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次生物大滅絕中,並非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遭滅絕,而總有部分生物「劫後餘生」,人們稱其為孑遺生物或倖存型物種。正是這些不同尋常的生物,在惡劣環境過去後,開創了生物發展歷史的新紀元。從生物演化的角度看,地史上的大滅絕事件,實質上打斷了地質歷史時期中生物發展的記錄,迎來了生物演化歷程的新階段。
大滅絕事件後,那些具有頑強生命力的孑遺生物或倖存型物種,不僅可以佔領那些滅絕物種空缺下來的生態領域,而且經歷了生物的殘存期。不同生物的殘存期長短不一,一般進化較快的生物其殘存期短;而礁體生物其殘存期較長。過了殘存期,當地球上新的環境有利於生物發展時,生物就開始步入各自的復甦階段,特別是出現了許多新的物種,它們很快成了新的主力軍。不同生物其復甦的快慢也是不同的,這些都反映了不同生物(甚至不同級別的分類單元)之間在適應環境變化時的差異。古生物學家不僅要研究造成生物大滅絕的原因,而且要研究生物大滅絕後生物的殘存和復甦的條件是什麼?復甦是否存在發源地?殘存期和復甦期各有什麼特點?復甦時不同生物門類與生態環境有何關係?不同板塊的生物復甦是否有差別?研究生物大滅絕固然很重要,但研究大滅絕後生物的復甦恐怕更重要,因為它們往往是新時代、新紀元的開始,並為新的生物登上新的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