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歐博偉生物 日本NBRC菌種 塔賓麴黴

2020-09-14 百歐博偉生物



塔賓麴黴菌落在查氏瓊脂上生長迅速, 25℃培養7天直徑50-75mm;平坦或近於平坦,邊緣具有白色的菌絲體。

基本信息

平臺編號:bio-103223

規格:0

拉丁屬名:Aspergillus tubingensis

中文名: 塔賓麴黴

拉丁綱名: Fungi Imperficti

中文綱名: 半知菌綱

拉丁目名: Sphaeropsidales

中文目名: 殼黴目

拉丁科名: Discellaceae

中文科名: 杯黴科

拉 丁 名: Aspergillus tubingensis

採 集 地: 土壤、哈密瓜、傘菌、牛糞。

詳情介紹

NBRC No. NBRC 113384

Scientific Name of this Strain Aspergillus tubingensis Mosseray

Synonymous Name

Type Strain type

Accepted Date 2018/05/11

Isolated Year

Deposited Year 2018

History NRRL 4875 <- ATCC (D, Fennell)

Other Culture Collection No. NRRL 4875

Other No. QM 8904=WB 4875

Rehydration Fluid 707

Medium 1

Cultivation Temp. 25 ℃

Oxygen Relationship

Source of Isolation

Locality of Source

Country of Origin

Biosafety Level

Applications

Mating Type

Genetic Marker

Plant Quarantine No.

Animal Quarantine No.

Herbarium No.

Restriction NON-COMMERCIAL USE only

Comment

References 8159

Sequences calmodulin

LSU rDNA D1D2

ITS1-5.8S rDNA-ITS2

Shipping as Glass ampoule (L-dried)

本菌形態描述

質地絲絨狀或稍帶絮狀;分生孢子結構大量,紅褐色至褐黑色;具或不具少量無色的滲出液;菌落反面帶黃色。分生孢子頭幼時球形至輻射形,直徑150- 450μm,老時少有分裂成圓柱狀結構者;分生孢子梗發生於基質,孢梗莖(2000-)3000-5000(-5500)μm×12-20μm,老時黃色或黃褐色,壁平滑;頂囊球形或近球形,直徑(20-)40-70(-80)μm,全部表面可育;產孢結構雙層:梗基10-30(-35)μm×3-6μm,瓶梗8-10(-12)μm×2.5-3μm;分生孢子球形或近球形,直徑3-4μm,壁近於平滑至稍粗糙,老後出現縱向條紋。

菌落在查氏酵母膏瓊脂上生長很快, 25℃7天直徑65-70mm,平坦,在邊緣有時具白色的菌絲體;質地絲絨狀;分生孢子結構大量,淡褐至褐黑色;無滲出液;菌落反面淡黃褐色至黃褐色。

菌落在麥芽汁瓊脂上生長最快, 25℃7天直徑70-75mm;平坦;質地絲絨狀,具少量的不育性過度生長;分生孢子結構大量,淡褐色褐黑色;無滲出液;菌落反面黃褐色。

本菌討論

塔賓麴黴的特徵是具紅褐至褐黑色的菌落,較長的分生孢梗莖和較小的分生孢子。

Al-Musallam(1980)將本種內不同菌株分別處理為Aspergillus niger v. Tiegh。和A. niger var.intermediu(speg. ) Al- Musallam的異名。Kozakiewicz(1989)則將本種作為A. niger 的變種。kusters等(1991)研究黑麴黴的分類,根據核蛋白體DNA的限制性酶切片斷長度多態性分析結果認為本種是區別於A. niger的獨立的種。

有性型:石座菌屬Petromyces Malloch & Cain,can. J.Bot. 50:2623.1972.

本組相當於Raper & Fennell(1965) 分類系統的Aspergillus ochraceus 群。

分生孢子頭初為球形,老後呈緻密短柱形或裂成分叉的柱狀體,淺黃色、淡褐橄欖色、褐黃色或赭色;分生孢梗莖通常粗糙並帶褐色;頂囊大多為球形,全部表面可育;產孢結構大多為雙層;分生孢子較小,光滑或微粗糙;許多種能產生菌核。已知有兩個種產生堅硬如菌核樣的子座(stroma),內有閉囊殼,成熟極為緩慢。

模式種: Aspergillus ochraceus Wilh.

