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速器
汽車在轉彎時,車輪的軌跡是圓弧,如果汽車向右轉彎,在相同的時間裡,左側輪子走的弧線比右側輪子長,反之亦然。為了平衡這個差異,就要左側輪子快一點,右側輪子慢一點,否則就會產生所謂的轉向幹涉現象,使汽車轉向困難,就像同時踩制動一樣,因此也稱轉向制動現象。非驅動輪由於左右兩側的車輪相互獨立,因此不存在轉向幹涉現象。但驅動橋兩側的車輪如果用一根軸剛性連接,兩個車輪只能以相同的速度旋轉,當汽車轉向時,就會出現轉向幹涉現象。為了使驅動輪兩側車輪的轉速可以有所不同,人們便發明了差速器。它可以允許兩側的驅動輪以不同轉速行駛。
布置在前驅動橋或後驅動橋的差速器,分別稱為前差速器或後差速器,它們都是輪間差速器。如果將它布置在四驅汽車的中間傳動軸上,用來調節前輪和後輪之間的轉速,則稱為中央差速器。
差速器原理
如果不看到實物,你很難理解差速器的工作原理。因為你從圖片上無論如何都看不到整個差速器的部件,它是個封閉體,你看到的只能是部分結構。最普通的差速器由4 個傘形齒輪組成,左右兩個側齒輪分別與左右驅動輪相連,另外2 個小傘齒輪(也稱行星齒輪)則夾在左右側齒輪中間。4 個傘形齒輪合扣在一起。2 個行星齒輪與外面的環齒輪相連,而環齒輪則由傳動軸驅動旋轉。
當汽車直線行駛時,傳動軸過來的驅動力轉向90°傳遞到環齒輪上,環齒輪帶動2 個行星齒輪一起旋轉(和車輪旋轉方向一樣),並帶動側齒輪旋轉,從而驅動車輪前進。此時由於是直線行駛,左右兩個驅動輪所遇到的阻力一樣,因此,中間2 個行星齒輪並不自轉。當汽車轉彎時,左右車輪遇到的阻力就不同,左側齒輪和右側齒輪間就會產生阻力差,它便會使中間2個行星齒輪在繞半軸旋轉的同時還要產生自轉,從而吸收阻力差,使左右車輪能夠以不同的速度旋轉,讓汽車順利轉彎。
差速器鎖
奔馳G級 2013款 G 500
為了克服差速器可能造成車輪打滑而無法脫困的弱點,人們發明了差速器鎖。但是,當中央差速器的鎖死裝置在分離和接合時,會影響汽車的行駛穩定性,許多四驅汽車在鎖死差速器時都要求降低車速甚至停車後才能操作。後來人們又發明了限滑差速器(LSD),它的啟動更柔和,對行駛穩定性和舒適性較為有利,城市SUV 和四驅轎車基本都採用限滑差速器。限滑差速器殼體中有多片離合器。通過這些多片離合器,中央差速器可以自動按照比例主動向前後橋分配動力。一旦某一組車輪打滑,利用輪速差的作用,限滑差速器會自動把部分動力分配給不打滑的那組車輪。不過,限滑差速器往往是通過摩擦片來實現動力分配的,所以在重負荷、高強度越野時,由於摩擦片的長時間工作會產生高溫,從而影響到可靠性。因此即使配備了限滑差速器的四驅汽車,也會再配置一個中央差速鎖,在高強度、重負荷的越野路況時使用。
差速器是一種巧妙的機械結構,它能把相同大小的驅動力分配給兩個轉速不同的軸,從而可使兩軸的轉速不一樣。但也正因為這個特點,如果一根半軸上的車輪打滑時,或者說一根半軸上的驅動力為零時,由於差速器具有保證兩軸驅動力相等的作用,不打滑的驅動輪上的驅動力勢必也要為零。這樣的結果是,汽車仍不能從困境中脫險。此時無論如何踩加速踏板也不能使汽車前進,只能想法在打滑車輪下墊幹土、碎石、樹枝、乾草等,增大打滑車輪的行駛阻力,讓差速器將驅動力進行重新分配,以使汽車脫離險境。
