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有沒有不進行自轉的星體?

2020-12-05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在哲學中明確提出任何物質的運動屬性,即運動是物質的固有性質和存在方式,也就是說物質和運動本身密不可分,既沒有不運動的物質,也沒有離開物質的運動。而在物理學中又對物質運動的形式進行了細化,主要包括機械、電、磁、光、聲、原子以及基本粒子等的運動,根據運動的形式又劃分為勻速、變速運動或者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在科學的哪個領域中,都明確了沒有絕對靜止的物體,運動是物質的存在基礎。

在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以後,人們對物質運動的認識又進了一步,把運動與時空進行了統一,物質在運動過程中所經歷的時間和空間屬性,會隨著運動狀態的變化而產生相應變化。星體的自轉,是宇宙宏觀物質運動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常見形態。無論是恆星、中子星,還是行星、衛星,都會圍繞著一個相對固定的引力源作周期性的公轉,而在公轉的同時,自身還會發生著相應的自轉。那麼,有沒有不自轉的星體呢?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還得首先了解一下星體為何會發生自轉。以太陽係為例,太陽系內的所有天體,都來源於之前這個區域內一顆大質量恆星生命周期結束以後形成的原始星雲。50億年前,這片廣袤但密度又十分稀薄的星雲氣體,在受到某種引力擾動的影響下,開始在相互引力的作用下發生區域性聚集,在最核心的位置積聚的星際物質密度越來越大,在引互碰撞以及重力勢能轉化的影響下溫度也越來越高,當所吸聚的物質量和溫度達到一定程度以後,就激發了內核的核聚變反應形成太陽。而那些沒有被太陽吸聚的周圍殘餘星際物質,則逐漸形成一個圍繞太陽核心運轉的盤狀星際物質氣體圈,然後在區域性的引力作用下又同樣發生著星際物質的吸聚、碰撞和組合等過程,就這樣逐漸形成了固態和氣態行星,而組合成的更小天體,則在行星的引力作用下圍繞著相應的行星發生公轉,逐漸形成行星的衛星。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如果要判斷一個物體是否發生旋轉,則會在這個物體之外進行觀察,然後看單位時間內物體是否變換相應的角度,單位時間內變化的角度越多,則我們判斷這個物體的旋轉速度越快。而發生旋轉的物體所具有的基本特徵,我們又賦予了它角動量這個概念,來說明角速度、轉動慣量、力矩之間的動態關係。角動量離不開線動量,二者的關係式為L=r*p,其中L為物體的角動量,p為物體的線動量,r為物體與旋轉中心的距離。而物體的線動量p=m*v,說明一個物體的質量越大、線速度越高、與旋轉中心的距離越遠,則角動量就越大。

在物理學中有一條應該非常廣泛的定律-角動量守恆定律,表達的是一個物體在不受外力矩的作用下,其角動量不會因物體形狀的變化而變化。我們再回過頭來看太陽系星體的形成過程,由於太陽系形成之前,原始星雲中的星際物質就帶有一定的角動量,那麼在形成太陽和其它行星、衛星之後,角動量不會無緣無故地消失,只是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外一個物體,或者在一個系統內重新進行分布。

當太陽系內各個星體在漫長的吸聚星際物質的過程中,原始星雲中星際物質的角動量,就會轉移到聚合以後的新星體之上,從而無論是太陽,還是各大行星,其在誕生的過程中,都會繼承著無數微小星際物質的角動量,而且越積越多,最終形成了轉動。而且這個轉動,會隨著物質坍縮的劇烈程度而發生變化,物質收縮得越厲害,則推動星體轉動的速度就越快。這和我們看到舞蹈演員在進行旋轉動作的原理一樣,演員在轉動以後如果收縮雙臂和身體,則轉動速度會變快,而一旦舒展開身體,則轉動速度會變慢。

