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屋》|最接近地獄的地方——西伯利亞

2021-01-15 丁目文娛閣

俄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半自傳體小說《死屋手記》中寫道:「後來我才懂得,除了自由被剝奪,除了強制勞動,在苦役生活中還有一種痛苦,比其餘的一切更為強烈的痛苦。這就是:強制的同居。」

初讀這句話,我甚至以為流放生活只是類似於寄宿學校的生活——我只看到了強制的同居,以為不和睦的舍友關係,會在陀氏這裡找到共鳴。

而當我讀完了丹尼爾·比爾所寫的《死屋:沙皇統治時期西伯利亞的流放制度》之後,我才意識到自己大錯特錯——根本沒有理解陀氏的苦難,只是在勉強地尋找和陀氏的共鳴,頗有些「欲賦新詞強說愁」之感。

這本《死屋:沙皇統治時期西伯利亞的流放制度》的作者丹尼爾·比爾教授目前任教於英國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歷史系,研究興趣集中在19世紀俄國的犯罪、恐怖活動以及懲罰措施。對於俄國的近代史,丹尼爾·比爾教授絕對是有一定發言權的。

在這本紀實作品《死屋:沙皇統治時期西伯利亞的流放制度》中,丹尼爾教授運用19世紀的新聞報導,官方報告和俄國小說,甚至還起用了俄羅斯歐洲部分和西伯利亞檔案館中大量此前不為人知的一手資料,講述了沙皇對西伯利亞這個可怕的「人間地獄」的管理,和西伯利亞對後期布爾什維克組織的重要影響,為我們呈現了西伯利亞流放制度的殘酷、囚犯的悲劇命運。

1. 流放制度的發展

早在16世紀末,伊凡雷帝的指定繼承人在烏格利奇被人謀殺,於是烏格利奇人組成了一隻起義隊伍,殺死了有嫌疑的兇犯和來自莫斯科的官員,這件事引起了克裡姆林宮的憤怒,起義者在受到折磨和殘害之後,被放逐到西伯利亞。

這只是流放制度開始不久的一個事例。俄國起初將罪犯或者流浪者流放到西伯利亞,是為了徵服這一大片東部土地。因為在沙皇迅速的擴張中,寒冷、廣闊的西伯利亞出現勞工、農民、商人的持續短缺。

根據流放制度最早的資料,流放制度不僅可以使沙皇能夠把難以管束的臣民逐出俄國歐洲部分,還可以令他們成為在西伯利亞的戰略要地的移民和苦役犯。

在這種看似「一舉兩得」的想法下,沙皇政府更是加大了流放的力度。隨著流浪在1823年被定為犯罪行為,僅在1826年至1846年的20年中,被流放到西伯利亞的16萬人中,有48500人以流浪者的罪名被流放的,比例達到30%。

1826年,十二月黨人起義失敗,他們被沙皇流放到西伯利亞,前往涅爾琴斯克的礦山進行艱苦的體力勞動。

1863年,波蘭人第二次起義失敗,由於西伯利亞中心省無法容納下這些波蘭人,於是,波蘭起義者被轉移到更往東、更偏遠的地區。然而這對於看管和監督仍然壓力很大,於是在1866年,沙皇發布了一系列波蘭起義者的減刑措施。

直到19世紀末,在西伯利亞的監獄中曝光的女囚犯自殺事件(因為被鞭刑,人格和尊嚴受損),以及食人事件,引起了歐洲世界的轟動,國際上很多名人都發生抗議俄國的此種制度。馬克·吐溫含淚道:「如果這樣的政府只能用炸藥來推翻,那麼感謝上帝賜予我們炸藥!」

20世紀初期,布爾什維克黨人開始活動,大多數都被流放到西伯利亞,但是對他們來說,尤其是一些貴族,這是一個學習和整頓自己隊伍的機會,比如列寧。

在那裡,他在一個同情「政治人物」的婦女家中租了一個舒適的房間,並在著名藏書家根納季·尤金的圖書館裡收集資料,一邊等待著自己最終的流放目的地的確定。

直到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權利移交給了臨時政府,象徵專制統治象徵的流放制度正式廢除。

