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破解世界凍土建設難題 讓最高海拔隧道通車

2020-12-02 界面新聞

近年來我們在基層採訪,無論是記者還是百姓,感受最大的,就是身邊的變化。的確,這五年來,國家的成就是全方位的、開創性的,黨和政府集中力量,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今天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來關注我國的高速公路建設。

循隆公路位於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和化隆回族自治縣境內,全長40.4公裡,從長度來說並不長。但這條路有兩個特別之處,一是公路有其中15公裡穿越黃河公伯峽庫區峽谷地帶,地勢陡峭、巖層破碎、地震斷層多,二是要保護水庫環境,公路建設不能對環境造成汙染。

一起來看看,這條被稱作青海有史以來施工難度最大,施工條件最複雜的高速公路是如何建設的。

高速公路造價多花幾億元  只為守護黃河庫區水源

循隆高速是國道310線循化至隆務峽高速公路路段,循隆高速公路全長只有40公裡,但是有將近15公裡要穿越黃河上遊的公伯峽水庫。

公伯峽庫區兩岸地勢陡峻、巖層破碎、地震斷層多,滑坡、庫岸再造、崩塌、危巖及泥石流等不良地質地段隨處可見,生態環境脆弱。

循隆高速公路項目指揮長 馬培新:這一處是典型的庫岸再造的崩塌區。這個沿線這種小型、大型的崩塌是星羅棋布。尤其在庫岸地質調查過程中發現,有8處巨大的滑坡體,所以我們線路選擇是非常困難,要穿越庫區15公裡,穿越是非常困難的。

公伯峽庫區15公裡路段,是整個循隆高速公路最重要、也是最艱難的施工段,面對水庫峽谷連綿而成的天塹深壑,高速公路的布線就成為一個首要的難題。由於庫區的山體質地特殊,時有流石滑坡。最初設計的沿著庫區兩岸修建明線的方案,不僅讓道路安全面臨隱患,還會對水庫生態環境造成破壞。本著不破壞就是最大的保護這樣一個原則,在後期的優化設計中,將庫區路段全部改為橋隧為主。

青海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 阿明仁:這15公裡我們橋梁和隧道佔長度的比例達到了98%,幾乎都是橋隧,全線我們的橋隧比例達到了54%,這在我們青海也算是比例比較高的。

因為修改設計方案,需要建設的隧道由原來設計的6條更改為8條,這大大增加了建設成本,僅僅這15公裡庫區線路將增加幾億元的投資。但這樣既保證了施工過程的安全,又保證了後期運營的安全,更大的價值就是保護了生態,保護了庫區的水質、水源不受汙染。

沒有了施工便道,如何把建築材料運送到施工地點,這成為公伯峽路段施工的另一個難點,經過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的共同努力,他們想出了充分利用庫區水運資源的思路,修造碼頭和運輸船隻,運送修路所用的建築材料。利用黃河水修建高速公路,這在青海修路史上也是一個創舉。

阿明仁:用船把材料運進來,把我們施工的廢料再用船運出去,我們在環保要求的下我們再把它處理好,包括我們施工的一些汙水,我們都是把它運出去,把它經過淨化處理以後,達到二級以上的標準再把它排放出去。

阿明仁告訴記者,現在青海省有一個共識,那就是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要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不僅修建高速公路產生的汙水不能排進黃河庫區,未來高速路上匯集的雨水也不能直接排進庫區。

阿明仁 :下去我們橋底下有管子把它接住,完了要把這個水集中起來,集中起來以後我們淨化處理,處理達到二級以上水的標準我們才能排出去,這些都是這麼做的。所有隧道裡面的水出來都是這麼做的。

作為循隆高速公路技術含量和施工難度最大的控制性工程,蘇龍珠黃河特大橋主跨跨度220多米,是西北地區第一座鋼管拱橋。在施工過程中,為了保護生態,幾乎沒有大的開挖,所有的施工材料都是水路運輸。

