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話或幽默,是一種特定的「文化分享」,華人黃西用英語講笑話
我始終覺得,如果一個人能隨便用英語給英美國家的人講笑話,而且把他們逗樂,那其英語交流能力絕對沒問題。以前在國內看過些「英語幽默」之類的中譯故事或書,總感覺不出其中的好笑或幽默之處,發現不了「笑點」。譯作如此,原著就更不用說了。這種感覺在到波士頓後,變得更加明顯。
課堂上我經常感到困惑,為什麼那些美國學生和老師都覺得好笑的事情,我一點也不覺得好笑。而且自己有時候確實聽清了,也感覺聽懂了,就是不知道有什麼好笑的。為此,我特意買了一本名曰《笑話大全》的英文兒童書,裡面有一千個笑話。儘管有些笑話也覺得有趣,但還是沒有看中文笑話那種開懷大笑,或者笑出眼淚,甚至笑得肚子疼的感覺。總體感覺美國笑話有點「冷」,或者只是「有趣」,談不上「好笑」。
比如其中一個笑話:「有本新書名叫《如何在沒錢的情況下開心快樂》…它賣10塊錢。」還有一個笑話:「雷蒙問:這是街道的另一邊嗎?克雷蒙答:不,它在那邊。雷蒙說:這就怪了。那邊的傢伙說它在這邊啊。」笑話或幽默,是一種特定的「文化分享」,遠非幾個英語單詞語法結構或考試題目所能涵括得了的。對不同語言和文化背景的人講笑話,多半有如「雞同鴨講」。
波士頓有個叫黃西的中國人,卻能用英語把老美逗笑,而且曾獲全美脫口秀冠軍,登上美國著名的脫口秀節目,還應邀前往白宮表演,把副總統拜登逗得「一樂一樂」的。黃西在國內研究生畢業後,到美國讀生物化學博士,後來卻愛上脫口秀,想讓美國人也明白咱中國人不缺少幽默感。用他自己的話說,美國不缺少一個來自中國的科學家,但缺少一個能用英語講笑話的中國人。於是他改行,在美國當了個用英語講笑話的人。
中央電視臺曾經報導過黃西的故事,網上也有不少他表演脫口秀的視頻,包括白宮那場表演。2013年起黃西加盟央視一檔娛樂節目—《是真的嗎》。黃西出版了一本自傳《黃瓜的黃,西瓜的西》。在這本自傳中,他講到如何在美國改行講英語笑話的不容易,講到他第一次比賽成功獲得20美元餐券的那種興奮和激動。「開車回家時天上下著非常大的雪,雪花就像是在空中橫著飛揚,我邊開車邊享受這種興奮感。」
讀到這句話,不禁對他產生了莫名的敬佩,而且想像著波士頓的大雪到底是怎樣「橫著飛」的,甚至想像著那不是一般的「下雪」而是小時候老家方言裡所說的「落雪」!有次看波士頓的華文報紙,知道黃西在一家劇院有場表演,叫作《美國十八年》,初聽好像國內電視劇的「敵營十八年」。我便提前十天在網上訂票,竟然發現票早就賣光了。「世界末日」那天,2012年12月21日,我終於有機會在哈佛大學免費聽了一場黃西的脫口秀。
傍晚6點半左右,我和兒子,還有幾個朋友,提早到了哈佛大學燕京中心的18號多媒體教室。表演雖然7點開始,但教室裡早已坐滿了來自哈佛和周圍幾個大學的中國學生和學者,也有一些人帶著小孩一起來了。剛一落座,黃西就和幾個學生進來了。他其貌不揚,中等個子在美國就算「小個子」了,戴副眼鏡,憨憨的。牙齒有點向外翹,透出一股友善,看不出半點能說會道的模樣。
和大家簡單致意後,他和另一個學生在臺上擺弄帶來的手提電腦。除了他自己帶來的電腦外,教室裡再沒有別的道具,根本就沒有脫口秀表演所謂的「舞臺」布置,倒像是要講課,或者即將舉行場講座。我心裡想,倒要看看,他到底怎樣講「美國式笑話」。
表演開始前,一個學生模樣的主持人走上臺簡單開場:黃西老師要趕在「末日」之前跟我們見面,要不真擔心沒機會了,至於黃西是誰,相信就不用我再介紹了。好了,大家以後有機會一定要去聽聽黃西的脫口秀啊。如果大家喜歡小編的文章,那請為小編多多點讚、分享和收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