Thom & Church(1926)建立了Aspergillus ochraceus群, Raper & Fennell(1965)的專著中共承認了9個種,主要是依據菌核和孢子頭特徵區分的。以後不同的作者分別發表了9個新種。Subramanian(197l) 根據Thom & Raper(1945)的討論認為Aspergillus alutaceus Berk.& Curt.是A. ochraceus的最早的可用名稱而將後者降為異名。Gams等(1980)和Kozakiewicz(1989)都按此處理,並將A. ochraceus 群改稱為A. alutaceus 群; Kozakiewicz同時還把產有性型的A. alliaceus轉到A. wentii群。Chistensen(1982)研究本組的分類時,除以形態為基礎外,考慮到37℃是否生長這一特徵,並根據新增加的種對本組作了修訂,承認了15個種。我們認為Flavi組的A. leporis states & Christ.與本組菌種更為相近而將之移入本組,同時將本組的A. sepultus Tuth.& Christ. 移入Wentii組(見Wentii組)。本組目前約有18個種,除少數幾個以外大多是罕見種,我國已知有8個。本組有些種可以轉化甾體化合物,有些種還可以產生抗生素與酶,可供工業利用,還有一些種產生赭麴黴毒素(ochratoxins),少數是昆蟲寄生菌。


中國微生物菌種查詢網作為中國微生物菌種中心引航者,單位代為引進美國ATCC微生物菌種保藏中心,德國DSMZ菌種保藏中心,荷蘭CBS菌種保藏中心,日本JCM微生物菌種保藏中心,包括其中的ATCC微生物細菌與噬菌體(18382);細胞系和雜交瘤(4997);真菌和酵母(58183);原代細胞(146);原生動物和藻類(2428);幹細胞(102);載體,克隆與分子(18006);病毒(3594);核酸 - DNA / RNA(1350),引進進口微生物菌種貨期短,質量保證,UPS國際快遞運輸。

相關焦點

  • 百歐博偉生物分享:顯微標本製作技術
    二、實驗方法 生物顯微製片有許多不同的方法,一般可分為非切片法與切片法兩大類: 非切片法有塗片、鋪片、壓片、磨片、整裝片等。 切片法又包括石蠟切片法、火棉膠切片法、冰凍切片法等。除上述兩類外,在生物 染色中還使用一些無機化合物,如硝酸銀磺酸磺酸磺酸磺酸磺酸磺酸磺酸等。
  • pET28a-KlenTaq 百歐博偉生物 質控菌種
    DH5α培養條件: 37℃,有氧,LB表達宿主: BL21(DE3)誘導方式: IPTG或乳糖及其類似物5&39;測序引物: T7-ter:TGCTAGTTATTGCTCAGCGG注意事項:僅用於科學研究或者工業應用等非醫療目的,不可用於人類或動物的臨床診斷或治療,非藥用,非食用 中國微生物菌種查詢網
  • 自然界工業菌種的分離篩選
    百歐博偉生物: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氣候條件自然界工業菌種分離篩選的主要步驟是:採樣、增殖培養、培養分離和篩選。如果產物與食品製造有關,還需對菌種進行毒性鑑定。 一、採樣 以採集土壤為主。這種從自然界中分離得到的純種稱為野生型菌株,它只是篩選的第一步,所得菌種是否具有生產上的實用價值,能否作為生產菌株,還必須採用與生產相近的培養基和培養條件,通過三角瓶的容量進行小型發酵試驗,以求得適合於工業生產用菌種。這一步是採用與生產相近的培養基和培養條件,通過三角瓶的容量進行小型發酵試驗,以求得適合於工業生產用菌種。
  • 現代微生物基因組技術的菌種選育新方法
    ⒈嗜酸氧化亞鐵硫桿菌及其活性的基因晶片撿測方法嗜酸氧化亞鐵硫桿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以下簡稱A.f菌),是生物冶金中最常用的菌種 ⒉菌群快速檢測的浸礦微生物群落基因組晶片將分離培養所獲得的純菌基因組DNA直接點樣於晶片片基上,製備出了浸礦微生物群落基因組晶片。該群落基因組晶片含有5個屬、15個種、50多個菌株。
  • 百歐博偉生物
    中國微生物菌種查詢網:作為生命科學的一個分支學科 但除此之外,神經生物學有它自身的特點,那就是神經科學所要重點研究器官——腦是高等生物最複雜的,同時神經元幾乎是最難培養的細胞,所以神經生物學研究更需要一些特殊的研究方法。電生理是用電刺激的方法來研究神經迴路、神經元在特殊生理條件下的反應。膜片鉗是用於測量離子通道活動的精密檢測方法。
  • 生物進化為什麼會出現自然選擇?
    百歐博偉生物:「自然選擇」是生物進化中的神奇現象生物沒有方向性的隨機性選擇,應視為非目的性的、千差百別的演化,這種演化在一個固定環境內所發生的自然選擇,其結果是全選或全不選。然而,生物演化明顯的呈現出有方向性的進化,例如:低等生物的循環系統逐漸擴大完善,並生長出低等的心臟。低等心臟進化為心室,再由一心室進化為一心室一心房,繼而演化成二心室一心房、二心室二心房。這是一例典型的、有方向性的、非隨機性的進化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