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到中國西部荒野地區的遊客顯著增加,隨意丟棄垃圾乃至更嚴重的破壞生態行為時有發生,實在是令人痛心。
狗年春節,我參加了山東「青廬讀書會」組織的「臺灣跨年騎行」,得以在自行車上,從城市到鄉村近距離觀瞧了臺灣。
1
儘管是第一次去臺灣,對大部分所見都很習慣,除了一樣,就是垃圾桶太少。熟悉了上海等大陸城市「三步一崗五步一哨」的垃圾桶布設風格(無疑是成功的),在臺灣手提垃圾四顧茫然的感覺十分古怪——偏偏臺灣衛生環境又特別之好。
祖籍武漢的「深深藍」在地導遊老王先生,給出了自己的解釋。第一個當然是他常掛在嘴邊的「素質論」。這倒容易理解。
至於旅遊景點的諸多大陸遊客,則是被這麼好的衛生環境感召得素質也暫時地好起來了。素質好,自覺性就強,垃圾桶無需那麼多,也會想辦法處理好產生的垃圾。
▲臺北街頭
第二個,說是在之前,臺灣一些小區,垃圾桶布設也很多的,後來主管部門又主動裁撤,原因是很多小區居民,把家庭產生的大量廚餘垃圾等也都塞進垃圾桶,但臺灣的垃圾桶及環衛工,默認是只承載路上少量碎屑紙皮的,家庭垃圾另有去處。為了不鼓勵這種「搭車」行為,居民小區內的垃圾桶就變少了。
就我所知,還有一個因素,老王沒說到,就是臺灣的光熱條件和生物多樣性,對多數垃圾的降解能力,也是相當相當強。
遊客環保意識或素質,政府或其他社會組織的介入能力,自然條件——這三個因素,在全世界都是決定垃圾留存狀況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在旅遊景區。與居民小區相比,旅遊景區具有更強的公地色彩,垃圾收集、處理成本更高,監督處罰更難。
2
與臺灣地區形成對照的是位於我國西部的珠穆朗瑪峰。近日,微信上一篇名為《珠穆朗瑪,世界上最高的垃圾場,左邊是屍體,右邊是屎!》的文章,對珠峰上多年來留存的大量登山旅遊「遺棄物」做了細緻描述。
之所以說「遺棄物」而非「垃圾」,是因為這裡不僅有一般意義上的垃圾,比如塑膠袋,還有很多登山遇難者的屍體,以及更多的糞便。
▲珠峰上的遇難者遺體
據此文的說法:「在過去的50多年裡,有近200人死在了登頂珠峰的路上,他們有的死於缺氧、雪崩,或者被頭頂落下的巖石意外砸死。將遺體運送下山是極其困難的,大多數遇難者的遺體還是被完整地保留在了失事地點。」
珠峰地區的自然條件是造成這一局面的最主要因素。這裡幹寒而且生物多樣性匱乏。
設想同樣多的遇難者遺體是在臺灣低海拔地區,由於光熱、降水、風力作用,以及大自然的清道夫(從食腐動物到相關微生物)大量存在,在50年這樣的時間跨度裡,即使沒有任何人為幹預,也足以消滅掉大部分留存遺蹟,而不會像在這篇微信文章裡說的那麼驚悚。
更別說那些在珠峰區域面積下衡量,總量並不算多的糞便了。這些糞便要是在熱帶地區,大概連一個星期都不要,就會被吸收得乾乾淨淨。
▲珠峰上的垃圾
一般人很難理解這種幹寒區域環境恢復能力的脆弱。多年前我曾在藏北羌塘區域,具體說,是西藏阿里地區魯瑪江東錯東北的極端寒旱的荒漠地帶科考。
一次因為迷路,進入了多年無人進入的真正「無人區」。在那裡,我們見到過一道淺淺的車轍。據當地幹部回憶,只有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這裡曾經有過車輛進入。
那道看起來很「新鮮」的車轍印記,其實已經有三十年以上的「年齡」了,大自然卻沒能在這麼久的時間裡將它抹滅。
▲青海三江源地區的垃圾
前幾年曾經沸沸揚揚的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盜礦汙染事件中,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
一些被損毀破壞的地表植被,幾乎沒有顯示出自我修復的跡象,數年後仍面目猙獰。而三江源地區的自然條件,已經比海拔七千米以上的珠峰區域要「溫和」很多了。
苛刻的自然條件除了阻礙自然修復,還會大幅增加人工修復的成本、難度和生態副作用。為了修復一面山坡的損毀植被,可能需要付出更大的生態代價。
同樣,在珠峰上完成遺體、糞便與其他遺棄物的回收處理,乃至強化對遊客或其他攀登者的監管,都因此變得極難落地。
▲位於三江源地區的青海雜多縣(圖片來源於網絡)
3
珠峰只是一個極端標本,同樣的情況,不同程度地存在於大部分中國西部地區地廣人稀的區域。
包括曾經多次出現「驢友」遇險遇難的四川幾個山地景區,以及新疆北部喀納斯等地,都是如此。連旅遊者的生命安全尚且不能保證,垃圾處理就更難了。
至於遊客的素質,平心而論,那些攀登珠穆朗瑪峰的遊客,通常相關生態保護意識還是比較強的。但是,畢竟是生命攸關的挑戰,成本又非常高,很多時候,遊客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其他習慣荒野旅遊的遊客,也會受限於環境和經濟條件。
▲青海三江源:在無人區裡守望淨土(視頻來源:東方衛視)
近幾年,到中國西部荒野地區的遊客顯著增加,隨意丟棄垃圾乃至更嚴重的破壞生態行為時有發生,實在是令人痛心。
政府或者相關管理部門,在這些問題上,責任巨大,但可做的,其實極少。荒野地帶,畢竟遠離人煙,與大部分人群相關性不強。
付出極大代價來清理遺棄物,同樣有來自多方面的壓力。如前所述,高成本,高代價,還需要高技術保障,這件事做起來很難。這也是珠峰的遺體與糞便仍在增加的主要原因。
▲通往珠穆朗瑪峰的標牌
只要攀登珠峰的人還在增加,只要政府不關閉這些登山路線(不大可能),那麼,現狀還會令人沮喪地繼續。
儘管就目前的情況來說,這些汙染造成的後果並不像其在心理和視覺上產生的衝擊那樣嚴重,但是,假以時日,「最大垃圾場」恐怕真會成為一個不能不面對的問題。
從各國現有的管理體制來看,儘管尼泊爾政府和民間組織曾發起過「拯救珠峰——廢棄物治理2011行動」,召集志願者在較低海拔清理廢棄物,但效果只是象徵性的。珠峰遺棄物清理在可見的未來,我認為,還會是一個無解的命題。
如果一定要找到一個希望,恐怕也不能指望政府的介入,只可能是等待出現像馬斯克一樣有「情懷」的企業家,願意通過高投入與高科技的手段來解決這一讓人類惶然而尷尬的「汙點」,比如研發無人機或「機器人清潔工」,實現「高山鏟屎官」和「高山收屍官」的職能。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果連珠峰的「垃圾場」都能清理,中國其他西部地區的垃圾問題解決,自然不在話下。當然,珠峰周邊相關國家政府能通過某種利益機制安排,來促成這些企業家早日現身,就更妙了。
(封面圖片攝影:徐康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