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微發黃的糖漿,散發出一股淡淡的香味。「這可不是一般的糖漿,而是食品級低聚木糖,能潤腸護肝、降低膽固醇。」6月24日,在位於漯河市的河南源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企業負責人李源隆自豪地說。
讓人意外的是,這種具有保健功能的產品竟然來自玉米秸稈、玉米芯、棉籽殼、花生殼等。「8噸玉米芯生產1噸低聚木糖,1噸低聚木糖售價高達十多萬元。年產1000噸低聚木糖,能消耗1萬噸左右的玉米秸稈。」李源隆說,他們通過發展循環經濟生產的功能性低聚木糖等產品,不僅被蒙牛、雙匯、君樂寶等眾多國內企業使用,還打入了美國市場。
通過精深加工,發展功能性、保健性和醫用食品,是「中國食品名城」漯河市延伸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的重要舉措。據介紹,除源隆生物等本地企業外,漯河市還新籤約了上海京元、福建蔡記等一批功能性、保健性食品項目。
玉米芯、玉米秸稈等變成了廣泛應用於食品、保健品領域的高附加值的低聚木糖,那玉米本身去哪裡了?
在漯河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可口可樂公司漯河生產車間裡,一派忙碌景象,一罐罐飲料正從這裡出發銷往全國。一牆之隔的,是美國嘉吉(漯河)食品有限公司。一根管道穿牆而過,嘉吉的糖漿直送可口可樂車間。而嘉吉糖漿的主要原料,正是來自漯河和周邊地區的玉米。
「美國嘉吉(漯河)食品有限公司擁有我國最大的單線果糖生產線,年產果葡糖漿30萬噸,年需澱粉35萬噸,轉換玉米50萬噸以上。」漯河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吳玉培說,這種「產購儲加銷」一體化、產業鏈上下遊企業集聚發展的特徵在漯河十分突出,構建了從田間到餐桌的糧食產品完整供應體系。
據悉,今年,漯河市又引進了美國嘉吉20萬噸預混料項目,將利用玉米提取澱粉和果糖後形成的副產品,加工成飼料母料,完善玉米深加工全產業鏈。
「玉米之旅」有力帶動了玉米種植、收購、儲存到物流配送、初級加工、食品生產的玉米產業鏈。在臨潁縣,天嘉生化和天冠生化兩家企業年加工轉化玉米50多萬噸,帶動了該縣及周邊縣區的玉米良種培育和規模種植。「我們這裡任何一家食品企業,基本都能在『家門口』找到其發展所需的要素供給。」臨潁縣委書記陳紅陽說。
一根玉米,通過加工變成果糖,用於飲料生產;而玉米秸稈、玉米芯等也通過科技成果轉化,變成功能性食品……在漯河,這種「糧頭食尾、農頭工尾」集聚集群發展、精深加工增值,不斷延伸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的故事越來越多。(記者 郭海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