為了應對差速器的這個弱點,解決方案之一是採用限滑差速器(LSD),減小差速器的作用;另一個方案就是乾脆將差速器鎖死,不讓它起絲毫的差速作用。如果將輪間差速器鎖死,則左右兩個車輪會同速旋轉;如果將軸間差速器(又稱中央差速器)鎖死,則前輪和後輪保持同樣轉速。如能將四驅車的前差速器、後差速器和中央差速器全部鎖死,那麼,即使有3 個車輪打滑,汽車也能擺脫困境。
託森C型中央差速器
奧迪quattro四輪驅動系統一直採用託森差速器作為中央差速器,並隨著託森差速器的進步而進步。目前最先進的託森差速器已發展到第三代,也就是託森C型。託森C適用於將驅動力從前往後傳遞的全輪驅動車輛的中央差速器。與普通的速度感應式限滑差速器不同,託森C是全時轉矩感應。前軸和後軸上的轉矩分配可以根據道路行駛情況的變化而實時變化。當任何車輪打滑之前,託森差速器便自動地將動力向抓地力最大的車輪轉移。得益於託森C型差速器的特別設計,沒有離合裝置,也不需要預負載,託森C型差速器就能依靠機械設計及時做出反應。奧迪採用的託森C 型中央差速器,在正常情況下按前後40:60 分配驅動力。根據行駛情況需要,它最多可把60%的驅動力輸出到前軸,或把80% 的驅動力輸出到後軸。奧迪採用的轉矩感應式託森C 型中央差速器主要由差速器外殼、行星齒輪、太陽輪、環形齒輪及摩擦盤等組成。行星齒輪與環形齒輪、太陽輪內外相互嚙合。太陽輪和環形齒輪分別與前驅動軸和後驅動軸的動力連接。當環形齒輪與太陽輪的轉速不等時(某一驅動軸有打滑趨勢),行星齒輪會被迫產生自轉運動,這個自轉運動又會導致與環形齒輪或太陽輪的軸向相對運動。軸向運動的壓力對安裝在裝置內的摩擦盤施加壓力,產生內摩擦力,因此限制了相對運動,也就限制了打滑驅動軸的運動,從而增加不打滑驅動軸的轉矩。
冠齒中央差速器
當我們還沒完全弄明白託森C型差速器是怎麼回事的時候,奧迪又推出最新一代的中央差速器,並已裝備在RS5、A7 和最新款A6 轎車上。它比奧迪現在正使用的託森C 型中央差速器性能更好,重量更輕。正如其名稱所示,冠齒差速器中有兩個冠形齒輪並相扣在一起。它們的外側分別通過平行軸與前傳動軸和後傳動軸相連,分別負責向前輪和後輪傳遞驅動力。它們的內側則與組成十字形的四個小齒輪嚙合。
但是,請注意,由於兩個冠形齒輪與中間小齒輪的嚙合點高低不同,「后冠形齒輪」的嚙合點高,「前冠形齒輪」的嚙合點低,而且高低之比為60:40,根據槓桿原理,「力臂」更長的「后冠形齒輪」得到的力矩就較大,並且與「前冠形齒輪」所得的力矩之比為60:40。因此,在正常條件下,雖然兩個冠形齒輪以同樣轉速旋轉(四個小齒輪自身並不旋轉),但向後軸和前軸傳遞的動力卻不同,而且後軸/ 前軸的驅動力比為60:40。當某個車軸出現滑動時,兩個冠形齒輪的轉速就會不同,導致四個小齒輪產生自轉,進而導致兩端的離合器片(圖中紅色)相互擠壓,從而產生自鎖反應,最終改變傳向後軸和前軸的驅動力分配比例,並且使後軸/ 前軸的驅動力比例可以在85:15 到30:70 之間連續變化。
本文來源:網易汽車綜合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