因此,無論是圍繞著核心區的公轉,還是星體本身的自轉,在不同空間尺度下,都可以看作是在吸聚物質的過程中由於物質的角動量守恆引發的結果,就像地球的自轉、地球圍繞太陽旋轉、太陽系圍繞銀河系運轉、銀河系圍繞著巨引源運轉,可以說旋轉支配著宇宙星體的總體運行,是宇宙天體運動的基本規律之一。當然,在角動量守恆之外,還有一些因素影響著星體的運動狀態,比如其它天體的撞擊、引力的擾動、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無形推動等等,但是這些只能改變旋轉的表現方式,不能決定星體是否旋轉。

說到這,有的小夥伴們可能不淡定了,說我可以找到不自轉的天體-月球,它始終是一面朝著地球,在我們看來就是不發生自轉。這個疑問很自然,也可以理解。但是,我們在前面提到判斷旋轉的時候,說的是要跳出物體運動的本身或者物體所處的一個系統之外去觀察,也就是找到第三方的參照系。比方說,我們身處地球上,地球發生自轉,我們卻感覺不到,我們看到的地球上的所有相對靜止的物體,表面上都沒有隨著地球的自轉而發生旋轉,因為我們沒有跳出運動物體所在的參照系。

月球受到和地球相互之間引力產生潮汐力的影響,最終被鎖定住了,我們看到的這種鎖定現象,是基於自身的觀察系統來看,月球作為被鎖定的衛星其一面始終朝向地球,是因為我們沒有跳出地月系統這個範圍。同樣,在太陽系中的冥王星及其衛星卡戎上,看對方也是始終有一面朝著自己,而如果我們在地球上看冥王星及其衛星卡戎,則它們也是在發生著自轉的;而如果脫離地球,在外太空中看月亮,它也是發生自轉的。有個非常明顯的證據,就是月球上也會發現晝夜更替現象,因此從太陽的角度,月球必然發生著自轉,只是它的自轉周期與繞地球的公轉周期相同了而已。

