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電視系列片「行星地球」的電影版本《地球》在法國上映,影片拍攝了幾個動物家庭的遷徙路線,這部由英國BBC和德國聯合製作的關於大自然的紀錄片,穿越七大洲、62個國家,用45部攝像機、耗時5年拍攝,豆瓣評分高達9.4,全球席捲1.12億美元,成為電影史上票房最高的自然紀錄片之一。
十年之後,《地球》續集《地球:神奇的一天》將於11日登陸各大影院,這部續作由《地球》原班人馬打造,集合超過100位中國電影製作成員,邀請到艾美獎最佳紀錄片獲獎者範立欣擔任聯合導演,作家嚴歌苓撰寫中文旁白、成龍配音。
選任何一個動物BBC都有套科學根據
《地球:神奇的一天》歷經三年製作,收錄了熊貓、白頭葉猴、樹懶、海鬣蜥、獨角鯨、巢鼠、斑馬、長頸鹿、蜂鳥、企鵝、錦蛇等38個物種。影片用一天中太陽的軌跡作為串聯整個故事的主線,以交叉剪輯的方式,講述我們或熟悉、或難得一見的生命,隨著太陽的起落出生、成長的故事。影片裡可見大自然弱肉強食的殘酷法則,也可見動物們憨態可掬的可愛一面。
聯合導演範立欣坦言,選任何一個動物,背後都有BBC一套傳統及深厚的科學根據,每種動物出現在影片什麼地方,會經過周密的調研,都有科學依據。「當然,我們不希望它是個簡單的科普和說教,而是希望人們從中感受到自然界的奇妙。」比如蜂鳥和蜜蜂為花蜜的戰鬥為什麼發生在下午?因為每天降雨都在那個時候。影片開頭錦蛇對海鬣蜥的追捕,則是兩種冷血動物身體被太陽照熱了以後的奔跑追逐。
製片人史蒂芬·麥克唐納表示,「我們希望在科學知識上,把動物身上幽默溫情的東西集合到一天,讓大家感受到小生命來到地球就要作抉擇。自然和人類不是對立的,人類能從動物世界裡感受到自己的生命經歷。」
灰熊蹭癢的畫面足足等了三個月才拍到
很多從事紀錄片拍攝,或是擔任野生動物攝影的工作人員基本上一輩子只做這一件事——等待,一個鏡頭的拍攝可能需要用幾個月甚至是一年。
範立欣透露,「在中國取景拍攝的白頭葉猴,之前還沒有人近距離拍到。起初,我們使用一個無人機緊貼著猴子拍攝,但猴子對陌生的東西害怕,看到無人機來就躲起來。後來我們連續飛了20多天,每天都去『覲見』猴王,漸漸它們也習慣了,才默認了拍攝的請求。灰熊蹭癢的珍貴畫面,是主創在樹上裝上遙感攝像機,持續運轉三個月才捕捉到。」
電影技術的發展也為很多特殊鏡頭帶來了實現的可能。例如用每一秒鐘可以拍一千幀畫面的高速攝影機拍蜜蜂,用八旋翼無人機拍攝紀錄動物轉瞬即逝的跳躍。
範立欣介紹:「這部電影有非常幸運的畫面,比如企鵝爸爸捕了魚後,要在千百隻企鵝裡面找到老婆孩子,那是相當神奇的。」
製片人史蒂芬·麥克唐諾說:「我們必須創造出有獨特生命力的故事,展現出地球的巨大價值,而不是僅僅在觀眾內心輕輕地激起漣漪。我們希望《地球:神奇的一天》能啟發我們珍惜地球之心。」
(宗和)
(責任編輯:李丹一)
東北新聞網
微信訂閱號
東北新聞網
手機版
東北新聞網
法人微博
新聞客戶端
Android版
新聞客戶端
iPhone版
*本網站有關內容轉載自合法授權網站,如果您認為轉載內容侵犯了您的權益,
請您來信來電(024-31885629)聲明,本網站將在收到信息核實後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