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早報記者杜琳
在經歷了換導師風波等諸多話題後,備受關注的第三季《中國好聲音》將於明晚正式回歸螢屏,在黃金時間登陸浙江衛視。新一季的好聲音有哪些看點,在節目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參加了首場錄製探班的渤海早報記者將為您一一揭開其中的奧秘。
導演組找學員如同「披沙揀金」
今年《中國好聲音》的導演組仍保持了此前「三足鼎立」的陣容,由三個副導演成立各自小組。全國每個省會城市都被尋找學員的工作人員「刷」了無數遍。記者參加過一次在天津的選拔,親眼見證了學員們是如何經過「披沙揀金」般的艱苦過程誕生的。
天津的這次選拔在一家小酒吧內進行,每位應徵的選手上臺演唱兩首歌曲,每個人的表演狀態都被前來擔任評審的工作人員錄製下來作為資料。遇到有潛力的學員,評審也會主動要求他們更換更多曲風不同的歌曲,展現其內在潛力。在這場選拔中總計40人參加,被選中的只有5人,而最終得到去上海錄音棚現場錄製小樣機會的僅有3人,在這一階段和全國選手相比又會有大批參賽者被刷下來。因此真正能夠挺進錄製現場的,可以說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據工作人員小陳透露,為了這大量的篩選工作,導演組每天的工作幾乎是超負荷運轉,「每個人的電子郵箱裡都塞滿了全國各地應徵學員的demo(歌曲小樣)。每天中午上班,下午和晚上就是不斷地開會、聽小樣、篩選和討論,往往要到凌晨4點左右才能下班。走出公司大門時,天空已現曙色。」即使在7月份節目正式開錄之後,導演組仍沒有放棄尋找學員的努力,還在積極地「掃」最後一批「漏網學員」。「每年《好聲音》都會傷很多選手的心。我們的努力只是希望節目更好看,更不想放過每一個有潛力的學員。」小陳如是說。
學員們如臨大考家屬暈倒
數天前,《中國好聲音》主持人華少在接受採訪時就披露了familyroom中的一些情況。第二季《好聲音》中來自武漢的地攤小老闆丁克森的媽媽,就曾因為看兒子演唱過度緊張暈倒在地。「當時我和他爸爸急得到處找風油精給她抹太陽穴,好不容易才緩過來。當她睜開眼時已經有兩位導師為她兒子轉身了,她還是覺得特別遺憾」。而據另一位工作人員透露,上一季「好聲音」中有一位學員在臺上演唱時,他的家屬在familyroom裡比選手更緊張,「因為四位導師一直沒有轉身,這個選手的媽媽看著屏幕就攥緊拳頭哭了出來。當她發現孩子的歌曲已經快唱完還沒有導師轉身時,這位母親甚至跪到地上。」所幸在最後關頭終於有導師為其轉身了,這位母親才在狂喜中破涕為笑,被周圍的工作人員攙扶起來。「幸虧有導師轉身,否則我真怕她會出什麼問題。」
而在準備階段,這些來自天南海北的學員們也如同面臨一場重大考試一樣,記者看到他們有的表情輕鬆卻不停做著深呼吸,有的表情凝重地做著發聲練習,還有的在選手中交到了志同道合的「小夥伴」,彼此聊得熱火朝天……整個場面令人好像身處藝術院校的入學考試現場。
服裝組買1萬元衣服退掉九千元
在《中國好聲音》中,有這樣一支幕後團隊往往被人忽略,但他們的存在又是必不可少甚至至關重要的,那就是「故事組」和「服裝組」。所謂「故事組」,是要對選手進行反覆採訪,提煉其生活經歷中的閃光點,成為這位學員在臺上所主要呈現的特點。而服裝組則要和故事組、導演組密切溝通,聯合作戰,根據故事組對每個學員不同的定位來制定他們穿衣風格和登臺的裝束。所以觀眾們在電視機前看到學員們登臺時穿著看似隨意的日常服裝,其實都是服裝組工作人員們精心搭配出的結果。