2. 流放者及其家庭的悲劇命運

對於流放犯來說,流放到西伯利亞不僅是一種身體上的折磨,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折磨。由於西伯利亞環境冬季漫長且寒冷惡劣,很多流放犯是凍死在路上。而在流放途中,不僅有寒冷的威脅,還有疾病、酷刑的威脅。

他們很多人住的營地都是「即將傾頹,設計不合理,極其狹窄,養護糟糕,室內骯髒」,通常是一百多人擠在一個狹窄的空間內,沒有新鮮空氣,秩序混亂。

而他們所從事的勞動更是繁重艱辛,很多流放犯會用傷害自己的方式來逃避過重的勞動。

除此以外,他們居住的房間內骯髒、混亂,在角落裡放著一個糞桶,他們的大小便都在房間內解決。每天與跳蚤、蟑螂、老鼠為伴,再加上他們配發的床單用品,經常是上一個流放犯用過並且沒有清洗過的,於是,皮膚病也在西伯利亞肆虐。

說到在西伯利亞最殘忍的,莫過於鞭打了。

在1851年,夾道鞭笞取代了鞭刑,成為西伯利亞最恐怖的懲罰方式。排在疼痛前兩位的就是皮鞭和樺樹條。

為了確保打在受刑者身上足夠疼,樺樹條既不能太鮮嫩,也不能太幹。

很多施刑者當初亦都是受刑者,他們絕不會在自己手底下的流放犯施以同情心,甚至可能會以此來發洩自己的不滿。當然,如果出錢賄賂施刑者則另當別論,但是這種行為一旦被發現,施刑者也要受到鞭打。

在俄國有個傳統:受過教育的俄國人和婦女不受肉刑(即鞭打)。當女流放犯西吉達因為在獄中領導絕食抗議,被罰用樺樹條鞭打一百下。鞭打之後,西吉達便和其他獄友一起服毒自殺。

流放過程中不僅僅是流放犯本人遭受侮辱,他的家人也同樣在劫難逃。

沙皇為了讓前往薩哈林島的流放犯能夠更穩定、更賣力地服務、勞動,便誘騙流放犯的家人一起前往,當局承諾會負責他們的衣食住行,並會給予補貼。

然而,這段謊言,讓噩夢真正地開始了。

在薩哈林島的流放犯的妻子和女兒,已經不是家人,而是某種商品——換取管理人員的寬宏大量和伏特加,甚至是抵消欠債。在這種男多女少的生存環境下,往往也會發生一個流放犯誘騙婦女去殺了她的丈夫········薩哈林島上的謀殺案並不少見,賣淫也是尋常事。

更駭人聽聞的是,一個苦役犯的12歲和14歲的女兒,都已經染上了梅毒。6歲的小女孩在蒸汽船上被其他流放犯強姦,在當時也並不是罕見的事。

島上僅有的真正的行當是賭博、伏特加和賣淫。

男孩的處境或許會比女孩稍微好一點,但是看到「一個11歲的小男孩,他喝酒,打牌,對婦女感興趣「,不免讓人覺得無比痛心。

島上四處是暴力和苦難,男孩在這種環境下生長根本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反而在還未成年的時候,已經對社會有足夠的殺傷力。這些孩子都被稱為「正在成長的新一代苦役犯「。

薩哈林的家庭根本不是繁榮、勤勉的流放定居者社區的基石,而是成了刑法殖民地的貧困和道德淪喪的一個象徵。

3. 流放制度對於西伯利亞乃至俄國的影響

顯而易見,這種恐怖的流放制度給俄國帶來的影響是甚遠而沉重的。

流放初期,沙皇意在發展西伯利亞,但是從俄國的歐洲部分前往西伯利亞的流放犯,被各地官員一層層地扣留,到達西伯利亞的多是一些老弱病殘,幾乎沒有從事辛苦勞動的能力。而沙皇早先定下的發展西伯利亞的殖民目標與實際的流放制度也是背道而馳。

流放制度讓大多數流放者聚集在西伯利亞人口密度較高、基礎設施也相對較完善的地區,而這些地區恰恰也不需要流放犯的進入,反而是更加偏遠的地區需要流放犯去開拓。但是矛盾就在這裡:偏遠的地帶因為基礎設施和資源等各方面不完善,殖民的成本很高,國家又並沒有將流放犯引入偏遠地帶。

