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神奇的一天》主創專訪
1905電影網專稿 歷時142個拍攝日,跨越全球22個國家,篩選素材數據記錄達12300張DVD,歷經三年製作,收錄了熊貓、白頭葉猴、樹懶、海鬣蜥、獨角鯨等38個珍稀物種……這是8月11日登陸內地院線的電影《地球:神奇的一天》。從世界上最高的山到最遠的島、從野外的叢林走到繁華的城市,觀眾可以在大銀幕上領略地球上最「神奇的一天」。
萬物皆有靈,生命皆平等
《地球:神奇的一天》主創
2007年,BBC工作室自然歷史部門出品了電影《地球》,它記錄了北極熊、非洲象和座頭鯨一整年的生活。上映後,影片在全球席捲票房1.12億美金,使之成為史上最高票房的自然紀錄片之一。十年後,影片的續作《地球:神奇的一天》用一天中太陽的軌跡作為串聯,講述這個星球上的生靈所度過的非凡一天。
「我們認為沒有比用一天的時間來展現大自然更合適的方式了。因為地球上的每一隻動物,每一株植物,每一個人,都與日月的交替、太陽的起落息息相關。」對於續作的表現手法,監製尼爾·奈丁蓋爾這樣理解,而對於片中物種的選擇,奈丁蓋爾透露,他們希望從故事出發,尋找可以與一天中的時間產生聯繫的動物或海洋生物,「電影中有生死的抉擇,輕鬆的笑料,也有親子的溫情。」
影片劇照
影片由曾獲艾美獎最佳紀錄片獎的範立欣聯合執導,他請來了嚴歌苓為中文版解說詞把關,諸如「浮生一日,蜉蝣一世」的旁白融合了中國式的宇宙觀。範立欣透露,自己在介入項目時,英方已經完成了大部分的創作,「我要做的就是讓影片怎樣注入一些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更多地製造一些中國觀眾所熟悉的幽默的、溫情的瞬間。」
值得一提的是,人類也出現在了這部自然紀錄片的影像中,讓觀眾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在監製尼爾·奈丁蓋爾看來,「這是很重要的一點,我們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地球是我們和其他物種共同的家園。」範立欣則認為,「人類是唯一掌握了自己光明的物種,我們打破了自然界的規律,當我們掌握了這麼大的力量,我們該如何更智慧地使用自己的力量?這個影片希望跟觀眾討論一個問題。」
攝影師的艱辛,是企鵝爸爸的日常
影片劇照
影片中有不少片段令人感慨自然的神奇:蜉蝣從出生到死亡只有一天的生命,人們印象中優雅可愛的長頸鹿會甩脖子暴力鬥毆,雄性企鵝每天都要用小小的身軀從波濤中衝出來「養家」,抹香鯨是豎著打瞌睡的……而剛剛出生的海鬣蜥寶寶就要面對遊蛇的圍捕,這段故事讓人看得最為膽戰心驚。
當被問到攝影團隊在拍攝中是否會遇到危險,監製尼爾·奈丁蓋爾告訴我們,「電影中確實有很多戲劇化的場景,但我們非常了解每一個物種的習性,知道如何應對他們的反應,真正的危險和困難來自於一些取景地的環境。」他透露,在拍攝扎沃多夫斯基島的企鵝時,地理環境和天氣都非常極端,劇組人員付出了極大的努力才拍攝到這些畫面。製片人史蒂芬·麥克唐諾則笑稱,「但這跟企鵝爸爸比不算什麼,他們每天都要冒這樣的險。」
白頭葉猴
範立欣也向我們講述了團隊拍攝白頭葉猴的一段幕後故事,「當時航拍的無人機要先飛20多天,讓猴子適應噪音和這個恐怖的天外來客,整個攝製組都在那待著,一幀畫面都不會拍攝。」隨著電影技術的發展,《地球:神奇的一天》相比前作實現了不少技術上的升級,包括從2K到4k解析度的發展,由八旋翼直升機拍攝的讓人驚嘆的葉猴的跳躍,由飛行幻影4kFlex攝像機以每秒800幀的速度拍攝的不可思議的慢動作。
