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專家把脈凍土高速工程技術難題

2020-12-02 中國交通新聞網

國內外專家考察共玉高速公路。實習記者 欒玉博 攝

  今年5月4日,「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高海拔高寒地區高速公路建設技術」項目通過驗收。8月1日,我國首條凍土高速公路——青海共和至玉樹高速公路(簡稱共玉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多年積累的研究成果得到實踐驗證。但凍土公路技術研究並沒有告一段落,8月10日到14日,由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簡稱中交一公院)主辦的「青藏高速公路建設技術諮詢會」和「多年凍土高速公路建設技術國際高層論壇」在西安召開,國內多名院士和行業專家以及國際凍土工程界的權威人士,匯聚一堂,圍繞凍土高速公路建設技術的難點及其解決方案,進行了深入探討。記者在會上了解到,凍土公路建設技術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要支撐大規模高速公路建設和運營,科研攻關的任務依然艱巨。

  院士專家團研討凍土路面路基施工難題

  「青藏高速公路要穿越550公裡的連續多年凍土區,高溫、高含冰量的凍土很不穩定。與已建成的凍土高速公路——共玉高速公路相比,青藏高速公路海拔更高、氣候更惡劣、生態更脆弱、凍土控制風險更大。」會上,中交集團副總工程師、中交一公院黨委書記汪雙傑表示,要支撐青藏高速公路建設,很多關鍵技術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如路基路面施工過程控制、大斷面凍土隧道穩定控制以及凍土高速公路長期養護等技術難題。針對這些問題,需要業內專家群策群力,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

  「青藏高原上的混凝土橋開裂問題比較嚴重,可以考慮用鋼結構橋,橋梁樁基處理是難點。」與會專家肯定了已取得的凍土高速公路建設技術成果,並給出了實質建議。在橋梁方面,程國棟、鄭皆連、陳政清院士建議採用鋼結構橋梁替代鋼混結構橋梁,減輕對地基的壓力和低溫開裂風險;隧道方面,梁文灝、歐進萍院士建議加強對隧道內部溫度變化及通風量的監測;路基方面,賴遠明、鄭健龍、龔曉南院士建議特殊路基在選取材料方面提高標準,並重視不同路基的過渡段以減輕相互影響;此外,專家們還針對建立大數據監測系統、提高一線工人施工技術水平等問題發表了看法。

  依託平臺中外合作 攻關凍土共性難題

  「沒想到中國有這種高溫、高含冰凍土,沒來之前這是不敢想像的。」在「多年凍土高速公路建設技術國際高層論壇」上,來自瑞士、挪威、美國、俄羅斯和加拿大的多位國際凍土工程權威專家,介紹了國際上凍土工程科研的最新成果,並根據對我國首條凍土高速公路——共玉高速公路的考察進行了報告。俄羅斯莫斯科國立大學地質系冰川地質部主任阿納多利·布魯科夫告訴記者,俄羅斯、北歐等地區都分布著多年凍土,也在凍土上建設了公路,但中國凍土的類型更多,尤其是這種高溫、高含冰凍土,處理起來技術難度更大。加拿大曼尼託大學巖土工程博士詹姆士·M·歐思文介紹,加拿大地廣人稀,凍土地區只鋪築了砂石路,在凍土上建設高速公路在世界上都是難題,中國工程師們很了不起。

  在共玉高速公路鄂拉山隧道,記者看到,整整齊齊的鐵棒直立在隧道口右側和上方,像衛兵一樣保護著這一段凍土,這是治理高原地區凍土病害、保護凍土的熱棒。「經過幾年的監測,凍土溫度沒有異常,隧道邊坡穩定,這表明淺埋段熱棒效果是可靠的。」共玉高速公路建設負責人納啟財解釋,鄂拉山隧道屬於高溫不穩定多年凍土,很容易引起隧道的凍融病害,影響隧道安全。熱棒可以把凍土的熱量帶走,促使隧道開挖形成的多年凍土回凍且降低凍土溫度,經過這幾年的觀測,這項科研成果在處理凍土病害上效果顯著。

  海拔4280米的花石峽觀測基地,是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室外觀測基地。青海省交通科學研究院院長房建宏介紹說,這是全球最大、功能最全的凍土工程野外暴露試驗場,是世界凍土工程研究的主要基地。基地可長時間觀測凍土路基、樁基的變形,並通過傳感器把數據實時傳給後方,為長期研究凍土變化規律提供了寶貴數據。據了解,這裡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山坡上植被非常稀少,氣候條件惡劣,牧民都很少見,但無論冬夏,長期有科研人員在此堅守。

  「實驗室採集了很多數據,要把這些數據充分利用到凍土高速公路設計中;凍土生態環境很脆弱,一定要注意在建設中儘量少幹擾;路肩是否設計更寬一些,這樣有利於保護凍土……」在考察後的專題討論會上,國外專家表示,中國凍土研究在短短四五十年內取得如此成就,讓人刮目相看。目前這些成果應用於實體工程中的效果,後續還需要進行長期監測,數據分析,為今後建設青藏高速公路提供依據。此外,國外專家希望利用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室外觀測基地,加強合作,聯合攻關凍土工程中的共性難題。