《俄國思想》稱:「流放制度不但沒能加強殖民浪潮,反而阻礙了它,讓西伯利亞在俄國人眼中成了罪犯和叛徒之地。「

這也並不是俄國歐洲部分對西伯利亞的偏見。很多流放犯進入西伯利亞殖民地,帶過去的不僅僅是勞動力,也包括糟糕的品行和暴力,這對於自願移民去西伯利亞的人來說,不僅僅是一種威脅,同樣也是該地區的負擔。

一旦1917年的流放制度被廢除,流放營地的看守人員、營地附近的普通百姓,必然會受到被釋放的流放者的騷擾和威脅,從而阻礙當地的經濟的發展。這對於原本貧瘠且資源匱乏的西伯利亞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但是,如果能夠從樂觀的角度,重新審視這個長達將近五年的流放制度,那麼它唯一給國際上帶來的好的影響恐怕就是就是:給了布爾什維克充分的時間和機會。

國家對列寧和託洛茨基的寬鬆待遇,不僅揭示出社會等級和財富能長期解緩西伯利亞流放的惡劣環境,同時也揭示出國家並不直銷他們書生氣激進主義的萌芽力量。

雖然十月革命並不會依附流放制度的存在與否而到來或是取消,但是流放制度,尤其是在它的後期,對布爾什維克主義的崛起確實有一定促進作用。

沙皇俄國的愚昧和無知,正好給了布爾什維克黨人對於苦難的體驗和自我意志的磨練,為他們今後的革命事業的勝利埋下伏筆。

而這個跨越了四個世紀的恐怖之地,這個布滿屍體的遼闊土地,也終於有機會回歸平靜。

閱讀推薦:

