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凍土都穿越,青藏線堪稱凍土工程博物館(組圖)

2020-12-02 搜狐網
 
綠色車體的25T型青藏列車(3月8日攝)。

進藏列車硬座車廂座位下的氧氣插管處(3月8日攝)。

進藏列車餐車吧檯(3月8日攝)。

進藏客運列車上的餐車(3月8日攝)。

  本組照片均為新華社記者唐召明攝

  「中國造」旅客列車即將穿越青藏高原

  新華社北京6月8日電(記者劉詩平 劉錚)舉世矚目的青藏鐵路即將實現全線開通試運行,我國科技人員採用國內旅客列車成熟技術,並針對青藏線特定要求,成功生產出青藏高原旅客列車,「中國造」列車即將穿越青藏高原。

  鐵道部運輸局有關負責人說,青藏旅客列車是中國自主集成創新的新產品。

  青藏鐵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具有「高原缺氧、低溫低壓、多年凍土、生態脆弱、日溫差大、紫外線強、風沙大、雨雪和雷擊頻繁」等特殊環境。在此之前,全世界都沒有運行在如此環境下的旅客列車,沒有經驗可以借鑑。

  青藏高原旅客列車的設計製造任務由南車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和青島四方·龐巴迪·鮑爾交通設備有限公司承擔,科技人員攻克了諸多技術難關,實現了青藏高原旅客列車供氧、適應高原特殊環境的電氣系統和設備設施等多項技術創新。

  青藏鐵路西格段客車即將恢復運行

  新華社西寧6月8日電(記者任曉剛)記者從青藏鐵路公司了解到,自6月10日起,因二線建設而停運的青藏鐵路西寧至格爾木段(簡稱「西格段」)旅客列車將恢復運行。

  據了解,青藏鐵路西格段增建二線應急工程,於2005年9月27日開工建設。這項工程主要是為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正式開通運營以後做好運力準備,目前主體工程已基本完工,還有部分車站基礎配套工程仍在建設中。在西格段增建複線應急工程過程中,為了保證這項工程在格拉段開通前完工,自2006年5月10日起,所有進出格爾木的旅客列車全部停運。

  採訪中記者還了解到,西格段旅客列車恢復運行後,列車運行時刻不會改變。另外,原先由格爾木開往蘭州、成都等地的旅客列車,也將在近期內陸續恢復運行。

  青藏鐵路可謂集凍土工程之大全

  新華社西寧6月8日電(記者朱建軍 王聖志 呂雪莉)隨著凍土路基、凍土區橋梁、涵洞、隧道、房建、管線等工程的順利施工,世界上海拔最高、穿越高原多年凍土最長的青藏鐵路,如今堪稱「世界凍土工程博物館」。專家稱,青藏鐵路穿越世界上最複雜的凍土區,不少凍土工程措施都是國內外首創,可謂集凍土工程之大全。

  即將於7月1日試通車的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是目前全球穿越永久性凍土地帶最長的高原鐵路。而凍土對溫度極為敏感,隨著溫度的變化,它會「發胖」或「變瘦」。

  青藏鐵路建設總指揮部指揮長黃弟福說,青藏鐵路建設中創造性地採取了解決凍土施工難題的相應對策:對於不良凍土現象發育地段,線路儘量繞避;對於高溫極不穩定凍土區的高含冰量地質,採取「以橋代路」的辦法;在施工中採用熱棒、片石通風路基、片石通風護道、通風管路基、鋪設保溫板、遮陽篷結構等多項設施,提高凍土路基的穩定性,堪稱集世界凍土工程措施於一身。因此,運行在青藏鐵路上的列車時速將達120公裡。

  首趟列車未出發新聞大戰已拉幕

  新華社西寧6月8日電(記者朱建軍 錢榮)青藏鐵路全線開通試運行首趟列車的汽笛還未拉響,可圍繞這條舉世矚目的高原鐵路而展開的新聞大戰已經悄悄拉開序幕。

  據了解,青藏鐵路全線開通試運行備受國內外媒體高度重視,僅6月初向青藏鐵路公司有關部門提出採訪申請的海內外媒體就有20多家的100多名記者。目前,在電視報導上全面合作的新華社與東方衛視的15名編採人員已經活躍在青藏鐵路沿線。中央電視臺和臺灣東森電視臺、香港亞視等6家媒體組成的《千裡走青藏》採訪報導組一行30多人,也已深入沿線採訪。此外,上海《文匯報》、上海電視臺、蘇州電視臺等多家媒體組成的近30人的記者組,也已經沿線採訪。

