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艾琳」襲擊紐約時致一些路牌被毀。
「艾琳」掠過華盛頓 卷過紐約颶風「艾琳」掠過華盛頓,卷過紐約,降格為熱帶風暴,一路向北吹。而後,一些美國人開始質問,這場颶風到底是大自然的產物,還是僅僅是一場由美國政客和媒體吹出來的「巨大旋風」?
颶風前過分渲染災難紐約是美國大都會,是媒體帝國陣地,是金融發電站,更是全世界最容易進入好萊塢災難片鏡頭的受災地。
而對於盤踞在曼哈頓的諸多美國媒體而言,不能錯失這次在家門口報導災難的機會。於是,眾多戴著頭盔和風鏡的知名記者競相描繪「恐怖」場景。
艾琳』還沒有到紐約,一家美國大媒體向觀眾展示所預測的災後情景:約翰·甘迺迪國際機場浸泡在6米多深的洪水中,華爾街徹底淹沒,紐約地鐵系統完全損毀……」
看見這些報導,觀眾難免害怕。但當真正的「艾琳」吹到紐約,那些最年輕有為的電視記者們,包括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名記安德森·庫珀,舉著話筒,說的完全是另外一碼事。
玩手法「表現」局勢惡化法新社描述,美國多家電視臺報導「艾琳」的畫面中不乏記者頂著強風、麥克風沾著雨水、講話斷斷續續的場景,但有意思的是,背景畫面中,路人行走的姿勢卻是相當常態。
「有時,聰明地變換一下鏡頭角度,紐約的積水看上去便可更加誇張。」法新社評論說。更有甚者,一家美國電視臺的一名記者選擇站在下水道入海口處報導,翻卷的浪花將泛著泡沫的糞水一波又一波澆在他頭上。「情形似乎以一種惡劣方式持續惡化,」這名記者播報稱,「氣味真不好聞。」
但即便在平時風平浪靜的時候,這處下水道入海口也沒有人駐足。可見,選擇報導地點、變換拍攝角度,確實不失為一種貼近主題的報導手法。
28日,一名美國記者在海邊直播風暴時,突然被大量神秘黃綠色泡沫打遍全身。
預防如何掌握「度」?截至28日的統計數字顯示,全美已有18人死亡。
法新社文章認為,客觀地說,媒體一浪高過一浪的颶風報導也許並不是他們的初衷,也許他們只是在報導他們被別人告知的事情,「別人」包括美國國家颶風研究中心、氣象專家,還有美國政客。
事實上,對颶風這類可預測的自然災害,預防總是強於疏忽,但一些人在「艾琳」吹過後發現,預防著實需要一個「度」,如何做到「適度」、避免「過度」,值得探討。
下水道糞水淋滿身 敬業記者很「倒黴」28日,「艾琳」吹襲東部馬裡蘭州時,釀成一場令人目瞪口呆的「慘劇」。
一名敬業的美國電視臺記者巴恩斯在海邊直播風暴情況時,突然被大量神秘黃綠色泡沫打遍全身,他不以為意,還說泡沫「味道不佳」,但他這時也想不到,這些神秘泡沫竟是「原汁原味」的下水道糞水。
當時,他正在海濱小道上對鏡頭講解颶風來襲情況,此時時速96公裡的強風將大堆黃綠色的泡沫捲起,打在他身上。他還介紹說這些「有機物質」「有些黏稠」、「味道不好」。
後來報導說,這些打到巴恩斯身上、臉上的東西,其實是下水道中未經處理的糞水。報導稱,這些汙水在風暴期間流入海中,之後形成泡沫。網民對這位敬業而「倒黴」的記者表示同情,有人留言說希望他直接奔向醫院。(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