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刀砍人者曾經在大興區精神病院醫治攝影/本報記者 鬱驍
來源:北京青年報
《男子超市買刀砍人 致一死三傷》追蹤 記者昨赴大興精神病院探訪
京開高速與六環交叉的雙源橋西北角,幾棟灰色的低層樓房並不起眼。靠近京開高速的一個鐵柵欄門緊閉,鐵門裡面的影壁上,「以病人為中心」的宣傳語已經被侵蝕得不那麼清楚。
只有樓頂的標識和門旁的標牌說明了這所醫院的不同大興區精神病院。前日在馬連道超市傷人的王某被證實曾於去年9月被這裡收治,並於今年年初由於症狀消失出院。「當他出院後,我們就不負責他的監護了。」該院負責人稱。
事實上,伴隨王某的事情,精神障礙者的監護問題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誰應該對他們發生的種種悲劇承擔責任,對於他們的社會監護又出現了哪些問題?記者日前對此進行了調查。
昨天上午11點30分,大興區精神病院的院子裡停放著幾輛小轎車,很安靜,偶有工作人員進出。靠近南側的幾棟樓,窗戶外面都加了鐵柵欄,高層的一些窗戶索性由帶有小孔的鐵板封閉起來,根據指示牌,其中幾棟是戒毒病房樓,聽不到樓裡傳來任何嘈雜的聲音。
當初發病時
民警送進醫院
位於院子最北側的一棟樓是精神病病房樓,一層是行政辦公區,在這裡我們見到了大興區精神病院院長韓書文。出於對病人隱私的考慮,韓書文並沒有透露太多王某的個人信息。
據他介紹,病人有一些被害妄想的症狀,起初病人收治的時候是民警送來的。「他報案跟民警說,有人要害我,要殺我,民警覺得這人可能有精神疾病,就給我們送來了。」韓書文說,接診之後,病人家屬顯得不太願意配合,拒絕提供關於患者症狀及表現的一些信息。
韓書文解釋,醫院使用世界通用的標準對精神病患者進行診治,根據王某被害妄想這種症狀,醫生判斷可能是分裂症。然而,確診分裂症需要至少半年的病史信息,由於這種信息缺失,醫生很難作出判斷。
家屬接走時
他病情穩定
住院期間,王某的表現與常人無異,韓書文也並不願意說太多。韓書文介紹,主要的治療方法就是藥物治療和電擊痙攣兩種,其他方法作為輔助。在王某病情穩定之後,家屬就將王某接走了。「他和所有病人一樣,我們該怎麼治就怎麼治,好了就讓家屬接走。」韓書文說,王某入院時間並不長,似乎也沒有醫生、護士對他有特別的印象。
韓書文表示,全北京市只有六七千張精神病院床位,相對於北京市15萬精神病患者來說不過是鳳毛麟角,因此只要患者症狀消失即可出院。醫院確實有些長期患者,大多是因為沒有家屬,甚至家屬同樣罹患精神疾病,無法出院。
王某出院時,《精神衛生法》尚未實施。韓書文以及醫院醫務科的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只要患者病情穩定,家屬同意就可以接走,但精神病會有復發的可能。至於王某在傷人時是否處於發病狀態,就需要看有關的鑑定結果了。
「精神病人
不應區別對待」
二樓以上都是病房,大約12點30分左右,記者來到了二樓的病區。在樓梯口,一扇銀色的金屬門是病區的入口,設有一套語音通話系統。一位醫生剛剛吃完午飯,從口袋中掏出鑰匙打開了門。大約兩米寬的樓道裡擠滿了穿著病號服的患者,並不嘈雜,也不混亂。
在醫務人員的引領下,記者一直往裡走,大約有十多間病房,每間房屋依據面積大小塞滿了病床,少的有六七張,多的則有十幾張。大部分病房裡,單人床兩張兩張地挨著擺放,以節約空間。整個病房和樓道的構造與普通醫院並沒有什麼不同。
一位醫生一邊號召患者回到病房休息,一邊告訴記者,由於剛剛吃過午飯,患者大多也剛剛服用過藥品,因此都在樓道裡擠著。也有少量的幾位病人在醫生的招呼下回到床上躺下,因為實在沒有其他的地方可以呆著了。
韓書文跟一位上了歲數的大媽打了個招呼,「吃藥了嗎?」大媽笑著回答「吃了吃了」,看起來與普通人無異。「我常和同事說,精神病人首先是人,我們不應該區別對待,他們也享有人權。」
文/本報記者 羅丹陽 實習記者 李一
線索提供/楊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