2017年10月8日,循化至隆務峽高速公路正式通車,循隆高速公路是青海省沿黃旅遊公路的一部分,也是帶動沿線地方開發自然資源和旅遊資源,帶動沿線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致富路,綠色環保的發展理念將把這條高速公路打造成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阿明仁:我相信我們青海以後所有的路在這種理念下,我們會去建設,而且我們建成的路不單是隨著我們國家大動脈的發展和延伸,一條路建成了,同時我想建成的路它也是一道風景線,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小火爐破解世界難題  凍土層施工取得巨大成功

青海地處高原,在這裡修建公路,要面對各種各樣複雜的地質條件。位於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的雪山一號隧道,雙洞總長9065米,施工最高海拔達4800多米,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環境最惡劣的高速公路隧道。更重要的是,隧道進口要通過多年凍土層,在凍土層上施工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

青海省交通投資有限公司花久公路第一項目辦主任 韓偉學:高海拔隧道成敗就在防排水上,一定要做好這個防寒洩水洞,現在目前情況來看,水還是比較大。

雪山1號隧道不僅是花久高速公路工程中海拔最高、難度最大的重點工程之一,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已貫通的海拔最高的公路隧道。花久高速公路是花石峽至久治縣路段,全線位於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境內,全長389公裡,是規劃中新疆經青海省通往四川省的國家西部區域經濟大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 建成之後,從果洛州到玉樹州將由原來的12個小時縮短到5個小時,從果洛州到四川省成都市將由原來的14個小時縮短到7個小時。

韓偉學:這個公路填補了咱們青海省果洛州不通高速的歷史,也填補了果洛州四個縣不通高速,十個鄉鎮不通公路的歷史。

雪山1號隧道與阿尼瑪卿雪山隔川相望,修建這條隧道最大的難點就是隧道進口處要穿越大面積冰川堆積物多年凍土層。

中國交建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隧道與地下工程設計研究院院長 曹校勇:多年凍土層的特性主要體現在,它在零度以上,就會融化,融化之後,它的結構、強度會喪失,然後再在低於零度的時候它會結冰、膨脹,它對工程上的影響,就是會造成路基的沉陷,或者是隆起,邊坡的垮塌失穩。我們修建隧道呢,它也更容易出現坍塌。

曹校勇所在的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已經對多年凍土層進行了長達40多年的持續研究。國內外經驗顯示,在施工前的勘察過程中如果勘察到凍土層都是儘量躲避繞行,2011年8月,曹校勇和他的團隊來到地處海拔4555米的阿尼瑪卿雪山進行勘探和選線工作時,凍土著實讓他們傷透了腦筋。

曹校勇:整個我們這個線路多年凍土層的分布,大概有10公裡的範圍,如果我們完全要選擇完全避開多年凍土層的話,這個D線方案的隧道長度超過了12公裡,在高海拔地區修建這麼長的隧道,不管是建設還是運營成本,都是難以接受的。

在高寒缺氧的雪山下,設計人員每天戶外工作十個小時以上,喝不到一口熱水、吃不上一口熱飯,一連勘察了兩個多月,終於完成了選線工作,也就是現在的雪山1號的隧道路線。

李士棟,中國鐵建十八局花久公路雪山1號隧道項目經理,他和他的團隊曾經有著7年的高寒地區隧道的建設經驗,但是還從來沒有在冰川堆砌物的多年凍土層修建過隧道。雪山1號隧道的建設,對他們來說將面臨著史無前例的挑戰。2013年7月,中鐵十八局三公司和中鐵五局的團隊在阿尼瑪卿雪山腳下,開始施工建設。

中鐵十八局花久公路雪山1號隧道項目經理 李士棟:當時開挖的時候,我們從地表以下一米五到兩米左右就開始遇到凍土,這個時候相當的堅硬,跟石頭一樣。但是挖出來以後,暴露在空氣中,兩個小時它就化掉了,這肯定對隧道成形是不容易的,它不能成洞,我們在泥巴堆裡打隧道是肯定不成的,這時困難很大。