相關焦點

  • 青藏鐵路凍土專家劉爭平:中國人用半個世紀「打敗」高原凍土|70年...
    辦公桌上,堆滿了各種工程書籍和工程資料文件,雖然很多,但堆放整齊。工程人的嚴謹,還書寫在了他的一個筆記本上,上面的字跡,有序而工整。辦公室內角落裡擺放著洗臉架,有個充滿年代感的瓷盆,這是從事二十餘年一線建設留下的習慣,累了,可以馬上洗把臉。既然要聊聊青藏鐵路,當然先看地圖。他跑回宿舍,很快取回一張地圖。
  • 青藏公路多年凍土科研團隊
    打通第一條穿越高原凍土區的二級公路以朱學文、武憼民為代表的第一代青藏公路多年凍土科研團隊,在多年凍土研究的未知領域點亮了第一支燭火,在無數次的嘗試與突破裡,完成在凍土區鋪築瀝青路面的科研使命。高原凍土是一種對溫度極為敏感的土體介質,冬季結冰狀態下的凍土,會隨溫度降低發生劇烈膨脹,在路面隆起一片片冰丘,叫凍脹。
  • 新聞資料:青藏鐵路全線多年凍土知多少?(圖)
    領銜開展青藏鐵路凍土工程科研攻關的中國科學院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提供的相關資料顯示:建設中的青藏鐵路全長一千一百四十二公裡,其中新修鐵路約一千一百一十八公裡,要穿越連續多年凍土區五百五十公裡,不連續多年凍土區八十二公裡。
  • 【人民日報】青藏鐵路如何穿越凍土
    這說明青藏鐵路的建設進度大大加快了,同時也說明建設者們已初步解決了鐵路穿越多年凍土地帶的工程技術難題。青藏鐵路如何穿越多年凍土,是誰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技術方案?6月下旬,記者帶著這些問題,到海拔4600多米的凍土區,採訪了中科院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青藏高原研究基地的專家。先看一組數字:世界上在凍土區修築鐵路已有近百年歷史,但因難度大,很多問題尚未解決。
  • 為什麼多年凍土是工程最大難關?
    為什麼多年凍土是工程最大難關?(青藏鐵路難題「六問」—2)  凍土是指溫度在0℃以下並含有冰的各種巖土和土壤,可分為短期凍土、季節性凍土和多年凍土。在我國,多年凍土達215萬平方公裡,青藏高原是我國最大的一片凍土區。凍土對溫度極為敏感,對鐵路的修建有非常大的影響。
  • 世界上凍土帶中最長的鐵路橋:我國清水河大橋,全長11.7千米
    什麼是凍土?全球凍土面積約590萬平方公裡,佔陸地總面積的5.5%。,修築此橋的一個主要目的是為野生動物穿越青藏鐵路提供通道,被譽為是「環保橋」。>2002年4月8日,清水河大橋開工建設,同年10月29日大橋主體工程完工
  • 青藏鐵路凍土工程問題將會及時解決
    新華網蘭州8月9日電 中國鐵道部副部長孫永福說,鐵道部將及時採取措施整治青藏鐵路個別凍土路基工點出現的變形問題。    孫永福7日在給於此間舉行的亞洲國際多年凍土會議的賀信中說:「對於大氣升溫和列車重複荷載影響青藏鐵路凍土工程的問題,鐵路部門將進一步加強研究。」    他說:「我們已經建立了凍土工程長期觀測系統,會及時解決出現的新問題。」
  • 【中國科學報】在凍土上描繪科學圖畫
    青藏鐵路是高溫凍土工程建設方法發展史上的重要裡程碑。在多年凍土區修建這樣一條鐵路,難度可想而知。之所以能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與中科院寒旱所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與實驗室始終秉承的「以凍土科學與技術創新為理念,從凍土科學和凍土工程兩個角度來開展凍土研究」有著緊密的聯繫。
  • 中外專家把脈凍土高速工程技術難題
    記者在會上了解到,凍土公路建設技術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要支撐大規模高速公路建設和運營,科研攻關的任務依然艱巨。  院士專家團研討凍土路面路基施工難題  「青藏高速公路要穿越550公裡的連續多年凍土區,高溫、高含冰量的凍土很不穩定。
  • ——記中科院寒旱所凍土與寒區工程研究創新團隊
    凍土是含有地下冰的各種巖石和土壤,土凍結時會發生凍脹,融化時就成了一團稀泥,完全喪失了承載力,會造成建築物變形、破壞。在全球變暖的情況下,寒區工程至今仍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我國是世界上第三凍土大國,多年凍土佔國土面積的五分之一。我國的多年凍土主要為高海拔凍土,其特點是溫度相對較高、極不穩定。因此,凍土研究在西部大開發和東北振興重大工程建設中具有重要意義。
  • 中國兩條「天路」凍土基礎穩定
    所謂凍土是指零攝氏度以下,並含有冰的各種巖石和土壤,在凍土區修築工程構築物面臨冬季凍脹和夏季融沉兩大難題,青藏鐵路和青藏交直流電力聯網工程途經區域屬青藏高原凍土區。  青藏鐵路公司監測數據顯示,通車11年來,青藏鐵路98.5%的凍土路基觀測斷面變形符合「年沉降速率不大於5釐米」的要求,處於設計允許的可控制範圍內,且沉降變化有所緩和。
