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人們做過一項壓力研究實驗。研究人員給籠中的老鼠實施電擊,然後在籠中放置一個能轉動的輪子,輪子連接一組電路,只要轉動就可以停止電擊,那麼老鼠就會高興地轉動輪子,並沒有什麼壓力。可是一旦把輪子拿走,老鼠就會非常焦慮。隨後再把輪子重新放回籠中,哪怕輪子並不能控制電擊,能夠轉動輪子老鼠的壓力水平也會低得多。
同樣,壓力對於人類心理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例如,有人嘗試讓被試聽到令人難受的聲音,給他一個按鈕就能夠降低壓力水平。就算這個按鈕實際上並不會對聲音產生什麼影響,甚至這個人根本沒有按下按鈕,壓力水平仍然會降低。
因此有的專家認為,缺少控制感可能是天底下最讓人感到壓力大的事情了。美國人類壓力研究中心的索尼婭·路比安(Sonia Lupien)總結了能夠給個體生活帶來壓力的事,並將其縮寫為N.U.T.S(堅果),即:
新奇(Novelty):沒有經歷過的事情;;
不可預知(Unpredictability):自己預想不到的事情
對自我的威脅(Threat to the ego):安全感或能力遭到了威脅;
(缺乏)控制感(Sense of control):幾乎不能駕馭局勢。
然而,在對控制感與壓力感到悲戚時,另一項頗具影響力的實驗也為人類帶來了曙光。研究人員在一批幼鼠出生後將其從它們的母親身邊拿走15分鐘,幼鼠就會產生了壓力。然後將幼鼠再放回到母親的身邊,母鼠會舔舐幼鼠的身體,並給它們理毛,給予照顧與安撫。每天如此,持續兩個星期。這些幼鼠在長大後相較於一直待在籠子裡沒有離開母親的幼鼠更加堅韌。而後者被稱為「加州懶散鼠」,它們從小生活很輕鬆,沒有經過歷練,長大後很難應對壓力。
由此可見,短暫的控制感喪失和適度的壓力對個體健康成長具有積極意義。因此,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不妨讓孩子承受一些壓力。前提是,讓過度壓力只維持在一定時間內;給予孩子關愛與支持;並學會耐心等待,讓孩子有時間從壓力中恢復過來;最後還需要恢復孩子對生活的控制感。
總之,壓力並非是壓垮人類的重荷,而是生活的一項元素,無論悲喜它就在那裡,要學會與壓力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