如何保持凍土的穩定性,避免隨著氣溫的變化而融化或凍脹,並且還不能破壞高原脆弱的生態環境,這是凍土隧道建設過程中面臨的一個巨大的世界性難題。

李士棟:我們把隧道挖開之後,肯定要混凝土封閉它,要它第一時間形成一個整體達到一個穩定的狀態。混凝土的最低溫度是5度,就是它強度有力的最低溫度,如果低於這個溫度,混凝土就會成凍豆腐一樣,而且後期的質量也不好。

隧道開挖後要採取噴射混凝土為主要支護手段及時進行支護,控制四周圍巖的變形和鬆弛,達到穩固的狀態才能進行下一步施工,這個步驟叫初期支護,是隧道施工建設中最重要的一環。凍土在零度以上會融化,噴射混凝土在5度以下就達不到強度。這一對矛盾怎麼解決,究竟該如何取捨,成了橫在工程師們面前一個巨大的難題。

根據不停的實驗和監測,凍土在5度的時候能保持7個小時不融化。在高寒地區,為了創造一個恆溫的施工環境,不讓土層和圍巖受外界環境溫度變化的幹擾,通常會在洞口搭建一個保溫棚,可是,如何讓保溫棚始終保持在恆溫的5度,又讓施工建設者們犯了愁。

李士棟:我們發電機它這個電是不穩定的,就是施工的時候,它是有一些變化的,只有這個火爐最笨的方法,它也是最有效的辦法。但是火爐的數量和火爐之間的間距需要不停的調整和測試。

李士棟:當時我們爐子少了不對,爐子多了不對,就是說距離遠了不對,距離近了還不對,就是哪怕我們就一米的試,一個爐子一個爐子增加的過程中就這麼摸索。

曹校勇:在這個新的地質條件下,就是以前沒見過的條件,我們做的嘗試是成功的,也為以後的工程應該是提供了好的成功的借鑑意義,成功的意義。

零下40度施工三年 建設者用生命守護工程

雪山一號隧道地處阿尼瑪卿雪山腳下,年平均氣溫零下4度,最低氣溫零下40度,空氣中的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區的60%,而雪山一號隧道就是在這樣極端惡劣的環境下,整整建設了三年多的時間。

突然,施工現場停電,兩個隧道的通風口驟停,項目部副經理劉年香趕忙著急地打電話,讓馬上發電。在海拔4600米的高寒地區幹活,隧道的通風口一刻都不能停。

中鐵十八局三公司花久公路雪山一號隧道項目副經理 劉年香:這個裡面缺氧,如果是不送風進去,裡面人就受不了,就空氣不好,必須24個小時要保證這個風機是通的。

為了保證通風口24小時保持通風,60歲的劉年香每天都要不停地往返於兩個隧道之間,每條隧道2000多米長,劉年香平均每天至少要走將近20公裡的路程。

其實,60歲的劉年香2016年已經辦完了退休手續,可以離開這個高寒缺氧又條件惡劣的工作環境,但是對雪山1號隧道的感情卻讓他選擇繼續留在自己的工作崗位。

劉年香:好多這個內地來的,不適應這個環境,我們也適應環境了,所以我想順順利利地把這個工程幹完,我也好安心地退休了。

代達元,剛剛大學畢業工作兩年,同事們都親切地叫他「小代」,現在是雪山一號隧道的一名技術員。他的工作是每天負責對現場操作的工人進行技術指導,確保每一個工序按照具體的技術標準和參數進行規範施工。為了趕工期,小代經常要加班,最多的時候每天要連續工作12小時,身體經常會吃不消。

