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翅是中國傳統的名貴食品之一,是山珍海味中的一種。
自古以來被奉為養生之佳品,被人們看作是高檔消費的象徵,因其價格昂貴,有很多人就以為營養價值很高,甚至還認為有防癌作用。
真的是如此嗎?那你是否知道,那些被人類割掉鯊魚鰭的鯊魚,再被放回海中,下場會是什麼?
魚翅的食用歷史
最早食用魚翅的人是漁民,漁民出售鯊魚後,將魚鰭留下自己食用,魚商發現有利可圖,收為商品出售,魚翅才漸漸出現於宴席上。
中國人食用魚翅由來已久據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應在明代時期。至明代中期,已有各類書籍對魚翅的選料和烹製多有介紹。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鮫魚)背上有鬣,腹下有翅,味並肥美,南人珍之。」
由此可知,當時還只是南方人珍重魚翅。
到了清朝時期,魚翅更成了南北方盛大筵席必備的最名貴的佳餚,號稱「無翅不成席」,乾脆把豪華筵席稱為「魚翅席」。
也正因為如此,中國魚翅的美名傳到了國外。
魚翅是從哪裡來的?
當漁民捕獲到鯊魚後,他們通常只會割下鯊魚鰭,然後將活著的鯊魚扔回大海,讓其自生自滅。
鯊魚鰭中的細絲狀軟骨,而魚翅正是由鯊魚的胸、腹、尾等處的鰭經乾燥而製成。這個取鯊魚鰭的過程是不是很殘忍。
據數據統計,每年大約有1億條大白鯊被人類割下鯊魚鰭後放回海中。
但是我們想像一下,一隻被割了鯊魚鰭的鯊魚被扔回海裡後,傷口將會不斷地流血,這樣的鯊魚如何活下去?
在有關鯊魚的影視作品裡,我們能看到,鯊魚的鰭就像飛機的機翼一樣,只有向前遊動,靠流體壓強才能浮起來。
一旦沒有了鰭,就無法上浮也無法繼續遊動,也不能捕食,沒有食物,就會餓死或者被其它魚類吃掉。
而後鯊魚將會帶著流血不止的傷口在水中掙扎,最終沉入海底被「淹死」了。
是不是聽到鯊魚「被淹死」會感到很奇怪?
其實鯊魚和大多數魚是一樣的,它們為了保證身體裡有氧氣,就需要不斷遊動推動自己穿過水,讓氧氣通過鰓而呼吸,沒有鰭,它們會窒息而死。
雖然鯊魚是海洋中非常兇殘的生物,它那一張血盆大口和鋒利無比的牙齒會讓人看了就毛骨悚然,一旦瞄準了獵物,基本上不會讓它逃走。
幾個世紀以來.鯊魚都一直是人類恐怖的夢魘,但即使它再厲害,在近二十年以來,鯊魚卻遭到了來自於人類的恐怖威脅。
人類僅僅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為了做一道魚翅美食,就要殘害一整條鯊魚。活活地割去它的魚鰭。
小編認為,其實魚翅對於人類來說並不是什麼絕佳補品,它主要的營養物質就只有蛋白質。
如果我們要想補充蛋白質,最簡單的就是直接吃幾個雞蛋就行了,完全沒有必要去殘忍的從鯊魚上獲取。
而且根據中國的相關規定,不得在公務接待中提供魚翅等保護動物製作的菜餚。姚明也在幾年前發起過一場保護鯊魚的公益活動。
鯊魚一般能活到70多歲,它們的繁殖和生長都很慢,如果我們為了一己私慾過度捕殺它們,它們的數量將會越變越少,甚至最終會瀕臨滅絕。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小編在此也倡議大家一起保護鯊魚,堅持對魚翅說不。
對此你們有什麼想法呢?歡迎來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