陀思妥耶夫斯基:窮人,就要有窮人的樣子

獨立電影:DV開啟的社會影像記憶

相關焦點

  • 西伯利亞神秘 「地獄之門」
    西伯利亞維科揚斯克深坑被稱為「地獄之門」,近年來這處深坑逐漸擴大和變深,專家分析稱這是氣候轉暖融化永久凍土層所致。
  • 世界奇觀:西伯利亞的「地獄之門」是怎麼形成的?
    地獄之門的稱呼真是太老舊,到處都是地獄之門。天坑型地獄之門,2014年 俄羅斯礦洞天坑圖示:2014年俄羅斯西伯利亞天坑事件,gates of hell (地獄之門)2014年,俄羅斯西伯利亞彼爾姆地區的一個廢棄的鉀鹽礦區突然坍塌,出現一個巨洞,還好這地方早就廢棄,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 西伯利亞的地獄之門中究竟有什麼東西?會讓地獄之門每年持續擴大
    就比如西方和東方,東方相信輪迴,西方則是信仰天堂和地獄。那對於西方人所覺得恐怖的地獄地道是怎麼樣的呢?它難道真的存在嗎?最近也有人說,真的發現了進入地獄的門。今天就和大家講一下,這個被發現的地獄之門是怎麼回事。據說這個被說得像真的一樣的地獄之門,是在西伯利亞發現的。
  • 西伯利亞現神秘巨洞,規模之大如冰封地獄
    俄羅斯西伯利亞「亞馬爾半島」曾被稱為「世界盡頭」。近日,俄羅斯衛星拍攝到該地區又出現4個圓柱狀的巨大天坑。自前年以來,這個「世界盡頭」的地區已經出現了七個超級巨坑,外加幾十個較小柱坑。此前科學家研究說,出現天坑的原因是全球變暖,甲烷氣衝破永凍層所致。然而最新的情況以無法用這個原因來解釋。
  • 西伯利亞驚現38℃高溫,全球變暖致「地獄之門」越來越寬
    圖片來源:NATGEO IMAGE COLLECTION)曾經是一條小溝壑的西伯利亞巴塔蓋卡坑如今成了寬約900米的巨型塌陷。這處塌陷是地球上最大的解凍滑坡,被當地人稱為「通往地獄的大門」。據《科學》報導,今年6月,距離巴塔蓋卡坑僅75公裡、被稱為全球最冷人居地之一的小鎮上揚斯克的溫度達到38℃。這是北極圈地區記錄的最高溫度。
  • 俄羅斯西伯利亞野火蔓延 列車穿越其間如入地獄
    2018年5月16日訊,環球網綜合報導 據英國《每日郵報》5月14日報導,近日,俄羅斯西伯利亞的一條鐵路旁燃起熊熊野火,相關視頻記錄了一輛列車穿越火海的畫面。圖片來源:視頻截圖西伯利亞一些地區正面臨災難性野火,其中,阿穆爾河畔共青城被火焰包圍,煙霧瀰漫。整個俄羅斯著火面積約2.37萬平方英裡(約6.14萬平方千米),面積幾乎是威爾斯的三倍。
  • 西伯利亞有一個地獄之門,每年擴大塌陷30米!附近的居民不淡定了
    西伯利亞有一個地獄之門,每年擴大塌陷30米!附近的居民不淡定了在西方,關於人死後會去什麼地方,那邊有著獨特的說法。信仰上帝的教徒們會上升至天堂,而壞事做盡的人只會墜入無盡的地獄。而這種存在於人們想像中的地方真的有嗎?
  • 西伯利亞有一個天然形成的深坑,被當地人稱作地獄之門!
    西伯利亞的巴塔加卡深坑,被當地人稱作「地獄之門」,科學家分析是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凍土層融化,然後地面塌陷形成。如下圖所示,位於西伯利亞的維科揚斯克,巴塔加卡深坑長度1.6公裡,深100米,在廣袤的平原上非常顯眼,猶如一隻蝌蚪。在2009年,研究人員還在巴塔加卡深坑內,發現了許多遠古時期的動物化石,有麋鹿、猛獁象、野馬等等,甚至還在永久凍土中,還發現了4000多年前的動物木乃伊。
  • 全球變暖開啟西伯利亞地獄之門,科學家:其千年病毒或可毀滅地球
    西伯利亞,是目前人類居住地中最寒冷的一個區域。近日,有位西伯利亞的居民在外出時,睫毛上瞬間布滿了一層霜。該地區冬天的平均溫度在零下六七十度,有人還說,有一種冬天叫「西伯利亞」。就是一個如此寒冷的地方,居然隱藏著能毀滅世界的地獄之門——西伯利亞凍土層。本來西伯利亞凍土層可以說是永久性的,如果沒有出現什麼變異的話,那裡的凍土應該永遠也不會解封。但是隨著近年來全球變暖的影響,西伯利亞凍土層開始慢慢重現天日。1960年,西伯利亞經歷了一次很大規模的森林清除。
  • 西伯利亞的「地獄之門」凍土層加速解凍,可能釋放遠古病毒
    今年夏天,在俄羅斯的西部利亞的巴塔蓋地區記錄了有史以來的最高氣溫----38攝氏度,巴塔蓋人類最冷的常住地之一,今年當地人民體驗了一把熱帶人民的生活。氣候變暖導致「地獄之門」的開啟巴塔蓋被俄羅斯人稱為「通往地獄的入口」,這裡是是地球上最大的解凍滑坡。在1960年代,記錄一條黑暗的溝壑,隨著多年凍土的融化和融化的水衝擊,帶走了很多沉積物,這條在疤痕逐年擴大。