中鐵十八局三公司花久公路雪山一號隧道項目技術員 代達元:咱這本來就是高海拔隧道,就是高原氧氣少,隧道裡面就更少了,如果在隧道裡面待久了就是胸悶,有時候會胸悶喘不過氣。

下午六點,天空飄起了雪花,小代回到了項目部簡易板房的宿舍。每次從隧道回到宿舍的第一件事,小代就是給口罩換濾芯,記者看到,口罩內原本雪白的濾芯已經吸滿了粉塵,變成了黑色。小代說基本半天就變成這樣,一天一般要用兩片濾芯。

隧道內長期漂浮大量的粉塵,也讓小代患上了結膜炎,三年多的時間,他的眼睛一直通紅,處於充血的狀態。

代達元:我現在這些藥物只能輔助著,它會讓惡化的速度緩慢一點,但是我這個病要根治的話,估計在高原說是治不好,得到氣候比較潤的南方去休養兩三年。

在雪山1號隧道內,青海省交通建設工程質量監督局的工作人員正在針對高海拔地區隧道進行專項檢查,這次檢查的是防水板和混泥土強度這兩項重要指標。

這次的檢查結果,讓一直小心翼翼站在一旁的李士棟鬆了一口氣,三年多的勞動成果終於得到了認可。目前雪山1號隧道全面貫通,已經可以通行車輛。

中鐵十八局花久公路雪山1號隧道項目經理 李士棟:我不敢說我們的技術是最先進的,但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我們用1200個日日夜夜的堅持,打通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速公路隧道,用我們大膽嘗試的勇氣,戰勝了在多年凍土層上,隧道施工的這一世界性的難題,我覺得這就是中國人的智慧和力量。

半小時觀察:高速公路建設助力中國經濟高效運行

這幾年,如果要問青海的老百姓對哪些發展建設感觸最深,那回答一定是:身邊的路。今年7月份以來,青海省每個月都有一條高速公路通車。青海只是五年來中國高速公路建設快速發展的縮影。

五年來,我國高速公路建設裡程每年以8%的速度遞增。佔公路裡程3%的高速公路承擔了40%的貨物運輸量。

五年來,我國高速公路裡程由9.6萬公裡增加到13.1萬公裡,位居世界第一。目前我國的高速公路網絡框架總體形成,基本覆蓋全國城鎮人口20萬以上的城市 。

要想富先修路,公路是經濟運行的血脈,越來越多、優質的公路將為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的發展提供的強大動力。

