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人員在高原開展工作。
■本報記者 倪思潔
青藏鐵路讓中國凍土研究享譽世界。這條全長1956公裡的高原鐵路是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一座豐碑。而科學家建造這座豐碑時積累的成果與經驗,已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寶貴資源。
2001年,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牛富俊研究員第一次踏上青藏高原。當時作為博士後的他體驗了人生中的各種艱澀:惡劣的生存環境、簡陋的工作條件,以及隊友被送往醫院……
但凍土研究的歷史不會被忘卻。正是這片苦寒之地讓中國的凍土工程研究震驚世界。「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參與了幾乎所有的中國寒區重大工程,青藏鐵路建設中的科研工作是一項突出的代表,引領了國際凍土工程的研究。」牛富俊說。
自青藏鐵路建設以來,中國科學家在青藏鐵路凍土區設置了40個監測斷面,3個氣象觀測站,積累了長達12年觀測資料。「這些資料每年都會形成一個研究報告,為青藏鐵路運營維護提供依據。」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吳青柏研究員說。
青藏鐵路建成後,科學家們對鐵路建設過程中凍土工程理論的不完善之處不斷進行著細緻的優化工作。中國凍土研究的日漸純熟,讓世界的目光轉向東方。而「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推動中國凍土研究走上國際舞臺。
2016年,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與俄羅斯科學院凍土研究所籤訂協議,聯合成立亞洲寒區環境與工程國際研究中心,並於2017年4月在蘭州正式掛牌。
「成立中心的目的就是希望提高中俄兩國凍土科學家的合作,為『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提供科學支撐。」吳青柏表示。基於此,實驗室正積極與俄方開展合作,具體工作涉及學生培養、聯合在西伯利亞和青藏高原進行科學考察、聯合建立青藏高原—西伯利亞凍土觀測大剖面及資料庫建設、籌劃聯合編制亞洲凍土圖等。
如今,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合作還在不斷延展。「我們與美國、加拿大等國凍土研究的科研機構都建立了長期交流合作。」吳青柏透露,2020年,世界凍土研究學者將在蘭州召開第十二屆國際凍土大會。
科技創新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劑」,凍土問題研究的深度合作與成果共享便是題中之意。
中科院青藏鐵路重大項目首席科學家馬巍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指出,提升凍土研究水平,儲備防治凍融災害技術,引領世界凍土工程研究,可以為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中巴經濟走廊道路建設服務。
「凍土研究,將為『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提供重要科學支撐,這份寶貴的中國凍土研究經驗,我們願意將其共享、實現共贏。」馬巍說。
《中國科學報》 (2017-05-15 第2版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