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是以歡呼的海勢迎排每一個大大小小的壓力,心更熱情地
壓力的恩賜
1966年:愛爾蘭所有銀行盟工,而由於當時人人誠信,各大小商鋪紛紛自行印支媒薄。你可以開出沒有銀行名稱的支票,待罷工結束再償還。那年我26歲,任職教師,和父母及兩妹一弟同住,每天前往都柏林上班。
我喜歡查看地圖,也愛讀旅遊文章,老是擔心自已沒走遍全世界便撒手塵囊。雖制我已去過好些地方:但確實不夠,連「還可以」也說不上。這都怪我一直手頭不寬橋當教師的周薪只有17英傍。銀行大罷工期間,我靈機一動想到了個去意:開張1000英例的支黑拿去免現,然後環遊世界。我知道有位男性朋友會有這麼多錢,他是律師,我告訴他我在「芒斯特及菜菌斯特很行」有37英鋤存款,現在想兌現一張1000英夠的支票,「行,沒問題,」他說,「我樂於幫忙。」我於是得到了1000英鏽。
其後,我寫了封信給那家銀行的經理:「雷迪先生臺鑑:本人謹通知閣下,本人已透支了一點信貸額。」信貸額!我的存款只有區區37英鎊!「本人原打算先與閣下商談再透支,可惜貴行正在罷工。」可惜?才不是呢!我有位表叔在香港高等法院當首席法官,比我們富有得多。他每次回愛爾蘭探望我們:總會說:「你們一定要去香港玩玩,在我家住幾天。」他心裡有數,知道我們誰都不會有錢去的,但有一天,他忽然收到一封信,通知他,他家族嗓門最響、個頭最大,舉止最粗魯的女性即將到訪,我發現有艘客輪「越南」號會取道蘇伊士運河前往香港,途經吉布地、孟買、斯裡蘭卡和泰國,都是我一直渴望一遊的地方。我登上客輪,了無牽掛地踏上旅途。那段日子真是快樂極了。我遇到許多不可思議的人物,令人眼界大開。
我終於抵達香港,在香港山頂區一幢豪華房子裡作客,住了兩個半星期才回到柏林。這次旅行剛好用了1000英傍。
我買了禮物送給家人,也準備了禮物送給那位銀行經理,因為知道回國之後一定會有麻煩。我當然不是杞人憂天。我還沒抵達香港已有一封信在等著我,信封背後印有「芒斯特及萊茵斯特銀行」的字樣,信中字句充滿火藥味。「閣下未與本行商議便擅自從閣下帳戶透支963英傍,本行深感不安,閣下如今身處香港,本行更感不安。」
我去見雷迪先生。因為不知道他喜歡什麼,所以我買了3份禮物送給他。第一份是個精巧的望遠鏡,第二份是盞小鴉片燈(「雷迪先生,這小擺設現在很熱門,送給你放在架子上」),我聽說他和太太都是天主教徒,因此又買了串念珠送給他。
我記得他當時曾用力狠拍桌子一下,桌上的3份禮物都跳了起來,「不要用我的錢買禮物給我!」他怒吼,「告訴我,你打算怎樣還債?」
「這樣吧,」我說,「一星期還4英鎊。」我在飛機上計算過,我只能負擔這麼多。
他說不行,然後問:「你沒辦法多賺點錢嗎?」我回答:「試試看吧。」
於是我開始寫作,我從沒有生養過孩子,卻寫了一本育嬰指南,我也寫了差不多6個月的星座運程預測—自此我再也不相信星座,因為我所寫的全是憑空杜撰。
不知何故,我的收人突然大增,沒用一年便償清債務,我拜訪雷迪先生:「我已償清欠款了,是嗎?」他說:「是的,你真棒!」然後用力拍了我的後背一下。
許多年後,我已小有名氣,有一天在公車上碰到雷迪先生,他隨即對車上所有人說:「瞧見那位女士沒有?我是她人生中第一個激勵她奮發向上的人。」我對車上的人說,實情大概是如此。
其實,不管雷迪先生當年的真實想法是什麼,但毫無疑問的是我心血來潮的舉動使我從他那裡得到了壓力。在壓力的擠迫下,我平淡的人生出現了另一條道路。隨著這另一條道路的出現,我的思維開始擴大,令我更開心的是,我發覺外面的世界原來充滿著許多機會,就算我丟了那份安穩的中產階級的教職,也不是什麼世界末日,因為維持生活的方式有很多種。這就是雷迪先生給我的「激勵」。
更確切地說,是壓力給了我通向成功的路。在我如今的生活中,我總是以歡呼的姿勢迎接每一個大大小小的壓力,心裡熱情地呼喊:來吧!來吧!因為我知道它會給一個沉默的人生帶來什麼。
與你共品
中國有句流行話說:「有了壓力才有動力。」壓力本來是一種累贅,它會影響你發揮的水平,在心理上造成負面影響,成為你成功的絆腳石,但是只要你把壓力變成動力,那麼壓力就成為成功路上的加速器。懶惰是人的劣根性,在人生的任何時刻,任何地方,我們都可能會演變成為一個懶惰、不思進取的人。而此時的壓力卻挽救了一個人,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有了壓力,我們才會突破思維發揮聰明才智;有了壓力,我們就能揚帆起航,重塑我們的人生。因此,在壓力面前,我們不應該消極悲觀,而要積極思考自己未來的出路,尋求解決問題的路徑與方法,這時,壓力或許就會成就我們別樣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