相關焦點

  • 宇宙中的星體都是圓的?宇宙是不是也是圓形
    人類一直對神秘的宇宙有著無限的好奇,想知道在別的星球是否有與人類相同的文明出現,現在的人類就好像處於大航海時代前夜的人們一樣一直想要掀開眼前的這片面紗,我們都知道整個宇宙是非常大的,在幾萬億年前宇宙發生大爆炸使得整個銀河系形成了許多的星體,對天文感興趣的人都知道大部分的星系都是圓形或者接近圓形的
  • 宇宙星體為什麼是圓的?各星體為什不會突破引力完全合併成一體?
    (個人理解)我先說一下,對於球體自轉的理解。球體的自轉,我覺得應該分大小。不知道大家小時候玩過陀螺沒有?圓球的自轉,會產生一個向外拋出的離心力,旋轉的速度越快,離心力越大。如果一個圓球,可以很大,特別大的話,那麼越接近圓球中點的地方,它的離心力最小,越靠近最外的邊緣,它的離心力越大。也就是說,它表面的離心力是最大的。
  • 為何宇宙中的星球,都是球形的?到底有沒有其他形狀的星球呢?
    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我們能用肉眼觀測到各種行星和恆星。但是這些星體的形狀,為什麼都是球形而不是方形的?由於行星自身會自轉,這就把它的形狀變成球形或變球形了。那麼宇宙中究竟存不存在,不是球狀體的行星呢?在宇宙中幾乎不存在非球狀型的星球。因為恆星和行星的內部引力都處於均勻的狀態,除非星球的內部引力改變。各個方向角度的引力不同,那麼宇宙中星球的形狀就有千萬種。否則自然形成的星球,是不可能出現其他的形狀。
  • 世界自轉最快的星體,一秒轉近700圈,是地球的6000萬倍
    人們對太空其實一直有著嚮往不論是在小時候還是長大之後,對著天空和星球也有了比較不一樣的認識,但咱我們看來一直覺得是我們不可觸碰,一塊比較神秘的領域。從古至今我們人類為了研究這些外星和宇宙都做了很大的努力在科研方面,可探測方面都一直持續的努力探索著。
  • 有沒有可能,宇宙中存在「其他星體」有生命?
    我大爆爆很好奇,大家有沒有想過,如果宇宙其他地方,真的像某些學者說的那樣,也存在著生命。那麼,問題來了:體型最大的生命,到底會有多大呢?光是它的『心臟』,就有一輛小汽車那麼大了!但是就有網友說,這在宇宙中最大的生物面前,鯨魚簡直不值一提,因為有可能存在某個巨型的星體,他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巨型的生物。我大爆爆覺得:這個腦洞也太大了吧?是的,聽到這樣的猜想的時候,我的想法也和你一樣。
  • 宇宙中有沒有不自轉的星球?既然所有天體都轉,為什麼月亮不轉?
    中學的科學書上就明確告訴大家,宇宙中所有天體都在不停的運動,地球在自轉的同時本身還以30千米/秒的速度繞著太陽公轉,太陽則帶著一幫小弟以120千米/秒的速度繞著銀心公轉,而銀河係數千億顆恆星卻正朝著一個叫做巨引源的神秘區域以超過600千米/秒的速度前進!更大範圍呢是怎麼運動呢?宇宙又是咋個運動呢?
  • 宇宙中有沒有不自轉的星球?既然所有天體都轉,為什麼月亮不轉?
    中學的科學書上就明確告訴大家,宇宙中所有天體都在不停的運動,地球在自轉的同時本身還以30千米/秒的速度繞著太陽公轉,太陽則帶著一幫小弟以120千米/秒的速度繞著銀心公轉,而銀河係數千億顆恆星卻正朝著一個叫做巨引源的神秘區域以超過600千米/秒的速度前進!更大範圍呢是怎麼運動呢?宇宙又是咋個運動呢?
  • 已知自轉最快的星體,3個多小時就自轉1周,把自己甩成了個扁球
    宇宙中每個星球都在自轉,太陽系中的星球當然也是如此!我們的地球每一天(一個地球日)旋轉一周,而太陽則需要25~35天才旋轉一周,由於它上面的物態近乎於液態,所以不同緯度的地方旋轉速度也是不一樣的。可能不少朋友都會說是木星,木星的旋轉速度的確很快,每9個小時50分鐘30秒就自轉一周,但是不知道的朋友可能很難理解,木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反而是它自轉的速度最快,難道不應該是越小的天體自轉的速度越快嗎?
  • 已知自轉最快的星體,3個多小時就自轉1周,把自己甩成了個扁球
    宇宙中每個星球都在自轉,太陽系中的星球當然也是如此!我們的地球每一天(一個地球日)旋轉一周,而太陽則需要25~35天才旋轉一周,由於它上面的物態近乎於液態,所以不同緯度的地方旋轉速度也是不一樣的。
  • 地球自轉一圈24小時,此星體比地球快1億倍,但和黑洞還沒法比
    宇宙中的所有天體都在運動,而且絕大部分的天體都在旋轉,而且幾乎都有自轉狀態、比如小行星、行星、恆星、星系乃至星系團等,我們的地球自轉一周需要24小時,太陽自轉一周平均需要27天,銀河系自轉一周需要2.23億年(太陽所處位置),星系團的時間就更長了。