相關焦點

  • 圓一個高原凍土上的高速夢
    新建青藏高速裡程約1100公裡,是目前所有進藏高速公路方案中最佳的進藏大通道,而其中550公裡的凍土區就是制約青藏高速建設的技術瓶頸。  青藏高速遇到的凍土問題,在國內外專家看來是難上加難。高寒凍土在西伯利亞等地區已有較多研究,青藏高原高海拔凍土唯我國獨有,雖然青藏公路、青藏鐵路已經建設,但在高寒高海拔凍土區建設高速公路,是世界級難題,必須依靠自己。
  • ——記中科院寒旱所凍土與寒區工程研究創新團隊
    消息傳來,中科院寒旱所上下為之振奮,凍土團隊成員陳懷琴懷著激動的心情寫下了這首《凍土之戀》。  半個多世紀以來,凍土創新團隊老中青三代懷揣著夢想,紮根西部,潛心於凍土研究,攻克了一個個世界性難題,完成了一項項重大建設工程,用青春和熱血把論文寫在了祖國的高寒大地上。
  • 青藏鐵路通車10周年:中國如何攻克凍土鐵路工程難題
    在此,鐵流回溯科研人員為解決高原凍土技術難題的研究歷程,闡述中國工程師攻克青藏鐵路凍土工程問題的艱辛與不易。 正因為凍土工程問題是一項世界性難題,為解決青藏鐵路建設的凍土工程問題,自1960年開始,鐵道第一勘察設計院、中鐵西北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等單位就著手在以風火山地區為中心的高原多年凍土區,開展長期、不間斷地對凍土區氣象、地溫、太陽輻射等項目的觀測研究,並進行了凍土熱學、力學性質試驗,積累了長達40餘年的不可替代的基礎數據資料,為青藏鐵路建設實踐提供經驗。
  • 各種凍土都穿越,青藏線堪稱凍土工程博物館(組圖)
    青藏高原旅客列車的設計製造任務由南車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和青島四方·龐巴迪·鮑爾交通設備有限公司承擔,科技人員攻克了諸多技術難關,實現了青藏高原旅客列車供氧、適應高原特殊環境的電氣系統和設備設施等多項技術創新。
  • 中國科協發布2020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
    自2018年以來,中國科協組織全國學會及學會聯合體開展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徵集活動並向公眾發布,三年共評選、發布了100個難題。其中,2020年的徵集發布活動共徵集到103家全國學會、學會聯合體、企業科協提交的490個問題難題,1.88萬餘名院士、專家、一線科技工作者參與。
  • 中國破解世界凍土建設難題 讓最高海拔隧道通車
    作為循隆高速公路技術含量和施工難度最大的控制性工程,蘇龍珠黃河特大橋主跨跨度220多米,是西北地區第一座鋼管拱橋。在施工過程中,為了保護生態,幾乎沒有大的開挖,所有的施工材料都是水路運輸。小火爐破解世界難題  凍土層施工取得巨大成功青海地處高原,在這裡修建公路,要面對各種各樣複雜的地質條件。位於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的雪山一號隧道,雙洞總長9065米,施工最高海拔達4800多米,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環境最惡劣的高速公路隧道。更重要的是,隧道進口要通過多年凍土層,在凍土層上施工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
  • 【中國科學報】在凍土上描繪科學圖畫
    解決青藏鐵路築路核心難題  走進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走廊兩旁的展板記載了實驗室這些年取得的一系列驕人成績。「來自17個國家的56位凍土學家在實地考察後一致認為,青藏鐵路工程建設所採用的以冷卻路基為主、積極保護凍土的設計;用塊石路基、碎石護坡、熱棒與保溫材料做橋梁跨越,完全體現出當代凍土區鐵路工程建設的先進水平。」
  • 青藏鐵路凍土專家劉爭平:中國人用半個世紀「打敗」高原凍土|70年...
    記者採訪的這個人,算是一個「工程男」的模板,也是一個標準的「西北漢子」,生在西北,工作在西北,職業亮點也是從西北去青藏的門戶格爾木開始的。他叫劉爭平,青藏鐵路凍土專家。一個專門和高原凍土較勁的人。青藏鐵路凍土科研專家劉爭平青藏鐵路重要關口,格爾木的天晴空萬裡,海拔4700米的崑崙山口,雲朵觸手可及,一列列火車呼嘯穿過埡口,奔向拉薩城。
  • 為什麼多年凍土是工程最大難關?
    為什麼多年凍土是工程最大難關?(青藏鐵路難題「六問」—2)  凍土是指溫度在0℃以下並含有冰的各種巖土和土壤,可分為短期凍土、季節性凍土和多年凍土。在我國,多年凍土達215萬平方公裡,青藏高原是我國最大的一片凍土區。凍土對溫度極為敏感,對鐵路的修建有非常大的影響。
  • 熱管技術在餘熱回收工程中的應用
    1.4熱控制技術通過使用熱阻能夠變化的可變導熱管進行傳熱控制,這樣可以有效控制溫度。通常情況下,利用熱控制技術可以有效控制熱源與冷源的溫度。1.5單向導熱技術在重力熱管的理論下,可以實現熱管的單向導熱,此時的熱管就是一個單項導熱的零部件。單項導熱技術通常可以使用在太陽能工程和凍土永凍工程等工程項目上。
  • 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 吳青柏
    曾任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大項目—「青藏鐵路工程與多年凍土相互作用及其環境效應」首席科技專家,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先後發表研究論文約150餘篇,其中SCI、EI雜誌收錄論文90餘篇,參與編寫專著1部。先後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多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一等獎和二等獎,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