相關焦點

  • 中外專家把脈凍土高速工程技術難題
    實習記者 欒玉博 攝  今年5月4日,「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高海拔高寒地區高速公路建設技術」項目通過驗收。8月1日,我國首條凍土高速公路——青海共和至玉樹高速公路(簡稱共玉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多年積累的研究成果得到實踐驗證。
  • 中國首條穿越青藏高原凍土區高速路實現通車
    8月1日,經過近7年的建設,世界首條高海拔高寒多年凍土區高速公路、我國首條穿越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高速公路青海省共和至玉樹高速公路正式通車運營。共玉高速由中交一公院負責項目全線的總體設計並承擔科研攻關任務。
  • 青藏鐵路全線通車
    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全線通車。投入運營兩年多來,青藏鐵路安全持續穩定,運輸暢通無阻,服務優質高效,環保全面達標。青藏鐵路的建成通車和安全運營,是中國鐵路建設史上的偉大壯舉,也是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一大奇蹟,標誌著我國高原鐵路技術創造了世界一流水平。青藏鐵路架起了「世界屋脊」通向世界的「金橋」,給青藏各族人民送來了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的福音。
  • 青藏鐵路通車10周年:中國如何攻克凍土鐵路工程難題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鐵流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青藏鐵路,作為聞名遐邇的世界級工程奇蹟,自通車以來,為西藏人民帶去了祖國的溫暖和問候,為西藏的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為西藏與內地人員和物資的交流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在黨的生日到來之際,青藏鐵路通車也將滿10周年。
  • 廈門翔安海底隧道正式通車 創隧道建設奇蹟(圖)
    廈門翔安海底隧道右線洞口外景。廈門翔安隧道建成通車中廣網北京4月26日消息(記者陳庚)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9時38分報導,我國內地首條海底隧道廈門翔安隧道今日(26日)正式建成通車。標誌著我國海底隧道自行設計、自行施工能力躍入世界先進行列,同時也為廈門乃至整個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翔安隧道海底部分長6000餘米,其中超過一半屬於風化土層、透水砂層和風化深槽,如何安全穿越,是隧道建設中的世界級難題,在距離海面70米下施工,稍有不慎,海水灌進隧道,不但整個工程毀於一旦,全部施工人員也將面臨滅頂之災。
  • 中國兩條「天路」凍土基礎穩定
    中國兩條「天路」凍土基礎穩定 2017-10-12 15:18:0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劉湃
  • 中國大陸首條海底隧道——翔安隧道正式通車[組圖]
    當日,中國大陸第一條海底隧道——廈門翔安海底隧道建成通車。作為世界上斷面最大的海底隧道,翔安海底隧道全長8.695公裡,從廈門島到達對岸的大陸端,比原來節省了82分鐘。中國大陸首條海底公路隧道——翔安隧道於26日上午9時在廈門通車,這是大陸第一條由國內專家自行設計的海底隧道,是世界上第一條採用鑽爆法施工的海底隧道。
  • 海拔太高隧道太深缺氧難題是怎麼解決的
    海拔太高隧道太深缺氧難題是怎麼解決的     □本報記者 張舒  雀兒山隧道無論設計還是建設,都經歷了極為艱難的歷程。
  • 中國「天梯高速」獲詹天佑獎,跨12條地震斷裂帶,創多個世界之最
    近日,雅西高速公路榮獲第17屆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詹天佑獎是中國土木工程建設領域科技創新的最高獎項,反映當今中國同類工程中的最高水平。雅西高速破解一系列世界級技術難題,被國內外專家學者公認為「自然環境最惡劣、工程難度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山區高速公路之一」,雅西高速榮獲該獎可謂實至名歸。
  • 中國大陸首條海底隧道廈門翔安海底隧道建成通車
    新華社廈門4月26日電(記者 齊中熙、胡蘇)中國大陸第一條海底隧道——廈門翔安海底隧道26日上午建成通車。作為世界上斷面最大的海底隧道,翔安海底隧道全長8.695公裡,從廈門島到達對岸的大陸端,比原來節省了82分鐘。    廈門翔安海底隧道是國家「863」計劃專題項目的重點工程,由我國自主設計、施工建設。