「開錄之前那幾天是我們最忙的時候,每天就是在淘寶上和服裝市場裡買衣服、退衣服。昨天我們剛買了一萬多元的衣服,今天退掉了9000多元。每一天幾乎都是這樣的節奏,因為上百個參加錄製學員的衣服都要一一敲定。我的淘寶帳號已經被賣家舉報封號了,只好借別人帳號繼續買。」服裝組的一位工作人員苦笑著對記者說。每一位學員的服裝造型都要經過三個組工作人員的反覆討論,往往是買來了白色上衣,試穿後又發現可能藍色更適合,換成藍色又發現似乎紅色更好。包括學員的髮型,有的需要重新燙和修剪。這樣循環反覆,工作量可想而知。
「我們買衣服第一句話就要問賣家:能不能退?能不能開發票?每天都是刷淘寶刷到崩潰。但是為了節目,值了。」這位工作人員總結道。
舞美組栽花種草進口燈光助陣
每一季《中國好聲音》的錄製都是從一個全新的場館開始。從「毛坯房」變成最終的華美舞臺。由於內場沒有吊點,光燈架就重達11噸,燈光設備總耗資達3000萬元。為了使燈光呈現出更加獨一無二的炫目效果,節目組專程從美國引進了100臺總價值1000餘萬元的燈光設備,這些設備於今年的法蘭克福國際燈光展一經展出,就全部加急運往第三季《中國好聲音》錄製現場。
據記者實地觀察,本季「好聲音」內場主體舞臺變化不大,但細節卻「大有文章」。「我們的場地條件有限,規模相對較小,要因地制宜。」例如,Holdingroom(準備區)紅色的整體色調突出了「中國紅」元素,在這裡候場的學員們可以隱約聽到內場的音樂,其他學員的演唱有可能給學員帶來兩種不一樣的心理暗示:「他們可能會更加緊張,也有可能會更加興奮,表現得更好。而相反的,在他們即將走上舞臺的上場通道和"小黑屋",我們則採用了以藍色為主的冷色調,起到一定鎮定作用。」
除了主舞臺區和內部場館的種種別出心裁,第三季「好聲音」還把舞美的觸角伸到了嘉興體育館外圍。為了完美展現學員們走進場館,向著音樂夢想發起衝擊的風採,節目組耗資150萬元對場館外圍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動。拍攝場地的整面外牆都為了符合「好聲音」的設定而重新搭建。紅色的地毯、花壇、剪刀手標誌,「好聲音」元素隨處可見。「外場的花、草都是節目組自己種的,玻璃轉門也是專門製作的,為了不妨礙拍攝,連路燈都拆了兩個,別人都說我們是"燦星基建隊",拆完了再搭,不滿意再拆再搭。」舞美總監任璐開玩笑地說道,「每年最崩潰的時候,就是討論方案的時候,不僅要參考其他國家的版本,又要有自己的特色,非常糾結,我們已經開始思考明年該怎麼辦了。」
花絮賓館裡的「夜半歌聲」
有趣的是,由於記者採訪團和學員們住在同一酒店,因此也能讓記者們最近距離接觸到這些」明日之星「。渤海早報記者在採訪中就遇到這神奇的「夜半歌聲」。
那一天結束全部採訪後已是午夜零點,記者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房間準備寫稿,卻在房間內聽到了一陣優美的歌聲。最開始這歌聲並不引人注意,但在長達半小時不停頓的高難度歌聲中,記者終於意識到自己的隔壁鄰居很可能是一位在備戰「好聲音」的學員。從《流浪記》到《北方的狼》,從《飄》到《你是我的眼》,這個高亢洪亮的男聲在深夜一點半的賓館裡練習著自己的拿手好歌。都說「夜半歌聲」有些恐怖意味,但在那一天的嘉興,記者卻打心眼裡由衷祝福這位為夢想備戰的年輕人,並在這歌聲裡於凌晨兩點半沉沉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