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納格斯黑德,一戶居民坐在風暴中被毀的自家別墅殘骸上相互安慰。
美國記者在糞水中報導。
據國外媒體8月29日報導,當地時間28日晚上,已失去熱帶風暴特徵的「艾琳」進入加拿大。它在美國造成21人死亡,700萬用戶斷電,部分地區遭遇洪水災害,估計損失高達70億美元。
風暴走向
「艾琳」走了 美國解除警報
強制性撤離令已解除
隨著熱帶風暴「艾琳」28日晚抵達美國和加拿大邊境並進一步減弱為溫帶氣旋,美國國家颶風研究中心宣布解除美國東海岸的熱帶風暴警報。紐約市長布隆伯格28日下午宣布,紐約遭遇風暴的最危急時刻已經過去,強制性撤離令也於下午3時解除。
美國國土安全部長納波利塔諾28日晚間宣布,美國遭受風暴襲擊的「最壞時刻」已經過去,「艾琳」正在離開紐約和新澤西州繼續向北推進,東海岸北部地區居民應該繼續做好防範準備。
21人死亡700萬用戶斷電
「艾琳」自27日登陸美國本土以來,造成至少21人死亡,700萬戶家庭斷電。28日,華盛頓、費城等地主要機場已經恢復運營,紐約地區的主要機場預計將於當地時間29日恢復運營。同時,紐約市地鐵、公交汽車等運輸服務也將在29日重新開放。此外,紐約證券交易所、納斯達克股票市場也宣布29日交易將正常進行。
根據統計數字,這場颶風已不如預期嚴重,但仍可能會給美國造成70億美元經濟損失。
歐巴馬:這事還沒完
美國總統歐巴馬28日在白宮發表講話說,儘管熱帶風暴正在減弱,但「艾琳」途經地區的緊急狀態仍未結束,受災民眾仍面臨洪水和斷電等風險。他呼籲東海岸地區民眾今後數天內應繼續遵從各州和地方政府部署,防範災情蔓延。歐巴馬稱「這個危險的風暴將繼續帶來暴雨,我想讓人們明白,這事還沒結束」。
兩個核反應堆完全關閉
在27日「艾琳」抵達前,馬裡蘭州一個核反應堆因大風破壞被關閉。在風暴來臨前,為了防患於未然,當局關閉了新澤西州一個核反應堆。
災難過後
「艾琳」是「吹」出來的?
《福布斯》調侃稱,這是「颶風狂熱者製造出的颶風騙局」
颶風「艾琳」掠過華盛頓,卷過紐約,降格為熱帶風暴,一路向北吹。華盛頓放下擔子,紐約報了平安。而後,一些美國人開始質問,這場颶風到底是大自然的產物,還是僅僅是一場由美國政客和美國媒體吹出來的「巨大旋風」?
鏡頭:災後「恐怖」預測嚇壞觀眾
紐約是美國大都會,是媒體帝國陣地,是金融發電站,更是全世界最容易進入好萊塢災難片鏡頭的受災地。對於盤踞在曼哈頓的諸多美國媒體而言,不能錯失這次在家門口報導災難的機會。於是,眾多戴著頭盔和風鏡的知名記者競相描繪「恐怖」場景。
法新社29日一篇評論文章回顧了過去幾天美國媒體對「艾琳」的描述。"艾琳』還沒有到紐約,一家美國大媒體向觀眾展示所預測的災後情景:約翰·甘迺迪國際機場浸泡在6米多深的洪水中,華爾街徹底淹沒,紐約地鐵系統完全損毀……」
媒體:報導的是「別人」的話
美國多家電視臺報導「艾琳」的畫面中不乏記者頂著強風、麥克風沾著雨水、講話斷斷續續的場景,但有意思的是,背景畫面中,路人行走的姿勢卻是相當常態。
「有時,聰明地變換一下鏡頭角度,紐約的積水看上去便可更加誇張,」法新社評論說。更有甚者。一家美國電視臺的一名記者選擇站在下水道入海口處報導,翻卷的浪花將翻著泡沫的糞水一波又一波澆在他的頭上。但是,即便在平時,這處下水道入海口也沒有人駐足。可見,選擇報導地點、變換拍攝角度,確實不失為一種貼近主題的報導手法。法新社文章認為,客觀地說,媒體一浪高過一浪的颶風報導也許並不是他們的初衷,也許他們只是在報導他們被別人告知的事情,「別人」,包括美國國家颶風研究中心,氣象專家,還有政客。
高官:面對颶風紛紛表現活躍
從美國總統歐巴馬,到國防部長帕內塔,再到紐約市長布隆伯格,無一不在這次颶風來臨前後表現活躍。《紐約時報》等媒體認為,2005年致命的「卡特裡娜」颶風讓時任總統布希失分不少。而這次歐巴馬表現出一種完全不同的積極響應姿態,取消度假,宣布緊急狀態……新澤西州州長克裡斯蒂,一名共和黨總統選舉候選人的競爭者,颶風期間屢次出現在媒體鏡頭中。紐約市長布隆伯格,下達不少史無前例的指令。
雖然有人在這次颶風中喪生,但一些批評者認為,颶風帶來的損失與政府預告的情形實在相差萬裡。《福布斯》雜誌則稱,「經歷過這一次颶風的民眾在下一次真正颶風來臨時可能產生麻痺心理,從而引發嚴重後果。」文章調侃,這次颶風鬧劇是「颶風狂熱者製造出的颶風騙局」。 (新華社供稿)
(責任編輯:UN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