  • 中國大陸第一條海底隧道建成通車
    新華網廈門4月26日電(記者齊中熙 胡蘇)中國大陸第一條海底隧道——廈門翔安海底隧道26日上午建成通車。作為世界上斷面最大的海底隧道,翔安海底隧道全長8.695公裡,從廈門島到達對岸的大陸端,比原來整整節省了82分鐘。  廈門翔安海底隧道是國家「863」計劃專題項目的重點工程,由中國自主設計、施工建設。
  • 高原凍土區建設高速路難在哪
    魏 偉攝核心閱讀青海省共和至玉樹高速公路8月1日全線建成通車。這是世界首條高海拔高寒多年凍土區高速公路,也是我國首條穿越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高速公路。施工期間,科研人員在無任何現成經驗可供參照的情況下,取得多項技術突破,對於我國今後在高原、高寒地區建設隧道、橋梁和道路工程具有極高參考價值。
  • 創多項世界之最的沉管隧道建成通車,建設過程無與倫比!
    2017年7月7日,世界矚目的南昌紅谷隧道建成通車,這是國內首座江河中遊沉管隧道,開創12項世界之最和中國第一!今天,超級建築給大家說說紅谷隧道建成通車的盛況和建設過程。7月7日,由南昌市政公用集團融資代建、中國中鐵隧道集團施工的國內江河中遊首座、異地乾塢、規模最大、最長的城市雙向六車道過江沉管隧道工程——南昌紅谷隧道正式通車。該工程於2014年1月開工,歷時42個月順利建成。南昌紅谷隧道是國內內河最大的沉管隧道,也是世界首次在江河中遊修建沉管隧道。紅谷隧道穿越贛江,連接南昌紅谷灘新區與贛江東岸老城區,隧道主線長約2650米。
  • 【2010年】中國大陸首條海底隧道建成通車
    2010年4月26日 中國大陸首條海底隧道建成通車 2010年4月26日,中國中鐵、中國鐵建等央企參建的廈門翔安海底隧道建成通車,這是中國大陸第一條海底隧道,也是世界上斷面最大的海底隧道。
  • 探訪中國水下隧道建設先鋒隊
    在向大海、大江、大河水下進軍的隊伍中,賀維國所在中鐵隧道設計院作為水下隧道設計單位,猶如中國水下隧道建設先鋒隊,為人們通往水下世界打開了一扇大門,記者有幸走進這支先鋒隊,看到了其正在為中國繪製的「水下蛟龍」圖。
  •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首條高速公路通車
    原標題:全長634.8公裡,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首條高速公路今通車新華網西寧8月1日消息,青海省共和至玉樹高速公路1日全線建成通車,這是我國在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建成的首條高速公路。青海省交通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徐安花介紹,共玉高速多年凍土路段兩旁林立著許多被稱為「熱棒」的設施,可將空氣中的冷量傳入凍土層,同時將凍土層中的熱量散發到空氣。此外,施工人員還將大小不等的通風涵管埋入路基,在邊坡鋪設大量石板和碎石,有效保障了路基溫度的穩定。
  • 中國動用2千噸巨無霸,地球最高地挖隧道
    「文/背起行囊(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一輩子是場修行,短的是旅行,長的是人生作為世界第一高峰的喜馬拉雅山,一直是眾多攀登者,渴望徵服的高峰,這座山脈一大半坐落在中國,另一小半落在尼泊爾的國土上。
  • 汶馬高速105公裡即將試通車 去畢棚溝、達古冰川更快了!
    另外,汶馬高速公路橋隧比例高達86.5%,是我省高速公路建設史上橋隧比例最高的項目,同時項目處於民族地區,人口聚集,耕地較少,部分路線展布於懸崖峭壁,預製場、拌合站等臨建設施選址嚴重受限。擁有世界最長高原高瓦斯隧道翻越鷓鴣山節約30分鐘記者了解到,汶馬高速公路全長8.8公裡的鷓鴣山隧道也於今天開通,開通後,翻越鷓鴣山時間將比國道317線縮短近30分鐘。
  • 各種凍土都穿越,青藏線堪稱凍土工程博物館(組圖)
    本組照片均為新華社記者唐召明攝  「中國造」旅客列車即將穿越青藏高原  新華社北京6月8日電(記者劉詩平 劉錚)舉世矚目的青藏鐵路即將實現全線開通試運行,我國科技人員採用國內旅客列車成熟技術,並針對青藏線特定要求,成功生產出青藏高原旅客列車,「中國造」列車即將穿越青藏高原。
  • 港珠澳海底沉管隧道世界難題的中國解法
    在河海交匯、水文複雜的港珠澳海域,用十幾艘大型船隻浮運8萬噸重的巨型沉管,好似一個浩浩蕩蕩的「航母編隊」,如何在海底溝槽中高精度地安裝,被稱為交通業的「珠穆朗瑪峰」,誰能攻克這一世界難題?    中交一航局二公司,這個位於青島的品牌國企,憑著厚積薄發的技術優勢,迎難而上,在中交集團帶領下,打破了國際的技術壟斷,讓中國的海底沉管隧道技術一下站到了世界之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