  • 宇宙自述:有嚴格的法則管理星民,不確定論、宇宙爆炸論?別信!
    我是宇宙,是由無數的星體組成的,每個星體又分屬各自的家族星系,所以,宇宙就相當於一個國家一樣,是由無數人員和家庭構成的。這麼多的星體和星系,必須有嚴格的天體法則來管理,如同國家的法律體系,這些天體法則就是宇宙的法律,也是大自然的規律,是天地同理的定律。
  • 為什麼星體都會自轉,中子星每秒幾百圈的自轉速度是怎麼達到的?
    毫秒脈衝星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每秒旋轉上百圈的脈衝中子星,最快的打到每秒1122圈,腦海中想想看都覺得不可思議,要是地球以這種速度自轉,那地球恐怕都給轉沒了,所有物質全被離心力拋入太空。不過也只是想想,地球的自轉速還是比較適合生命的,24小時自轉一圈。
  • 宇宙中自轉最快的星球:1秒鐘自轉1968圈,速度竟接近光速
    相信大家都知道生活中的一個規律,那就是太陽東升西落了,這樣的現象其實是由於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球自轉一周大概在24小時左右,也就是1天。而這1天其實並不是24小時,而是24小時1440分鐘86400秒,根據這個時間,我們可以計算出地球自轉的線速度(物體上任一點對定軸作圓周運動時的速度稱為「線速度」(linear velocity)),這個線速度最大值(以赤道為準)約等於466m/s。
  • 為什麼地球會進行自轉和公轉?
    簡單來說,旋轉是宇宙諸天體一種基本的運動形式,要測量一個物體的旋轉狀況 一個繞定點轉動的物體,它的角動量等於質量乘以速度,再乘以該物體與定點的距離.物理學上有一條角動量守恆定律:一個轉動物體,如果不受外力作用,它的角動量就不會因物體形狀的變化而變化. 如芭蕾舞演員再旋轉中突然把手臂收起來,旋轉速度就會更快,就是角動量不變的緣故.
  • 宇宙中,所有星體都是球形的?
    在我們印象中,宇宙中幾乎所有的星球都是球形的。另外在微重力的空間站上,水離開試管後會自動收縮為一個球體。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那些質量很小的固態星體,由於引力不夠,很難把自身塌陷、融化,變成近乎球體的狀態,就變成了些歪瓜裂棗的模樣。
  • 地球為什麼會自轉?自轉靠的什麼力量?原來宇宙中有個奇妙的定律
    地球為什麼會自轉呢?感覺這個話題很籠統,確實也有點不好回答。據不可靠傳說,大物理學家牛頓,就是被「地球為什麼會自轉」給逼瘋的。其實,關於地球為什麼會自轉,可能是因為宇宙上的一切都在自轉吧,比如,太陽也自轉,月球、銀河、八大行星等也都有自轉,並且有人推測宇宙也在自轉呢,而這些都和天這和天體的形成過程有關。所以,由於宇宙中所有的天體都有自轉,那地球要是沒有自轉,反而會非常奇怪呢。
  • 為何宇宙中的星球,都是球形而沒有方形的呢?你知道它的原理嗎?
    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我們能用肉眼觀測到各種行星和恆星。但是這些星體的形狀,為什麼都是球形而不是方形的?在14世紀,科學家與哲學家們的爭論是非常激烈的。主要是圍繞著一個主題:我們所處的星球的形狀是什麼?那時有說正方形的、圓形的、六邊形的等等。
  • 太陽也有自轉和公轉,證據如下
    文章中,我們提到地球是球形的原因:在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共同作用下,地球趨近於球形。在我籌備的3651實驗中,會有一個非球體容器盛裝地球成份模擬地球億年演變,作為對比試驗來驗證地球是球形的原因。如果被證實,地球日趨於球形的原因就是其自轉和公轉共同作用;那麼就很容易解釋宇宙中星體都是球形。我們觀察到的太陽也是一個球形,這可能是和距離有關。
  • 宇宙中有沒有不轉的天體?宇宙本身又是怎麼運動的?
    中學的科學書上就明確告訴大家,宇宙中所有天體都在不停的運動,地球在自轉的同時本身還以30千米/秒的速度繞著太陽公轉,太陽則帶著一幫小弟以120千米/秒的速度繞著銀心公轉,而銀河係數千億顆恆星卻正朝著一個叫做巨引源的神秘區域以超過600千米/秒的速度前進!更大範圍呢是怎麼運動呢?宇宙又是咋個運動呢?
  • 太陽系中自轉最快的星球,科學家:都快把自己甩成「鴨蛋」了!
    作為一名普通人,儘管我們一輩子都不可能有機會去太空走一趟,然而實際上我們也可以說自己是去過宇宙的,因為本身我們就生活在被地球包裹的宇宙空間內。凡是具有一些宇宙知識的人應該會知道,偌大宇宙中的幾乎所有的星球形狀是相似的球形或類圓球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