  • 優秀男人:攻克世界級難題,填補空白,還受到黨中央、國務院表彰
    在他的努力之下,鐵一院已形成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黃土地區高速鐵路修建成套技術體系,具有先進、成熟、經濟、實用、可靠等特點,其研究成果"高速鐵路路基工程溼陷性黃土地基沉降控制技術"總體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有效推動了我國鐵路科技進步。西康鐵路秦嶺隧道作為中國隧道工程跨入世界先進行列的標誌性建築,它的背後也離不開孟祥連和同事們的努力。
  • 2020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
    現有的研究表明,特種能場輔助成形技術在改善高強難變形材料製造難題方面具有巨大潛力。●問題6:數字交通基礎設施如何推動自動駕駛與車路協同發展?  未來自動駕駛車輛大範圍社會化運行局面必然會出現,對交通運輸系統而言將是一場變革,道路交通運輸系統面臨演進換代的挑戰。
  • 2020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
    工程技術難題●問題1:如何開發新型免疫細胞在腫瘤治療中的新途徑與新技術?免疫細胞技術是人類徹底治癒腫瘤的希望,是全球前沿醫學和資本追捧的熱點領域之一。因此,站在國際化、全球化視角,從科學研究和專業技術層面,開展農業入侵生物跨境傳播預警及防減技術合作的協同攻關,將有力解決入侵生物疫情的源頭治理和聯防聯控關鍵技術難題,保障社會穩定與公共安全。●問題4:信息化條件下國家關鍵基礎設施如何防範重大電磁威脅?
  • 【人民日報】青藏鐵路如何穿越凍土
    這說明青藏鐵路的建設進度大大加快了,同時也說明建設者們已初步解決了鐵路穿越多年凍土地帶的工程技術難題。青藏鐵路如何穿越多年凍土,是誰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技術方案?6月下旬,記者帶著這些問題,到海拔4600多米的凍土區,採訪了中科院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青藏高原研究基地的專家。先看一組數字:世界上在凍土區修築鐵路已有近百年歷史,但因難度大,很多問題尚未解決。
  • 青藏公路多年凍土科研團隊
    然而,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是人跡罕至的世界屋脊,桀驁難馴的高原凍土頑固地阻擋著公路人將等級路修到雪域高原的步伐。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簡稱中交一公院)三代凍土科研工作者,在生命禁區攻克高海拔低緯度多年凍土區修築公路工程的世界級難題,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他們中的多人長期飽受心臟病、高血壓等疾病的折磨,甚至有人長眠高原。
  • 提出問題是取得科技突破的關鍵一步——解讀2020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
    光明日報記者 詹媛「提出重大科學問題工程技術難題並判別其優先順序,是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的出發點和動力源,是解決問題、難題,取得科技突破的關鍵一步。」在8月15日舉辦的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年會閉幕式上,中國科協發布了2020「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
  • 凍土地帶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問題學術研討會在哈市召開
    「氣候變化背景下中蒙俄經濟走廊沿線國家多年凍土地帶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問題學術研討會(暨國際滑坡協會寒冷地區滑坡研究網絡、寒冷地區滑坡研究全球卓越中心2018學術年會)」於2018年11月16-19日在哈爾濱市成功召開。
  • 專家把脈小模數齒輪行業發展新動向
    11月29日,「2020年CGMA小模數齒輪技術研討會」在我市召開。會議由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指導,中國機械通用零部件工業協會齒輪與電驅動分會(CGMA)主辦,中山邁雷特數控技術有限公司承辦 。會議吸引了來自國內外齒輪界150多家企業、院校、研究所專家學者、代表廣泛交流。 副市長雷嶽龍出席相關活動。
  • 中國凍土研究已走在世界前列
    中國科學院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張魯新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目前,我國的凍土學研究無論是宏觀凍土學研究還是微觀凍土學研究,都已走在世界凍土研究的前列。我國凍土研究始於20世紀60年代。對青藏公路沿線的多年凍土進行了多學科、綜合性的科學考察,成為我國系統研究多年凍土的一個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