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土研究提供「中國經驗」—新聞—科學網

2020-12-02 科學網

▲2011 年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人員在高原開展工作。

■本報記者 倪思潔

青藏鐵路讓中國凍土研究享譽世界。這條全長1956公裡的高原鐵路是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一座豐碑。而科學家建造這座豐碑時積累的成果與經驗,已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寶貴資源。

2001年,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牛富俊研究員第一次踏上青藏高原。當時作為博士後的他體驗了人生中的各種艱澀:惡劣的生存環境、簡陋的工作條件,以及隊友被送往醫院……

但凍土研究的歷史不會被忘卻。正是這片苦寒之地讓中國的凍土工程研究震驚世界。「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參與了幾乎所有的中國寒區重大工程,青藏鐵路建設中的科研工作是一項突出的代表,引領了國際凍土工程的研究。」牛富俊說。

自青藏鐵路建設以來,中國科學家在青藏鐵路凍土區設置了40個監測斷面,3個氣象觀測站,積累了長達12年觀測資料。「這些資料每年都會形成一個研究報告,為青藏鐵路運營維護提供依據。」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吳青柏研究員說。

青藏鐵路建成後,科學家們對鐵路建設過程中凍土工程理論的不完善之處不斷進行著細緻的優化工作。中國凍土研究的日漸純熟,讓世界的目光轉向東方。而「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推動中國凍土研究走上國際舞臺。

2016年,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與俄羅斯科學院凍土研究所籤訂協議,聯合成立亞洲寒區環境與工程國際研究中心,並於2017年4月在蘭州正式掛牌。

「成立中心的目的就是希望提高中俄兩國凍土科學家的合作,為『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提供科學支撐。」吳青柏表示。基於此,實驗室正積極與俄方開展合作,具體工作涉及學生培養、聯合在西伯利亞和青藏高原進行科學考察、聯合建立青藏高原—西伯利亞凍土觀測大剖面及資料庫建設、籌劃聯合編制亞洲凍土圖等。

如今,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合作還在不斷延展。「我們與美國、加拿大等國凍土研究的科研機構都建立了長期交流合作。」吳青柏透露,2020年,世界凍土研究學者將在蘭州召開第十二屆國際凍土大會。

科技創新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劑」,凍土問題研究的深度合作與成果共享便是題中之意。

中科院青藏鐵路重大項目首席科學家馬巍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指出,提升凍土研究水平,儲備防治凍融災害技術,引領世界凍土工程研究,可以為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中巴經濟走廊道路建設服務。

「凍土研究,將為『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提供重要科學支撐,這份寶貴的中國凍土研究經驗,我們願意將其共享、實現共贏。」馬巍說。

《中國科學報》 (2017-05-15 第2版 專題)

