米的數字系列都是每年最熱門的走量產品之一,每次數字旗艦的發布都會帶來很多爭議和話題,我們這次要談的是小米9身上一些大家很容易忽視的細節問題。
這次小米確實很在外觀上下功夫,「全息幻彩色」、四曲面玻璃、「天使眼」攝像頭都是它的賣點,即使我們跨過這些營銷詞彙理性看待小米這次在外觀上的調教,也會發現這次真的很難在外觀上找到小米9的槽點,這次雷軍也特地強調了這次小米9的開孔特別齊全,無論是3.5mm直徑的圓形耳機插孔還是中框底面的Type-C,但是不知道大家是否記得,小米8身上有一個很小的開孔,而小米9是沒有的?而這個開孔是做什麼的呢?
這個開孔就是「氣壓計」,小米數字系列有這個開孔可是用了幾年了,估計小米糰隊去掉這個功能也是慎重考慮之後,去查小米9參數的時候你也會發現,小米9沒有「氣壓計」這個功能了,本身手機的發展也是需要取捨的。

氣壓計的作用
那麼手機氣壓計有什麼具體作用呢?氣壓計可以從字面上理解,就是測量大氣的壓強,只不過可以通過測量大氣的壓強來衍生出多種其他功能。都有哪些功能呢?
測量海拔:這個估計大家都懂,氣壓本身是可以隨著海拔的高度而變化的,而通常海拔越高那麼氣壓就越小,氣壓計可以根據這個特性測量高度,不知道大家手機的裡是否有關於「運動」、「健康」或「旅行」類的APP,其中除了測步數以外還有測「爬樓」的功能,它就是根據氣壓計測量海拔這個特性而實現的。GPS精準定位:根據第一個特性可以實現輔助定位的功能,定位本身就不是x軸和y軸兩個維度,其實手機定位早就實現第三個維度了,也就是手機定位本身不是平面的,而是立體的,它還可以定位高度,但是GPS本身會有10m左右的誤差,但可以根據氣壓計測量海拔這個特性實現更精準的特性,比如你在橋下還是橋上,有了氣壓計後對你定位的精度會更高,尤其是像重慶這種山城或者室內的一些場景,所以氣壓計的功能還是有用的。
或許是為了小米9的內部堆疊才不得已取消了氣壓計這個功能,畢竟小米9做到這個輕薄和精緻也是需要代價的,或許有了氣壓計就不會有這麼窄的下巴或者額頭了,也許是成本考慮,總之無論如何都是取捨問題,要麼要美觀,要麼要功能性,除了氣壓計還有哪去其他取捨呢?
屏幕指紋和3D結構光的取捨
首先就是3D結構光的解鎖技術了,小米9身上沒有結構光,那麼小米9的透明尊享版為什麼也沒有呢?畢竟去年的米8探索版是有編碼結構光的吧,或許是因為這次是「美人尖」,大家都不喜歡劉海這種設計,而結構光需要正面太多的開孔,在「美人尖」區域是放不下的,誰不希望「美人尖」部分佔用屏幕越小越好呢?和或許也是一種取捨吧。
其實,屏幕指紋才是未來全面屏手機的正確發展方向,首個發明3D結構光的是蘋果,也就是Face ID,它從iPhone X開始用3D結構光代替指紋解鎖;第二年OPPO、小米、華為也學習蘋果採用3D結構光這種解鎖技術,不過如今現在小米放棄結構光採用屏幕指紋,消息稱華為P30也可能放棄之前自研的3D結構光解鎖技術,而三星為了「屏幕挖孔」在S10身上放棄了自家的虹膜去用屏幕指紋解鎖,看來,在手機正面寸土寸金的全面屏時代,不要想著在屏幕上佔用太多面積,屏幕指紋才是未來正確的發展方向,像3D結構光、虹膜這些涉及到在正面開孔的方案都是不可行的。
小米9能有這麼精緻的外觀,這樣纖薄的機身和更窄的邊框,無疑是氣壓計和電池容量的取捨,而這些都是必然的,因為在我看來,科技的發展是需要取捨的。就拿解鎖方案來說,虹膜、實體指紋、屏下指紋、3D結構光等,都有自己的優勢和缺點,但是畢竟不能全部放在一起,要麼影響機身背部的整潔性,要麼影響正面的屏佔比,如何選擇也是手機廠商各種試錯之後的取捨,也只有經過各種試錯,最終才會得出最統一、最合理的方案,如今無論是「水滴屏」、劉海還是屏下挖孔都只是全面屏幕的過渡方案,未來會越來越完善,越來越統一;
如果不是此文,你是不是還沒發現小米9身上取消了「氣壓計」呢?或者說,如果不是此文,你還不知道手機有「氣壓計」這個功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