  • 青藏鐵路凍土攻關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青藏鐵路公司負責人盧春房說,經過3年多的科研攻關,我國科學家對青藏鐵路凍土工程所採取的措施證明十分有效,凍土攻關取得重要進展。青藏鐵路是目前世界上穿越多年凍土裡程最長的高原鐵路,穿越多年凍土地段550多公裡,而凍土也被認為是青藏鐵路建設遇到的最大的技術性難題,凍土與生態環保、高原缺氧並列為青藏鐵路面臨的世界性三大難題。青藏鐵路公司黨委書記盧春房告訴記者,青藏鐵路風火山凍土觀測站通過近40年的觀測研究,目前已取得了大量的科學數據。
  • 青藏鐵路通車10周年:中國如何攻克凍土鐵路工程難題
    在此,鐵流回溯科研人員為解決高原凍土技術難題的研究歷程,闡述中國工程師攻克青藏鐵路凍土工程問題的艱辛與不易。 因此,多年凍土地區大多數路基病害都是由於凍土的凍脹、融沉等不良凍土現象引起的。以青藏公路為例,85%的路基病害是融沉造成的;15%為凍脹和翻漿所致;橋梁和涵洞的病害主要由凍脹引起;在高溫凍土區的路堤上,由於陰、陽坡下的融沉不同,因而在向陽面的公路左側產生縱向裂縫…… 誠然,除了普遍存在的融沉和凍脹問題之外,多年凍土區還廣泛分布有各種不良凍土現象——冰椎和凍脹丘、融凍泥流和熱融滑塌、熱融湖塘和凍土溼地等也會對鐵路工程施工與運營維護造成巨大負面影響。
  • 【中國夢·大國工匠篇】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劉爭平:凍土凍不掉他對...
    2000年,他先後擔任青藏鐵路勘察設計的地質專業負責人,以及使命最為艱巨的凍土科研隊隊長,全過程參加了青藏線的初測、定測、補充定測、配合施工以及總結編纂工作。  2010年,他投入了拉日鐵路的勘察設計和配合施工工作,擔任勘察設計副總體、副指揮長。目前,他又繼續負責青藏鐵路擴能改造工程的配合施工工作。
  • 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 吳青柏
    現為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天然氣水合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地理學會冰川凍土分會理事、甘肅省地質學會常務理事、甘肅省遙感協會理事、中國工程地質學會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Sciences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學術編輯、《冰川凍土》、《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天然氣地球科學》等雜誌編委。
  • 「中央媒體看甘肅」蘭大社推出《寒區凍土工程》
    記者 田野2020年度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寒區凍土工程》近日由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系統論述各種不同工程類型的設計理論和凍融災害防治技術措施,闡述凍土工程施工管理,總結我國凍土工程尤其是青藏鐵路工程、青藏公路工程的原創性科研成果。
  • 高考地理大題精選63——凍土
    在自然地理學中指由於氣溫低、生長季節短,而無法生長出樹木的環境;而在地質學中指零攝氏度以下,並含有冰的各種巖石和土壤。凍土一般可分為短時凍土(數小時、數日以至半月)、季節凍土(半月至數月)以及多年凍土(又稱永久凍土,指持續二年或二年以上凍結不融的土層)。地球上多年凍土、季節凍土和短時凍土區的面積約佔陸地面積的50%,其中,多年凍土面積佔陸地面積的25%。
  • 凍土是什麼?
    雖然北極圈內的凍土總量並未減少,但是永久凍土層正逐漸轉化成季節性凍土。什麼是凍土?凍土層,亦作凍原或苔原,意思是「無樹的平原」。在自然地理學中指由於氣溫低、生長季節短,而無法生長出樹木的環境;而在地質學中指零攝氏度以下,並含有冰的各種巖石和土壤。
  • 凍土研究提供「中國經驗」—新聞—科學網
    當時作為博士後的他體驗了人生中的各種艱澀:惡劣的生存環境、簡陋的工作條件,以及隊友被送往醫院…… 但凍土研究的歷史不會被忘卻。正是這片苦寒之地讓中國的凍土工程研究震驚世界。「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參與了幾乎所有的中國寒區重大工程,青藏鐵路建設中的科研工作是一項突出的代表,引領了國際凍土工程的研究。」牛富俊說。
  • 巖土工程知識:定測階段凍土工程地質勘探工作要求
    【學員問題】定測階段凍土工程地質勘探工作要求?  【解答】1、勘探點的數量應滿足各類工程施工圖設計時對凍土工程地質資料的需要。勘探點的距離應根據凍土工程地質條件的複雜程度和凍土現象的性質以及建築物類型確定。橋梁工程原則上每墩應有一個鑽孔。隧道洞口必須有鑽孔,中間鑽孔布置視地質條件複雜程度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