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報記者 王健高 通訊員 韓洪爍
近日,中國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
圖片來源:科技部
為「奮鬥者」號深潛海底精細地形測量任務提供技術支持、創造國產裝備海洋測繪深度新紀錄的「11000米全海深近底多波束測深」等系統,是由山東科技大學測繪學院教授羅宇帶領海洋測繪裝備團隊參與研發的。
這個由10餘名教師和研究生組成的「小團隊」,在科研路上頻出成果:研製了多款高端海洋探測裝備、破解了海洋聲學探測裝備領域一批關鍵技術難題,部分技術和產品已進行產業化推廣。
在山東科技大學測繪學院,像海洋測繪裝備團隊這樣的科研團隊有二十餘個。80多名教師「人人有團隊,人人做項目」,科研項目涵蓋了遙感、導航、海洋測繪、礦山測量、海洋災害應急等方向,實現了「產學研」無縫對接。
圖片來源:山東科技大學官網
小團隊讓創新「活」起來
12年前的夏天,石波來到山東科技大學測繪學院不久,便加入了學院移動測量團隊,並在船載一體化測量方面取得了關鍵技術突破,2019年6月,石波代表移動測量團隊拿到了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軌道交通隧道病害綜合檢測裝備與健康診斷系統」的一張「入場券」,負責研發軌道交通隧道病害移動式綜合檢測裝備,為隧道病害檢測「智慧化」攻關。
建「小團隊」,出「大成果」。該學院決定重點圍繞遙感、地理信息、海洋測繪等前沿科研方向,獲得標誌性成果,提升了學院的學術研究和服務社會能力。
該學院院長陽凡林帶領的「水下地形測量」團隊,合力完成的「複雜海域高精度全覆蓋地形測量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項目,容納了遙感、地理信息、聲學探測等專業的人才,研發了一套效率高、風險低、精度高的海洋測量技術與方法,為海底資源開發、海洋權益維護和海洋科學研究「護航」,提高了我國海底地形測量技術水平。
科研成果「落地生根」
「讓科研成果落地生根是我的首要科研目標。」測繪學院教師王瑞富深有感觸地說,他帶領團隊與自然資源部北海預報中心合作,基於團隊承擔的國家海洋行業公益課題,構建了「綠潮監測與漂移預測信息平臺」,每年為青島綠潮災害應急提供業務化服務。
在山東科大測繪學院,一個個「小團隊」針對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高端裝備國產化等國家戰略,研製全覆蓋地形測量技術體系及裝備、「智慧交通」移動測量技術及裝備,研發國產系列高分衛星數據處理系統,實現產業化,並牽頭和參與制定國家、行業標準(規程)6項,服務國家和地方需求,相繼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測繪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一等獎及中國海洋工程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等榮譽,先後研發了海洋測量技術與方法、中國海大陸架劃界關鍵技術、多波束測深精細處理軟體等技術,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陽凡林介紹,學院以「一團隊一特色」為主線,以「協同創新」為抓手,不斷深化與政府、科研院所和企業的合作,促科研成果「落地」。
瞄準海洋測量國際前沿,研發多波束測深儀、水下組合導航系統等海洋聲學探測裝備,獲得6000萬元以上銷售收入,成果直接應用於我國向聯合國大陸架委員會提交的劃界文件中;助力生態環境保護,研發了具有自動化、高精度、快速處理能力的高分衛星數據處理系統,服務於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京津冀及山東半島等多個區域「霧霾」等生態環境監測……
在一張比例尺稍小一點的地圖上,要想找到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並不容易。可是,通過對衛星遙感信息進行分析,卻可精準「捕捉」到這裡發生的著火點。山東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孫林告訴記者,經過複雜的建模、分析,反覆的科學實驗,打造了一套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天空地」一體化秸稈焚燒火點遙感監測系統,實現山東全省範圍內秸稈焚燒火點監測。
該學院教師艾波與自然資源部北海局、交通部海事局等部門合作,構建了國家海上搜救環境保障服務平臺,近3年已為各界用戶提供漂移預測服務3000餘次,在東海「桑吉號」碰撞等重大突發事故應急處置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系統服務區域已擴展到印尼、馬來西亞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宋慈(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