相關焦點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感謝科學網建立11年來為國內外從事科研工作人員的交流提供了這樣一個優秀場所,正如我在一個博文裡分析所發現的,科學網的影響力已經超過了我在《自然》雜誌上發的讀者來信。 ◆姬揚(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讓我更好地獲取國內外科技新聞,同時還可以了解高層領導和先進人物對國內外科技現狀和發展趨勢的看法。在《中國科學報》創刊60周年之際,我祝願科學網博客越辦越好,也祝願《中國科學報》為進一步推動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 研究用樹輪穩定氧同位素定量重建東北年均溫變化—新聞—科學網
    近年來,我國東北地區的升溫已導致永久凍土部分融化、生長季延長、樹木大量死亡等一系列生態危機。
  • 亞洲水塔最新研究成果入選聯合國專題報告—新聞—科學網
    報告指出,基於中國科學院「泛第三極環境變化與絲綢之路建設」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和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亞洲水塔地區的冰川徑流量將在2030至2050年之間達到峰值。 由於該地區積雪、凍土和冰川產生的徑流佔河流總徑流量的45%,未來徑流量減少影響這一地區的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影響人群將多達17億人,經濟影響可多達國內生產總值(GDP)12.7萬億美元。
  • 曲靖魚化石為中國志留紀生物地層研究提供新證據—新聞—科學網
    他們在雲南曲靖地區的志留系關底組中發現了大量魚化石,相關研究為中國志留紀生物地層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古魚類學證據。 「成果主要基於研究團隊近年來完成的兩條連續的關底組剖面(上鐵路-東坡剖面、劉家衝剖面)的實測資料,並在前人古生物學研究與地層學劃分對比工作的基礎上,依據巖性變化及古生物化石特徵,對曲靖地區含豐富志留紀魚化石的關底組重新進行了釐定與劃分,並在結合關底組中魚類微體化石新發現的基礎上對其地質時代開展了深入討論。」 趙文金告訴《中國科學報》。
  • 冰川凍土「馬屁論文」系獲資200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成果
    2020年1月12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在中國知網查詢到上述這篇題為《生態經濟學集成框架的理論與實踐(I):集成思想的領悟之道》(以下簡稱《理論與實踐(I)》)的論文,該論文發表於2013年第5期《冰川凍土》期刊,作者為徐中民。
  • 溫室氣體零排放也不能阻止全球變暖—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Taavi Pae 近日,研究人員對1850年至2500年全球氣候進行了模擬,發現即使人為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能夠降為零,在此後的幾個世紀裡,全球氣溫可能仍會繼續上升。相關論文刊登於《科學報告》。
  • 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30周年學術研討會召開—新聞—科學網
    大會的目的是傳承CERN優良傳統、分享經驗,促進CERN的開拓創新和對外開放,傳播新知識、交流新思想、展示新成果,助推我國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的創新發展。 「隨著國際科技發展和國內生態環境建設和農牧業生產需求的轉變,CERN要面向國家重大科技需求,緊跟世界科技進步的步伐,解放思想,創新發展、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
  • 新研究:中國經濟增長與環境汙染呈解耦合態勢—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基於過去40多年的社會經濟和環境大數據分析,認為2015年後中國的環境與發展已呈解耦合態勢。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是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經濟的快速發展需要生態環境提供物質能量,受到生態環境承載力的約束。
  • 中國凍土研究已走在世界前列
    中國科學院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張魯新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目前,我國的凍土學研究無論是宏觀凍土學研究還是微觀凍土學研究,都已走在世界凍土研究的前列。我國凍土研究始於20世紀60年代。對青藏公路沿線的多年凍土進行了多學科、綜合性的科學考察,成為我國系統研究多年凍土的一個開端。
  • 為腫瘤診斷和治療提供中國方案—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蘇州醫工所)研究員高山團隊聚焦DNA甲基化異常調控的lncRNAs(長鏈非編碼RNA)在腫瘤中的分子功能及機制的研究,並在腫瘤診斷靶點鑑定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癌症研究》。
  • 全球甲烷排放達歷史最高點—新聞—科學網
    一份最新研究顯示,全球大氣中的甲烷平均濃度比工業前高出2.5倍,達到有記錄以來的最高點。
  • 趙林:世界屋脊唱響凍土研究「中國好聲音」(圖)
    趙林:世界屋脊唱響凍土研究「中國好聲音」(圖) 2014-08-06 12:54:18  「這些野外站點,大多位於青藏高原數據信息空白區,可為青藏高原凍土、氣候、水文和生態研究及區域經濟發展規劃提供基礎數據支撐。」
  • 高級激發態發光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超分子光化學研究中心吳驪珠團隊研究了一類基於雜原子取代類剛性二苯乙烯特有分子骨架,在室溫單一組分固體條件下表現明亮的多色發光。激發波長依賴的螢光發射、發光光譜與激發光譜的鏡像關係、時間分辨的發光行為等證明雙重螢光和雙重磷光分別源於單重激發態和三重激發態的高/低能級。
  • 研究揭示中國早期人類對中更新世氣候轉型期響應—新聞—科學網
    這些材料的積累為科研人員序列性地思考和認識中國早-中更新世人類演化及其與氣候環境的耦合關係提供了基礎。 10月6日,《第四紀科學評論》刊發了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安徽大學及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等多家單位合作完成的論文。
  • 研究發現中國東北多年凍土退化加劇
    新華網蘭州3月26日電 (記者 宋常青)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人員發現,中國東北多年凍土退化加劇,呈現出快速、顯著和規模大的特點,總面積減少幅度約35%。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禹金會軍等研究發現,中國東北凍土區近幾十年來凍土退化顯著,尤其是大興安嶺區最為明顯,主要表現為:多年凍土上限下降,溫度升高,厚度減薄,融區擴大;多年凍土島消失及多年凍土南界北移等幾個方面。
  • 【中國科學報】在凍土上描繪科學圖畫
    實驗室主任吳青柏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如今已參與到多項國內外多年凍土區重大凍土工程項目的科研實踐中,如廣為人知的青藏公路、青藏鐵路、中俄輸油管道工程、哈大高速鐵路工程、青藏直流聯網工程等特大型工程。  加拿大著名凍土學家哈裡斯評價說,青藏鐵路工程讓全世界得到了在多年凍土區建設鐵路的成功經驗,會對在極端環境下各國工程設計人員在工程設計和施工的開展上產生深遠影響。
  • 超對稱唯象學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在μν超對稱標準模型中,該團隊研究了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的稀有衰變過程與繆子磁偶極矩的雙圈輻射修正。研究結果表明該模型在合適的參數空間依然可以提高希格斯玻色子衰變到Z玻色子與光子過程的信號強度值,為未來大型對撞機發現新物理提供一種理論指導;同時考慮了該模型中繆子磁偶極矩的雙圈輻射修正,使得繆子磁偶極矩的理論值更為精確,能更嚴格地通過相應實驗值來約束該模型的參數空間。
  • 鉀離子電池電解質界面膜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成果近日以《高倍率鉀離子電池合理固體電解質界面膜的形成》為題在線發表於《納米能源》。 近年來,碳負極材料因價格低廉且具高的電子電導率等優點,成為了鉀離子電池領域的研究熱點。但是過多固體電解質界面膜的形成消耗了大量的電解液並導致較高的不可逆容量是碳材料科學研究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 河北科技大學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單位合作提出了構建均勻穩定電解質界面膜的新思路。
  • 中國學者當選國際樹木年輪學會副主席—新聞—科學網
    該學會是一個致力於樹木年輪年代學研究和教育的非營利性國際科學協會,旨在促進全球樹木年輪學界的科學研究與發展,其通過支持定期組織國際會議等,為全球樹輪學研究人員提供交流平臺,並向公眾傳播有關樹木年代學的知識。 據了解,劉禹也是該學會成立以來第一位任此職務的亞洲學者。
  • 五眼「麒麟蝦」提供節肢動物進化新線索—新聞—科學網
    >   章氏麒麟蝦生態復原圖  圖片:黃迪穎、曾晗 章氏麒麟蝦正模標本 圖片:黃迪穎、曾晗 11月5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員發表於作者為此將這一物種命名為「章氏麒麟蝦」——麒麟是中國神話中的一種嵌合生物。這種保存完好的化石為破譯節肢動物進化過程提供了重要的古生物學依據。 節肢動物的早期進化是演化生物學最具挑戰性的問題之一。雖然來自寒武紀(約5.41億~4.85億年前)的保存精美的化石提供了部分認知,但這一時期主要節肢動物種群之間的關係仍有待明確。系統發育研究認為奇蝦類是最接近真節肢動物的一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