  • 最接近地獄的系外行星,環境非常惡劣但可能演化出生命
    那麼,有沒有最不適合生命生存的系外行星呢?答案是有的,科學家表示,這顆星球用地獄來形容再合適不過了。宜居性的概念是以地球為模板發展起來的,科學家甚至提出了超宜居性的概念。而與之相反的是,惡劣的環境不適合生命的存在,系外行星K2-114b就是這樣一顆環境惡劣的星球。
  • 世界上最恐怖的地方,地球上12個地獄入口
    說到世界上最恐怖的地大家一定會想到一些鬧鬼的地方,比如之前介紹的中國十大驚悚地點,但是今天要介紹的幾處有著恐怖傳說的地獄入口,許多宗教對死後世界自有一套邏輯
  • 文豪野犬:天人五衰or死屋之鼠?傻傻分不清楚
    但是,也有一些不太知名但很有存在感的組織,比如天人五衰,比如死屋之鼠。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他們~說起「天人五衰」和「死屋之鼠」這兩個組織,都和一個男人有關係,就是--費奧多爾·米哈伊洛維奇·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既是「天人五衰」組織中的一員,又是「死屋之鼠」組織的頭目。
  • 探索 地球上最接近地獄的生物
    如果真的有地獄,那麼一定是海底。「在沒有光的地方,我們只是隨便長長。」它是海底最孤單的魚,別人能直接看到它在想什麼,所以沒人願意和它交朋友。它會給你帶來最強烈的恐懼,它就是深海恐懼症的化身。viperfish 蝰魚
  • 稻城亞丁—最接近天堂的地方也是最接近死亡的地方
    稻城亞丁景區,被譽為「中國香格裡拉之魂」,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稻城縣香格裡拉鎮,一個讓無數人嚮往的地方。稻城亞丁有美麗的雪山、冰川、峽谷、森林、草甸、湖泊以及純淨的空氣,讓人來到這裡對其流連忘返,而且這片明朗、寧靜、和諧的淨土也被譽為最後的香格裡拉。
  • 日本戰俘在西伯利亞生不如死,聽說要被送去中國,寧願待在地獄
    因此,蘇聯將這些戰俘送到了西伯利亞參加強制勞動。天寒地凍的西伯利亞,冬天平均氣溫在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石渡毅和大多數戰俘抵達收容所時,身上還穿著關東軍的夏裝。    寒冷與繁重的勞動,使得日本戰俘在西伯利亞的第一個冬天,就有大約五萬五千人死亡。日本戰俘在西伯利亞生不如死,每天活在黑暗與煎熬中,如噩夢般地生活。凡是在西伯利亞待過的人,都習慣用地獄來形容這裡的營地。
  • 西伯利亞千米巨坑持續擴大 居民:地獄之門
    當地人對這個區域避之唯恐不及,並稱之為「地獄之門」。而最新研究發現,這個大坑的面積還在不斷擴大中。科學家指出,這種變化很可能是由於氣候變暖所造成的,而大坑面積擴大會釋放更多的溫室氣體,進一步加劇氣候變暖,形成惡性循環。研究者表示,巴塔蓋卡坑當中存在最後一個冰河時代形成的冰,這些冰如今被暴露在地表。這種古老的冰裡包含著大量有機物,比如數千年前被「鎖」住的碳。
  • 被中國古人忽略的地方:西伯利亞
    西伯利亞題:中國人眼中的北方,到戈壁就是盡頭了,但更大的北方,是西伯利亞,為什麼會被中國古人選擇性忽略呢?大北方有什麼?房龍在《人類的故事》裡提到,在遙遠的最北的北方,有一塊叫史維茲喬德的巖石,代表永恆,高100裡,寬100裡,有一隻小鳥每1000年來磨一次嘴,直到把巖石磨平了,永恆的時間便過去了一天。你嚮往嗎?房龍說的北方很神秘,很浪漫,但現實的北方,更神秘、更浪漫。
  • 近60萬關東軍噩夢,在西伯利亞受虐,朱可夫:就該打得服服帖帖
    最終這些日本戰俘還是被押送到了西伯利亞和哈薩克等邊遠地區的勞改營裡強制勞役,昔日不可一世的「皇軍」成了蘇聯的苦力,然而他們悽慘的命運才剛剛開始。這些日本戰俘被押送到西伯利亞時並不是坐車,而是徒步行進。當時的西伯利亞人煙稀少,全是茫茫林海,到了冬季,極端嚴寒可能接近零下70度,都能和南極大陸相比了。而且這裡還是沙俄時期流放犯人的地方,自古以來流放犯人能在這裡活過一年的都很少。
  • 前蘇聯地獄之門和地獄之聲傳說的真相,一起來看看,不要再被騙了
    今天要給大家闢謠的是前蘇聯鑽井達到地獄之門,並且錄下地獄哀嚎的這麼一個都市傳說。這個故事也是個假的。相傳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前蘇聯實行了一項複雜的大陸科學深鑽工程,其中有一個位於西伯利亞的超深鑽孔,深達12226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