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記者 李百明
鵐鷸鶇鵯鴝,鶲鷚鶺鶬鶊……它來了它來了,它們一起飛來了。唉呀媽呀腦瓜子疼,怎麼一個也不認識呢,字到用時方知讀書少。記者的青島候鳥傳已暫告一段落,讀過系列文章的讀者一定滿腦子疑惑——這些鳥名咋這麼不友好呢。
搬出字典一查,咦,這些字古而有之。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鳥部和隹部就有154個字。鷦鷯、鷓鴣、鶺鴒等叫法流傳了下來,更多的則是被俗名替代,例如八哥,古名叫「鴝鵒」,慢慢地有些字被塵封在了古書裡。
後來,西方的鳥類命名法傳入中國。有些鳥類翻譯過來,沒有合適的名字,學者就從「故紙堆」裡,扒出一些很久無人使用的生僻字,命名了這些鳥。至於這幾個鳥部字原本指代的究竟是什麼鳥種,如今已不可考了。
接下來,咱們就把這些冷僻的鳥兒,請出來給大家認識一下:
鵐[wú]
外形像麻雀,閉嘴時,上嘴的邊緣不與下嘴的邊緣緊密連接。雄鳥羽毛的顏色較鮮豔。吃種子和昆蟲。種類較多,青島較長見的有黃眉鵐、三道眉草鵐等。
其中,黃胸鵐,俗名禾花雀,因為南方某省謠傳吃了可壯陽,短短幾年時間,從隨處可見如麻雀,吃成了瀕臨滅絕如熊貓。留給人們拯救黃胸鵐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鷸[yù]
體色暗淡,嘴細長,腿長,趾間沒有蹼。常在淺水邊或水田中吃小魚、貝類、昆蟲等,是候鳥。青島因為濱海,而且溼地眾多,鷸鳥種類豐富數量非常多。
鷸蚌相爭的故事婦孺皆知: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
鶇[dōng]
嘴細長而側扁,翅膀長而平,善走,叫的聲音好聽。種類很多,青島最常見的是烏鶇,另有灰背鶇、白眉鶇、虎斑鶇等。
其中,仙八色鶇身上至少有八種顏色,大自然真是造化鍾神秀。這種鳥據說全球僅存不到一萬,主要分布於南方,北方罕見。在青島見到仙八色鶇,大概如買彩票中500萬的概率吧。
鵯[bēi]
種類很多。羽毛多為黑色。大多成群活動,食野生漿果和昆蟲。常見的白頭翁就是鵯的一種,紅耳鵯在青島偶見。
白頭翁多入古畫,宋徽宗的《山禽臘梅圖》的兩隻鳥,即是白頭翁,提詩曰:山禽矜逸態,梅粉弄輕柔。已有丹青約,千秋指白頭。
鴝[qú]
鳥類的一屬,體小,尾巴長,嘴短而尖,羽毛美麗。
青島可見的有:紅脅藍尾鴝、藍喉歌鴝、藍歌鴝具美麗的藍色羽毛,北紅尾鴝、紅喉歌鴝、紅尾歌鴝則具紅色羽毛。
鵒[yù]
字義是鳥名。又叫鴝鵒,也叫八哥兒。全身黑色,頭及背部微呈綠色光澤,兩隻翅膀下都有白點,能模仿人說話。
八哥在青島多見於籠養,其實近年野外也常見,記者曾見十多隻的大群,跟在推土機後「撿漏」昆蟲,不甚怕人。
鶲[wēng]
鳥,身體小,嘴稍扁平,基部有許多剛毛,腳短小。捕食飛蟲,是益鳥。鶲的家族十分龐大,種類很多,遍布除兩極之外地區。
青島可見:羽毛暗淡的北灰鶲、灰紋鶲;羽毛美麗的白眉姬鶲、黃眉姬鶲、白腹藍鶲,偶見極其美麗的銅藍鶲。
鷚[liù]
鳥,身體較小,嘴細長,尾巴長,在地上迅速行走和奔跑(但從不跳躍),覓食昆蟲。種類較多,常見的有田鷚、樹鷚等。
鶺[jí]
鳥,背部羽毛顏色純一,中央尾羽比兩側的長,停息時尾上下擺動。生活在水邊,吃昆蟲等。種類較多,常見的有白鶺鴒、灰鶺鴒、黃鶺鴒以及山鶺鴒。
白鶺鴒因頭部黑白羽毛,俗名「張飛鳥」。《紅樓夢》裡「鶺鴒」暗示了賈府的衰落的大結局。
鶬鶊[cāng gēng]
鶬鶊是中國常見的黑枕黃鸝,為中型雀類。外形大小和金黃鸝相似,體長23-27釐米。通體金黃色,兩翅和尾黑色。
中國古人最喜歡的鳥類之一,寫黃鸝的詩詞不計其數,《詩經》裡有「春日遲遲,卉木萋萋。鶬鶊喈(jiē)喈,採蘩(fán)祁祁。」
【來源:半島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