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我們劇組在一起算了一下,六集導演加兩個專門的航拍組,一共是走了將近30萬公裡。」
國慶前夕,湖南衛視《天天向上》9月29日晚播出的節目中,紀錄片《輝煌中國》執行總導演潘敏在節目中談及這部紀錄片拍攝時的空間跨度時這樣說。
作為湖南衛視王牌綜藝節目,以遊戲、即興短劇為主的《天天向上》包含了公益性、教育性、知識性。29日晚的獻禮國慶特輯邀請到潘敏、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厲害了我的國」主題活動主持人龍洋以及在《輝煌中國》中出鏡的宋小楠、以色列網紅高佑思等臺前幕後人員,向觀眾講述關於這部紀錄片的故事。
由中央宣傳部、央視聯合製作的六集電視紀錄片《輝煌中國》9月19日至9月24日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播出後,紀錄片火爆了全中國甚至全世界,在社會各界持續引發熱烈反響。
29日晚,潘敏在節目中引述了觀眾的評論說,「央視這個《輝煌中國》簡直是好大的一碗雞湯,但我願意把這碗雞湯喝下去,而且甘之如飴。」還有觀眾說,「我們真的是看到了祖國的變化,覺得自己生活在這麼牛的一個國家裡感覺特別地自豪和驕傲。」
「我們真的覺得觀眾太有水平了。」談及紀錄片收到的觀眾好評時,潘敏表示,「我想,我們是把這種正能量真的是傳遞出去了。」
而《輝煌中國》取得觀眾好評的成績背後是攝製組的付出。
看著畫面寫解說詞《輝煌中國》分為《圓夢工程》、《創新活力》、《協調發展》、《綠色家園》、《共享小康》、《開放中國》六集。
總共300分鐘的紀錄片通過壯觀震撼的大規模航拍現場、生動鮮活的百姓生活現場、激動人心的生產一線現場,呈現出「大美中國、大愛中國、龍騰虎躍、蒸蒸日上」的動人場景,展示出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下,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奮進、真抓實幹,取得了歷史性巨大成就;展示出中國人民更多的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自豪感;展示出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
為了這300分鐘播出的正片,《輝煌中國》8個攝製組歷時3 個月前往四海九州,走遍全國31個省區市,拍攝了近3200個小時的高清紀實素材、300多個小時的航拍素材,採訪了108位人物,記錄下眾多珍貴的歷史瞬間。
潘敏在昨晚的節目中介紹說,攝製組一共走了將近30萬公裡,「比如說我們到過最高的海拔是6000米,去拍到了藏羚羊,去拍到了各種美麗的動物。最低的海拔,我們的導演是去到了南海三沙的那個海洋藍洞。」
潘敏所說的藏羚羊出現在《輝煌中國》第四集《綠色家園》中。紀錄片通過講述藏羚羊的回歸表面,「這五年,中國85%的野生動物種群、65%的高等植物群落都得到了有效保護。綠色,讓生命跳動。」
在紀錄片中,西藏自治區普蘭縣林業局副局長才旺丹加正在219國道上守護藏羚羊,「夏季來臨,羊群要遷徙到水草豐美的地方生下小羊羔,這裡是它們的必經之路。確保每一隻藏羚羊順利穿越國道,這項工作已經堅持了五年。」
藏羚羊曾一度遭到捕獵,最嚴重的時候數量從100萬隻下降到7萬隻,現在這裡已經恢復到20多萬隻。通過有效的保護,才旺丹加在紀錄片中介紹說,「近幾年基本上沒發生過那種人類去捕獵、偷獵,沒發現過那種案子,我很自豪。」
將包括藏羚羊、海洋藍洞在內的3200個小時的高清紀實素材剪輯成320分鐘的紀錄片是一件「非常讓人糾結」的事。潘敏在湖南衛視的節目中介紹說,「後期剪輯起來非常糾結。」
「其實我們從策劃之初,訴求是精準的,所有的導演的表達也是精準的。我們採訪了108位人物,拍下了很多令人難忘的,尤其是珍貴的歷史瞬間,包括復興號的第一天開行、港珠澳大橋最終接頭的合攏等。」潘敏說,「我們在最後的剪輯過程中,是優中選優,選擇最好的感動人的那個瞬間,我們是看著畫面然後再來寫解說詞。」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紀錄片的解說配音是由著名配音演員李立宏擔綱,他曾參與過風靡一時的《舌尖上的中國》的配音。這也讓《輝煌中國》的觀眾產生了以為在看《舌尖上的中國》的「錯覺」。
