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多樣性造就了地球生機勃勃的神奇景觀,而下面的基礎生物學十大實事更是為我們打開了眼界。
熱帶企鵝是真實的:通常人們會認為企鵝是生活在寒冷的南極洲,而炎熱的熱帶雨林則屬於鸚鵡的世界。事實上,一些體型較小的企鵝物種棲息環境會在熱帶地區,加拉帕戈斯企鵝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是唯一生活在赤道以北的企鵝物種。它們能夠適應溫暖的氣候。
蚯蚓一切為二無法再生成兩條蚯蚓:人們會認為蚯蚓的身體被一切為二,之後會逐漸生長成兩隻蚯蚓。事實上這是認知誤區,蚯蚓是一種較為複雜生物,身體前段部分和後段部分結構不同,它長有5個心臟,有色血液,擁有像雞一樣的砂囊。當它被切開時只有包含腦神經結的一部分存活並再生出其它部分,被切下的另一部分無法再生。
烏鴉是真實的「歌唱家」:雖然烏鴉的叫聲令人感到不悅,聲音沙啞刺耳,但它是一種高智商、靈敏性較強的鳥類。烏鴉的發音較為複雜,能夠表達不同信息,例如:尋找食物、掠食者警告、聯繫叫聲等。
負鼠很難使用尾部倒掛:北美洲維吉尼亞負鼠較為特殊,是北美洲唯一的有袋動物。澳大利亞負鼠經常被描述為尾部倒掛在樹枝上,事實上僅有年輕的負鼠能夠尾部倒掛起來。維吉尼亞負鼠身體過重,缺少足夠的肌肉支持身體倒掛在樹枝上。
許多鴨子叫聲存在很大差異:嘎嘎叫聲通常來自雌性綠頭鴨,但這種叫聲很難代表所有鴨子叫聲,在自然界存在的鴨子種類較多,其中包括:航行遠洋的、吃魚的、吃草的、棲息在湖泊的、潛水的等,它們的叫聲都各不相同,並不統一。
大蟒蛇並不危險:毒蛇被人們認為具有威脅性,因此更認為體型龐大的大蟒蛇更加危險。事實上,大蟒蛇常被混淆為蟒蛇,兩者具有明顯不同的牙齒結構。大蟒蛇最大體長為4米,至今未出現任何導致人類死亡的事例。相比之下,體型最大的蟒蛇長度達到6.7米,非洲巖蟒能夠在野外環境中吞食人類,網紋蟒蛇能夠盤旋在橡膠工人身體上,使其窒息身亡。
鳥類嗅覺的真相:許多野生動物愛好者會建議:請不要拿走剛孵化的小鳥,或者接觸鳥窩,成年鳥會聞到你的氣味一直追隨你,直至你將小鳥和鳥窩送回原處!事實上,多數鳥類缺少嗅覺神經,因此很難跟蹤到任何氣味。但是禿鷲卻是例外,它們使用敏銳的嗅覺,能夠探測到數公裡以外腐爛屍體散發的氣味。
有毒動物有時是被動的:一提及有毒動物,人們會立即想到毒蛇,它們會主動攻擊侵略者,但是有毒動物的定義更加廣泛,黑頭林鵙鶲是一種有毒鳥類,它們釋放毒素方式是被動的,侵略者必須首先接觸,它們在對抗中才能使侵略者中毒。
食肉猛禽也吃素:一些猛禽像獅子、鯊魚、狼一樣具備超級捕獵能力,但並非所有食肉猛禽都不吃素,生活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的棕櫚堅果禿鷲就是一個典型例子,不同於其它禿鷲物種,其頭部長有羽毛,除了吃少量腐肉之外,還會用像剃刀一樣的喙部吞食棕櫚堅果。
鯊魚也可能淡水捕獵:牛鯊體長3米,體重達到500公斤,可以在淡水環境中捕食,它們尿液排洩率非常高,意味著能夠處理缺少鹽分的淡水環境,但令人遺憾的是,當它們在淡水中捕食時,也會增大被人類捕殺的概率。據悉,共有5種鯊魚屬於「江河鯊魚」,它們能夠適應江河環境數個月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