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專家考察共玉高速公路。實習記者 欒玉博 攝
今年5月4日,「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高海拔高寒地區高速公路建設技術」項目通過驗收。8月1日,我國首條凍土高速公路——青海共和至玉樹高速公路(簡稱共玉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多年積累的研究成果得到實踐驗證。但凍土公路技術研究並沒有告一段落,8月10日到14日,由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簡稱中交一公院)主辦的「青藏高速公路建設技術諮詢會」和「多年凍土高速公路建設技術國際高層論壇」在西安召開,國內多名院士和行業專家以及國際凍土工程界的權威人士,匯聚一堂,圍繞凍土高速公路建設技術的難點及其解決方案,進行了深入探討。記者在會上了解到,凍土公路建設技術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要支撐大規模高速公路建設和運營,科研攻關的任務依然艱巨。
院士專家團研討凍土路面路基施工難題
「青藏高速公路要穿越550公裡的連續多年凍土區,高溫、高含冰量的凍土很不穩定。與已建成的凍土高速公路——共玉高速公路相比,青藏高速公路海拔更高、氣候更惡劣、生態更脆弱、凍土控制風險更大。」會上,中交集團副總工程師、中交一公院黨委書記汪雙傑表示,要支撐青藏高速公路建設,很多關鍵技術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如路基路面施工過程控制、大斷面凍土隧道穩定控制以及凍土高速公路長期養護等技術難題。針對這些問題,需要業內專家群策群力,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
「青藏高原上的混凝土橋開裂問題比較嚴重,可以考慮用鋼結構橋,橋梁樁基處理是難點。」與會專家肯定了已取得的凍土高速公路建設技術成果,並給出了實質建議。在橋梁方面,程國棟、鄭皆連、陳政清院士建議採用鋼結構橋梁替代鋼混結構橋梁,減輕對地基的壓力和低溫開裂風險;隧道方面,梁文灝、歐進萍院士建議加強對隧道內部溫度變化及通風量的監測;路基方面,賴遠明、鄭健龍、龔曉南院士建議特殊路基在選取材料方面提高標準,並重視不同路基的過渡段以減輕相互影響;此外,專家們還針對建立大數據監測系統、提高一線工人施工技術水平等問題發表了看法。
依託平臺中外合作 攻關凍土共性難題
「沒想到中國有這種高溫、高含冰凍土,沒來之前這是不敢想像的。」在「多年凍土高速公路建設技術國際高層論壇」上,來自瑞士、挪威、美國、俄羅斯和加拿大的多位國際凍土工程權威專家,介紹了國際上凍土工程科研的最新成果,並根據對我國首條凍土高速公路——共玉高速公路的考察進行了報告。俄羅斯莫斯科國立大學地質系冰川地質部主任阿納多利·布魯科夫告訴記者,俄羅斯、北歐等地區都分布著多年凍土,也在凍土上建設了公路,但中國凍土的類型更多,尤其是這種高溫、高含冰凍土,處理起來技術難度更大。加拿大曼尼託大學巖土工程博士詹姆士·M·歐思文介紹,加拿大地廣人稀,凍土地區只鋪築了砂石路,在凍土上建設高速公路在世界上都是難題,中國工程師們很了不起。
在共玉高速公路鄂拉山隧道,記者看到,整整齊齊的鐵棒直立在隧道口右側和上方,像衛兵一樣保護著這一段凍土,這是治理高原地區凍土病害、保護凍土的熱棒。「經過幾年的監測,凍土溫度沒有異常,隧道邊坡穩定,這表明淺埋段熱棒效果是可靠的。」共玉高速公路建設負責人納啟財解釋,鄂拉山隧道屬於高溫不穩定多年凍土,很容易引起隧道的凍融病害,影響隧道安全。熱棒可以把凍土的熱量帶走,促使隧道開挖形成的多年凍土回凍且降低凍土溫度,經過這幾年的觀測,這項科研成果在處理凍土病害上效果顯著。
海拔4280米的花石峽觀測基地,是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室外觀測基地。青海省交通科學研究院院長房建宏介紹說,這是全球最大、功能最全的凍土工程野外暴露試驗場,是世界凍土工程研究的主要基地。基地可長時間觀測凍土路基、樁基的變形,並通過傳感器把數據實時傳給後方,為長期研究凍土變化規律提供了寶貴數據。據了解,這裡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山坡上植被非常稀少,氣候條件惡劣,牧民都很少見,但無論冬夏,長期有科研人員在此堅守。
「實驗室採集了很多數據,要把這些數據充分利用到凍土高速公路設計中;凍土生態環境很脆弱,一定要注意在建設中儘量少幹擾;路肩是否設計更寬一些,這樣有利於保護凍土……」在考察後的專題討論會上,國外專家表示,中國凍土研究在短短四五十年內取得如此成就,讓人刮目相看。目前這些成果應用於實體工程中的效果,後續還需要進行長期監測,數據分析,為今後建設青藏高速公路提供依據。此外,國外專家希望利用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室外觀測基地,加強合作,聯合攻關凍土工程中的共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