潘敏9月29日晚就此解釋說,「實際上我們為什麼選擇李立宏老師?我們是覺得他的聲音很醇厚,而且敘事感很強。」隨後,她還順便推介了一下紀錄片:「大家可以找《輝煌中國》的視頻看看。」
央視紀錄片嘗鮮「內容眾籌」作為首部「眾籌內容」的紀錄片,創作方式上的創新也是該片的一大亮點。
紀錄片通過前期搭建的創作平臺,面向全國徵集五年來百姓眼中的成就故事、百姓身邊的巨大變化,由百姓自己講述精彩「中國故事」,實現眾籌案例線索、照片、短視頻等逾萬條。從創作階段開始,就形成全民參與、全民互動、全民拍攝、全民接力的「講輝煌」、「贊輝煌」的互動傳播。
「《輝煌中國》紀錄片在創作之處,就有了『厲害了我的國』這樣一個主題活動,我們希望通過這個主題活動,來為我們這個片子『眾籌』內容,也希望全國的百姓,來參與我們這個大型的紀錄片。」潘敏在昨晚的節目中介紹說。
央視紀錄片嘗試「內容眾籌」也是一種創新。央視財經頻道「厲害了我的國」主題活動主持人龍洋在《天天向上》中介紹說,「當時這樣做的時候,我們自己都不太相信,怎麼有一天我們也這樣做?但其實呢,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概念呢,就是有一種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感覺。為了讓《輝煌中國》播出的時候效果更輝煌,所以我們提前就推出了『厲害了我的國』一系列的主題活動。主打的內容就是請大家全民去拍攝,拿你的手機拍攝下你覺得厲害的。我們會選擇性把最精彩的送給《輝煌中國》紀錄片組,然後變成正片播出。」
央視紀錄片新穎的創作方式也點燃了全民接力的熱情,截至目前,「厲害了我的國」主題活動徵集來的視頻內容已經有一萬條了。在正式播出的300分鐘紀錄片裡,就有很多「眾籌」的內容,譬如天津攝影師宋小楠。
宋小楠通過自己的鏡頭,記錄了天津近年來的變化,並以內容眾籌的方式將自己拍攝的素材呈現在了紀錄片中。
宋小楠出現在《輝煌中國》第三集《協調發展》裡。紀錄片通過宋小楠這個普通人的視角切入了京津冀一體化、雄安新區這個大時代。
「北京的文化和科技,天津的金融和新製造,河北的現代商貿和物流,定位、優勢完全不同。京昆高速、津保城際鐵路、北京新機場,1小時通勤圈初步形成,13908億元構築起三地交通一體化的立體骨架。2016年,京津冀經濟增速達到7.5%,經濟規模佔全國的10%,已經成為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紀錄片提到,京津冀城市的變化,也被人們記錄著,譬如建築設計師宋小楠。
宋小楠是一名建築設計師,他最大的愛好是用影像記錄城市的變遷。他在昨晚的節目中自我介紹說,「其實我是一名不務正業的建築工程師。我從2012年開始拍天津的延時攝影,一共拍了五年。特別幸運的就是,在今年的《輝煌中國》紀錄片裡面,拍了我的一個拍片爬樓的一個小故事。我基本上天津的所有高樓我都爬過,天津的所有地標我也都拍過。」
在紀錄片中,宋小楠對著鏡頭說:「有的時候覺得,就是我拍片的速度,可能趕不上城市更新的速度。天津作為中國北方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城市,能在今天變成這樣一個樣子,並且它是我的家鄉,我覺得可能不輸給世界上的任何城市,我為我的祖國感到自豪。」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雄安新區。紀錄片解說詞說,「宋小楠準備開始一個新的影像計劃,用十年時間記錄新雄安。」
隨後,在紀錄片中,身處雄安新區的宋小楠對著鏡頭說,「我現在是在雄安新區,在白洋澱的一條船上。雄安這個詞現在已經成為一個網絡的熱詞,因為在這片土地上,將要誕生一個偉大的城市,中國又將在世界上創造一個偉大的奇蹟。我希望用我的鏡頭,記錄下這裡的變遷,我覺得這應該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