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 迅 江蘇省建築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
建築業歷來是江蘇省的支柱產業、優勢產業和富民產業,2019年江蘇省建築業總產值達3.31萬億元,繼續領跑全國;建築從業人員800多萬人,建築業企業2萬多家,其中特級資質企業達到79家、81項,一級資質企業1800多家,境外營業收入突破100億美元,承包工程範圍覆蓋120多個國家和地區,連續多年保持了穩中有進、進中向好的發展勢頭。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江蘇建築業企業大力弘揚勇於拼搏、敢打硬仗的「鐵軍」精神,全力奮戰在抗擊疫情第一線,圓滿完成了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和多地應急醫院改擴建施工任務。與此同時,江蘇建築業企業還踴躍向疫區和當地政府捐款捐物,據不完全統計,捐贈額已經超過1.5億元。
疫情使整個社會經濟都受到了巨大衝擊,對建築業的發展也產生了嚴重影響。首先,對建築業企業整體復產造成較長時間耽擱。按照往年慣例,元宵節後項目基本全部開工復產,但今年截至3月3日,全省近一半的房建、市政項目,受疫情影響延遲復工。這次疫情對建築業企業整體復工復產造成至少延後40天,民營投資項目甚至延後近2個月,長時間停工停產加大了企業合同糾紛風險和資金周轉壓力。其次,疫情加重了建築業企業的運營和管理成本。建築業當前仍然是勞動密集性產業,復工後工人的吃、住、施工期間的防疫防護,對施工企業和主管部門來說都是極大的考驗。而且疫情防控期間基本封鎖了人員和物資的流動,導致工地用工難的矛盾更加突出,建材供應成本也相應增加。此外,海外工程承包不確定因素迅速攀升。隨著疫情在全世界的蔓延,許多國家都已採取了「閉關」政策,施工人員、物資、設備等無法流通,施工成本、履約期限、工程結算等都面臨著一系列問題。
面對疫情衝擊,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江蘇省建築行業協會以高度的政治站位,緊急落實疫情防控各項舉措,創新服務方式,為行業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復工創造條件,印發了《關於做好房屋市政工程復工疫情防控和安全生產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導企業開展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工作。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江蘇省建築行業協會聯合一些機構為廣大企業開展雲平臺公益培訓。截至3月底,全省建築業復工復產率已超過90%。
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對建築業治理體系和治理水平是一次嚴峻考驗。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為建築業未來發展提供了新思路,對建築業企業的數位化建造水平、信息化管理水平、供應鏈整合能力、應急反應建設能力等提出了新要求。
一是要大力提高工地的環保水平和衛生條件。疫情使人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健康才是生存的第一要素。近日,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與生態環境廳聯合召開了工作協作輪值會商會,圍繞工地揚塵和噪音治理等問題,共同研究管理措施,加強信息共享,實現標本兼治,提高行業治理水平。同時江蘇大力推動裝配式臨時設施,打造環境優美、節能環保的花園式項目部,提高工人居住的舒適度和衛生條件。南京嘉翼建築科技有限公司還運用3D列印技術為工地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體溫檢測和消毒防疫設施。
二是要加快推進裝配式建築的發展。裝配式建築是建築領域生產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其高效、節能、環保、多樣性的優勢此次在疫情防控中大展身手,殷弘集成房屋(蘇州)有限公司4天內就完成了雷神山醫院500套箱房的運送和安裝任務,蘇州科逸住宅設備股份有限公司運用工廠化生產、裝配式裝修完成了1000多套應急醫院的衛浴安裝任務。近年來,江蘇堅持以綠色化、裝配化、智能化、信息化「四化」融合為核心,推動全省建築業全方位全領域轉型升級,確立了「到2025年,全省裝配式施工面積佔新開工建築的比例達到50%以上、新建成品住房比例達到50%以上」的發展目標,專門成立了江蘇省建築產業現代化創新聯盟和建聯產業研究院,整合全省優勢資源,加強技術攻關和質量監管,推動裝配式建築持續健康發展。
三是要推動信息技術與建築業進一步融合發展。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建築業實現彎道超車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疫情防控期間,視頻會議、網絡辦公、大數據運用等信息技術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江蘇每年都召開信息化發展論壇,積極探索建築業信息化建設的經驗和模式,推動企業管理信息化、工程技術信息化、材料供應和產品營銷網絡化、項目管理智能化。
四是要推動綠色建築的發展。據統計,人的一生中90%的時間是在室內度過的,經歷了本次疫情洗禮,人們已深刻體驗到了生活工作空間對人體健康的巨大影響,未來將更加關注生活工作空間的健康屬性。建築業是人們生活工作空間的主要供應者,急需從建築、組團、小區、社區、城市等多個層面,為人民提供健康、宜人的工程產品和服務。本次疫情防控中,既有建築在空間布局、管線等方面暴露出了諸多短板。我國既有建築規模龐大,需要面向傳染病預防、監測和應急特徵需求,對既有建築進行功能提升和改造,這將推動綠色建築加快發展。江蘇是第一個對綠色建築立法的省份。近日,江蘇發布了《關於推進綠色產業發展的意見》,提出要深入開展綠色建築創建行動,推行綠色施工,推廣綠色建材,開展超低能耗建築和近零能耗建築試點示範,實現「到2022年,城鎮綠色建築佔新建建築比例達98%」的發展目標。