紀錄片市場正在變好
在中國上映的不少紀錄電影在上映宣傳期會刻意弱化紀錄片這一類型標籤。對於這種現象,範立欣有些無奈,「這個說法就是因為中國的普通電影觀眾會有一個錯覺,覺得紀錄片等於電視臺播的那種專題片,是一個不好看的片種,其實有好多紀錄片是非常有故事性的,甚至比劇情片有更強烈的故事衝突。」
「比如《地球:神奇的一天》,它有的部分像警匪片,有的部分像西部片,有的地方又像愛情片」,在範立欣看來,觀眾對於紀錄片的誤解需要時間去糾正,逐漸細分的電影市場也為紀錄片帶來了更多可能,「喜歡自然電影的觀眾數量絕對不在少數,現在大家的觀影習慣已經開始轉化成消費習慣了,紀錄片的電影市場會越來越好的。」
雖然在《地球:神奇的一天》中未參與具體拍攝工作,但範立欣已經開始計劃拍攝自己的自然紀錄片。他透露將與中國資深自然攝影師奚志農合作,拍攝有關藏羚羊遷徙的紀錄片,「青藏鐵路的修建對於夏季回遷生崽的藏羚羊有很大影響,人類對於環境的改造,使野生動物的生活習性受到影響,這種話題在中國非常多。我們做紀錄片的,更應該去把身邊的故事給講述出來。」
關於《地球:神奇的一天》的20個神奇真相
1.藪貓有世界上貓科動物中最大的耳朵(從身體比例上看)和最長的腿。
2.海鬣蜥在海裡覓食的能力使之唯一一種可以在海裡生活的蜥蜴。
3.加拉帕格群島的遊蛇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是獨居的,沒有小海鬣蜥可以吃的時候,它們會捕食昆蟲、蜥蜴甚至魚。
4.一隻熊貓每天只能消化它進食的20-30磅食物中的17%。
5.草原斑馬的條紋就像人類的指紋一樣,每一種圖案就是獨一無二的。這能幫助小斑馬通過獨特的標記辨認出它們的母親。
6.獨角鯨沒有背鰭,它們可能就是這麼進化的,因為光滑的外表能讓它們在冰層下遊動。
7.棕熊跑步的速度能達到30英裡/小時,比尤塞恩博爾特的速度還快,他只能跑27英裡/小時。
8.長頸鹿的心臟重約11公斤,是陸地哺乳類動物中最大的。它每分鐘推動60升血液,所以長頸鹿的血壓是普通人類的兩倍。
9.抹香鯨發出的聲音是所有動物中最響的。它們交流的聲音在230分貝。
10.樹懶脖子上有額外的脊椎骨,這意味著有些樹懶可以把頭扭成270°。這樣他們就能在不挪動自己遲鈍的身子的情況下吃到食物,並且還能把頭靠在胸上睡覺。
11.峽帶企鵝要遊到離岸50英裡的地方去捕魚。
12.一隻蜂鳥日常消耗的能量如果按一個170磅的人來算,相當於要消耗15萬5千卡路裡的熱量。
13.巣鼠是歐洲最小的齧齒動物,重量還不及2便士硬幣。
14.蜉蝣沒有功能性的嘴,所以它們不能進食。它們一生唯一的首要任務是找到一個配偶留下自己的基因。
15.大家普遍認為白頭葉猴寶寶出生的時候就是明亮的薑黃色,所以它們不會走丟。
16.白鰭鯊的身體構造能讓它在身體一動不動的狀態下用腮呼吸,因此它們可以在海底一動不動地呆上幾個小時。
17.會發光的菌類不是一直亮著的。其實,它們有一個可以感應溫度的生物鐘,當外部光線足夠暗時,它就會發光,成為海底的路燈。
18.為了捕食,螢火蟲利用粘著粘液的垂直絲線,讓它們看起來像一串串珠子,而這種粘液會纏住被吸引來的昆蟲。
19.極光是夜空中神秘而不可預知的光,它以羅馬神話中黎明之神的名字命名。
20.太陽的能量是巨大的。根據NASA科學家Louis Barbier的說法,太陽的能量足以在一秒內融化地球上一塊一英裡厚、一英裡高的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