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李依理的華附印記:從普通女孩到才女的「催眠」進化史
金羊網 2019-03-12
金羊網訊 記者蔣雋、通訊員李芸報導:3月6日,電影《50米之戀》導演李依理,走過東方西方、萬水千山之後,回到度過三年高中生活的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簡稱「華附」)。在這裡,她學會為自己的人生做主,從此踏夢前行;出走16年,歸來仍是那個愛講故事、歡樂的女生;不同的是,她知道自己熱愛什麼、並為之努力奮鬥、最終有所成就。
當天,她接受了華附沙龍團隊、華附學生媒體(電視臺、廣播站、info雜誌社、攝影社)的採訪,為師弟師妹們解答困惑,並為學校老師們播放《50米之戀》。觀影過程笑聲不斷,對她有欣賞,更有誠懇的鼓勵,一如當年。
搞怪、歡樂、愛講故事
34歲的李依理,回到17歲的高中,依然是那個搞怪、歡樂、愛講故事的女孩。一邊為安慰兩鬢染霜的老師,扒拉著自己的頭髮說:「看,我都有白頭髮了」;一邊自信滿滿的「裝嫩」:「應該穿校服回來,冒充高中生重走校園。」
李依理的電影上院線,華附的老師、同學、校友都很驕傲,「傾巢出動」買票看電影支持。
不過「神學院」的支持可不是好消受的,嚴謹又嚴苛。班主任、英語老師梁厚富攜家人到影院觀影,「第一個進場、最後一個出場,還特別仔細看英文字幕有沒有問題,夠不夠地道」。聽完班主任的觀影過程,李依理拍胸口大笑,「壓力好大啊!辛虧我自己一字一句的把關英文字幕好幾遍。」
被班主任「催眠」
李依理回憶,當年全年級400多號人,她排250名左右,物理30多分、數學60多分,「就是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生,是梁老師『催眠』我,讓我相信自己是個『才女』。」
梁厚富老師說,李依理的一次班級發言,讓他印象深刻,「表現力極好,會講故事,又帶有一點小搞怪、小幽默」。於是啟用李依理當宣傳委員,組織班級大小活動、出黑板報。
李依理出了3年的黑板報,「每一個字、每一幅圖,都很用心的去想、去寫」;組織班級活動需要事無巨細的考量和安排……這一切都與她後來的導演職業有相通之處,「導演就是什麼瑣碎事都要管、任何工種都要協調的人」。
數學卷子上談人生
李依理曾經是「數學渣」,「150分卷子只能考60分那種」,但高考數學達到140多分。逆襲成「數學霸」的原因不是刷題,而是數學老師羅碎海課堂上給她開啟了宇宙和哲學的世界,「羅老師上數學,不僅僅是在講數學,更是開啟了我宇宙觀、人生觀的思考。感覺腦袋被打開了,世界這麼有趣和宏大。」
每次的練習和考試試卷,羅老師都要求訂正。李依理訂正之外,會在題目旁邊寫一段話,「不是問怎麼解題,而是跟數學題無關的、人生困惑啊、人生觀的東西,羅老師每次也寫一段回復。」師生倆就這樣一來一回的在數學卷子上談人生,「至今我都保留了一沓這樣的試卷。」
當年的羅碎海老師,逼自己比逼學生「狠」多了:作業、試卷不過夜,當天改完,第二天講解。他的教學追求是讓學生感悟數學和哲學之美,「知道數學從哪兒來,到哪兒去。數學跟生活、經濟、社會都是有關係的。課堂上領悟了,補充練習不用多,(學習效果)問題就不大了。」羅老師說。
「催眠才女」進化成實力才女
至今,李依理都感謝華附老師當年給自己的空間、包容和欣賞,「其實高一、高二成績不好的,看了好多小說。」到高三,成績突然從200多名,躍升到30多名,進步巨大。
家長會上,梁厚富老師特意讓她作為「典型」發言。結果,「心大」的李依理第一句話就跟家長們說,「200多名也挺好、挺快樂的。」讓大家哭笑不得。
愛講故事的李依理,是語文老師最「怕」的學生。因為成也作文敗也作文,遇到敘述文她能寫得特別好拿高分,遇到議論文就慘了,太愛講故事容易跑題……考試成績要麼特別好,要麼特別差。高考語文,果然因此考砸,只拿到90多分,雖然數學、英語考分都很高,還是被調劑到中山大學新聞系。
中大畢業時,立志電影工作的李依理拿到當年美國南加州大學電影學院在中國唯二的兩個名額之一,赴美留學。
專業上排名全美第一的南加州大學電影學院,靠近好萊塢,李依理充分參與到高度發達的電影工業,在片場摸爬滾打、從場記幹起,什麼工種和崗位都體驗過,甚至開過裝載家具道具、器材的大卡車,「那種非常巨大的大卡車,很多白人和黑人同事都開不了,還特別給我拍照,一個巨大的卡車旁一顆小小的亞洲女生,反差特別大。」
從2003年華附畢業到2013年,她的碩士畢業作品《How to Change the World》獲2013美國 First Film電影節「最受觀眾歡迎獎」,2013倫敦喜劇電影節「最佳喜劇短片」,再到2019年《50米之戀》全國院線上映,十幾年間,普通女孩李依理完成蝶變,從「催眠才女」真進化成了實力才女。
華附印記:被打開心智,學會為自己的人生做主
總結華附三年對自己的影響,李依理說:「好像突然打開了心智,第一次為自己熱愛的東西努力拼搏。以前是沒有自我意識的,老師、學校推著走,突然一通百通,思考成為想成為的人,學會如何為自己的人生做主。」
梁厚富老師分析,李依理的「逆襲神話」不是沒有基礎的,「前期她在自己的興趣上積累了能量,後面才能爆發。」多年的實踐讓他感覺到,「真正在課堂上把學生的興趣點抓住,老師指導到位,學生思維開拓了,就學得輕鬆,而且樂在其中。別急著比,急什麼呢,(學生)有生長階段的,每個階段任務做好了,自然勝在最後一次。」
羅碎海老師對素質教育則有自己的「蒸饅頭理論」,要有耐心給學生感悟、生長的時間,「就像蒸饅頭,給足時間大火慢蒸,最後一下揭蓋子。不能不停的揭蓋子,蒸一會就揭開看看變大了沒有。」
編輯:智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