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進入新千年以來,整個北極圈的凍土層均出現了消融跡象。雖然北極圈內的凍土總量並未減少,但是永久凍土層正逐漸轉化成季節性凍土。
什麼是凍土?
凍土層,亦作凍原或苔原,意思是「無樹的平原」。在自然地理學中指由於氣溫低、生長季節短,而無法生長出樹木的環境;而在地質學中指零攝氏度以下,並含有冰的各種巖石和土壤。
凍土一般可分為短時凍土(數小時、數日以至半月)、季節凍土(半月至數月)以及多年凍土(又稱永久凍土,指持續二年或二年以上凍結不融的土層)。地球上多年凍土、季節凍土和短時凍土區的面積約佔陸地面積的50%,其中,多年凍土面積佔陸地面積的25%。
如果土層每年散熱量比吸熱量多,凍結深度大於融化深度,多年凍土逐漸變厚,稱為發展的多年凍土,處於相對穩定狀態;如果土層每年吸熱量比散熱量多,地溫逐年升高,多年凍土層逐漸融化變薄以至消失,處於不穩定狀態,則稱為退化的多年凍土。
凍土一般分布於高緯地區和高山上部,一部分廣泛分布於北極圈以北的北冰洋沿岸地區,包括歐亞大陸和北美大陸的極北部分和北冰洋的大部分島嶼,東西延展呈帶狀分布,並且在南美洲也有分布。
由於人類活動大多集中在溫暖地區或低海拔平原地帶,所以對於凍土的認識較少。但隨著人類對資源需求的增多,人類逐漸將目光投向了太空、海洋和寒冷的極區。但包括多年凍土在內的寒帶氣候區有著獨特的環境特性。凍土區氣候嚴寒,植被以苔蘚、地衣為主,草本植物和灌木較少,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因此,永久凍土帶消融,會對全球環境產生影響,也越來越被人們所關注。
免責聲明:圖文資料整理自網絡,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公眾號予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